謝小慶按:這是對我的思想產生重要影響的一次談話,使我看到了可以豐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督教的精華。真希望每個教師、每個家長都能聽到奧登博士的這次談話。講座的題目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Culture and Pedagogy:Learner-Centered Teaching)》。講座是以英語形式進行的,本紀要是我根據記憶翻譯整理,未經奧登博士本人審閱。
我今天談話的主題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我打算從根本上討論一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的思想基礎,討論一些深層的文化因素,而不僅僅是討論一些表面現象和教學方法。
在中國,早上媽媽把孩子送到學校門口時常常會說:“努力學習,聽老師的話?!痹诎拇罄麃喓推渌⒄Z國家,媽媽在學校門口吻別孩子時常常會說:“精彩地過上一天?!?/p>
在中國,當嬰兒蹣跚學步的時候,爸爸媽媽通常會用手扶著嬰兒,怕嬰兒摔倒受傷。在澳大利亞和其他英語國家,爸爸媽媽通常會鼓勵孩子在地毯上嘗試自己走,并不太在意孩子會摔幾下。當然,也會避免孩子受傷。
這種現象與澳大利亞的基督教、天主教和猶太教文化傳統有關。按照基督教的教義,每個人都有做錯事的傾向,只有那些努力克服自己做錯事的傾向并努力做正確的事的人,才能夠進入天堂。否則,就會進入地獄。人生的目的就是進入天堂。
好的人生就是常常做正確的事情,不傷害他人,不欺騙,不偷盜。不僅不能做錯事,甚至不能有錯誤的想法。按照基督教的教義,上帝可以知道你內心的想法。同時,了解自然,努力避免受到自然災害的傷害。
不論窮富,不論國王還是乞丐,不論教授或是文盲,一個人進天堂或進地獄,完全是由他自己決定的。這里,父母、老師、朋友、情人,甚至牧師的努力都不能代替,任何其他人的努力都不能代替,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對行為的后果負責。只有你能把自己送進天堂。這就是基于基督教教義的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
從這種個體主義的觀點出發,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克服做錯事的傾向,幫助人避免做錯事。第一,使孩子知道,自己要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不能讓老師為自己負責,也不能讓父母為自己負責。第二,要了解世界上的因果關系,了解事物之間具有因果聯系。這是當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的宗教、價值和哲學基礎,是其思想內核?!耙詫W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是植根于基督教傳統的。
盡管當代許多人可能不再保持對宗教的信仰,但其中的一些核心價值觀是符合人性的,仍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態度,尤其仍然影響著今天的教育系統和司法系統。
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意識,幫助孩子嘗試做出一些選擇并觀察其結果。因此,要不斷地要求孩子進行嘗試,嘗試一些錯誤的選擇,有時可能會因此受到傷害。當然,要避免嚴重的傷害。因此,需要經常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例如,你要買什么顏色的牙刷?)而不是替孩子做出選擇。(例如,藍的好看,買藍色的牙刷吧。)正如心理學家加德納(Gardner)所說:“設置一系列的情景,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甚至發現一些需要靠創造性發揮才能解決的新問題。”
一旦孩子被詳細地告知完成任務的方法,他就不會再去努力自己尋找答案。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的主要原則是:
1.教師少做,讓學生多做。
2.教師盡量少“告知”,給學生更多“發現”的機會。
3.教師要圍繞教學目的設計盡量多的任務。
4.教師要盡量多地建立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模型。
5.教師努力促成學生們之間互相學習。
6.教師努力創造有利于學習的氛圍,努力創造有利于學習的環境條件。
7.教師盡量提供豐富的反饋信息,包括形成性和總結性的評估與評論。
總之,要以學生而非教師為中心。
教師的主要責任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課堂的主要目標不應是覆蓋教學內容(cover the content),而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試錯”機會。老實說,我恨“覆蓋(cover)”這個詞。內容僅僅是使學生形成能力和把握學習策略的載體,掌握特定內容并不是教學的主要目的。
至關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發展自己的優勢,改進自己的不足。
在備課時,要注意僅僅講必須講的話??芍v可不講的話要盡量不講。要注意提供更多的演示而不是講解。要注意教學的趣味性,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要善于制造懸念。
要盡量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感覺,使他們感到“我能,我能做,我能做好”。
要鼓勵學生進行試錯,不要擔心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走彎路,要善于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
例如,在外語課上,教師用外語讀了這樣一段話:“我的鄰居每天早上送她8歲的兒子去學校。在學校門口,她吻別她的兒子,對兒子說,希望你精彩地過上一天。”
之后,他問學生們:“這段話講的是什么?”
一個學生說:“好像是在談一個小孩。”
在“教師中心”的課堂上,老師會說:“是的,是講一個媽媽早上送自己的兒子去上學。”
在“學生中心”的課堂上,老師會問全體學生:“是否還有其他同學聽出在談一個小孩?是否有其他同學聽到其他的東西?”逐漸,學生們湊出了閱讀材料中的大部分內容,但還缺一些內容。老師說:“現在,我再讀一遍,你們要注意,那個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那個孩子幾歲了?在學校門口,媽媽對孩子說了什么?”
最后,只有當一些新的內容學生不可能自己聽懂的時候,教師才向學生講解新的內容。
課桌、椅子的下面最好能夠安上可以滾動的輪。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課堂的進程隨時組成不同的活動小組,通過小組活動來共同完成一些任務。
(簡·奧登(Jane Orton)博士,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育學院外語教育主任、維多利亞州漢語教師培訓中心負責人。本文系謝小慶教授根據錄音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