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燃 張 偉
儒家人文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王政燃1張 偉2
儒家人文精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天下”統一,蒼生和諧,生命寄托,無不得益于儒家人文精神的延續。對于儒家人文精神我們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采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進而將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讓延續的儒家人文“生命”繼續為這個國家的精神生命注入曾經的自尊與崇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反映了對人內在的生命關懷、價值關照及對人類尊嚴的維護,它是歷史脈絡中沉淀下來的人類精神遺產,秉持這一遺產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境界的提升,人格的塑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精神關注人生存在的價值、意義,追求精神自由、人際和諧、生命超越等理念,是對人先天本性的肯定,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尊嚴和價值。此外,人文精神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了諸民族在各自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生存方式、價值評判以及話語,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因此人文精神具有歷史的延續性和民族特性,所以不能超越歷史發展的客觀框架及民族的特性來講人文精神。社會主義性質是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的基礎,因此中國當代人文精神既具有時代性、體制性又具有歷史性、民族性,既是“實事求是,改革開放”的精神延續又是歷史血脈的生命傳承,今天我們強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重點在于如何打造一個傳承血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家園。這一“精神家園”大體可以涵蓋人性、理性和超越三個層次。“人性”反映了對幸福的追求和自我存在的認可;“理性”反映了對事實的認知及對價值的判斷;“超越”反映了對人生境界及生命終極關懷的探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文精神的理論根基是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辯證唯物主義,是民族希望、國家利益,以及人全面發展的超越價值導向的有機統一體,其尊重人生價值、尊重精神存在,不僅可以促進黨和國家積極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維護國家集體權利,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文精神應該涵蓋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因此,當下我們弘揚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統一于人文精神理念中的人性關懷、人性解放及人際和諧等價值。
儒家價值是歷史中我們這個民族價值主流,其散發出的人文精神包括“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精進精神、“人心惟危”的憂患精神、“萬物之靈”的人本精神。
《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是儒家人文精神中一個內容,《易經》中還有一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前者講的是剛健有為,后者講的是寬厚包容。這種進取與包容正反映了儒家人文精神的剛健脈絡和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自強不息”取之于“天”,“厚德載物”取之于“地”,天地之間人得之就有了天地之德,可“與天地參”。儒家人文精神中人生價值的實現必須要經歷一個長時間的修養過程。如:孔子一生好學,強調“學而不厭”。其言:“吾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儒家精神講究從幼時起直至一生,都要積極向學不斷修養。
“人心惟危”的憂患精神激發和產生了歷史中儒者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據“尚書”記載,周公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其強調以殷為借鑒,居安思危,長存敬畏之心而時時修德。孔子傳承了這一憂患意識,其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依孔子,凡是傾危的,都曾經滿足現狀安居其位;凡是滅亡的,都是自以為長久生存;凡是敗亡的,都自以為政治清平天下太平。所以君子要在安全時不忘危險,在生存的時候不忘滅亡,在清平的時候不忘動亂。至孟子,其更體會到憂患意識對一個國家和個人來講非常重要,其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君子有終身之憂”,就是講要終身有憂患意識,主動在艱苦的環境中歷練,因此,有否長存憂患精神關乎整個國家及個人前途命運。
論語中“仁者愛人”是儒家人本精神的源頭,其中“仁”是儒家學說的價值起點,是“人之為人”的最高標準,其暗含了儒家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在儒家整個的歷史發展過程之中,儒家人本精神始終是其重要思想之一。無論后來的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還是宋明理學,都繼承并發揚了原創時期的人本精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強調的是社會主義性質,即:是一切無產階級共同認同的價值取向,反映了黨的意志、國家意志及人民意志,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價值訴求,其終極目的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這不僅是物質上的實現,更是體制和精神上的實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國精神激發中國力量,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創造中華民族新的偉業。”這個共同理想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說,就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關于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是近一段時期國內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扎實推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之后,又將此問題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講:“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依總書記,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必須植根于我們的傳統文化,才會有無窮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因此,作為傳統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當代價值,就成為目前學界的前沿問題。當代儒學研究目前在國內大體分可為三個類型,一是純粹的傳統儒學研究;二是西方價值語境中的儒學研究;三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的新儒學研究。前兩類研究一個容易陷入“回頭”路,另一個容易陷入“邪”路,而第三種研究是目前公認的當代儒學研究主流。鑒于此,當下我們應該如何研究和改造儒家人文精神,并使其融入時代精神,就成為當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對此,李景源指出:“儒家要想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必須做到與時俱進,與歷史同步。”[1]其中“與時俱進,與歷史同步”就是要將儒學和當下主流意識形態相統一,以當下主流價值甄別和修繕自身,就這一點正如方克立所言:“創建適應社會主義時代需要的新國學,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對中國傳統學術文化進行系統的清理、批判、重釋與重構,棄糟取精,推陳出新……”[2]另一方面,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當以儒家精神作為自身的價值支援并從中汲取養分。郭齊勇對此指出:“儒家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不斷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土壤或背景。”[3]依郭老師,儒家精神是歷史中我們這條血脈的主流,我們之所以現在還能稱之為中國人,是因為我們依然擁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生存方式、價值標準以及話語,種種這些皆涌動著我們與上古儒者共鳴的生命,不變的不僅僅是膚色,還有血液中流淌的“道統”脈絡、“人之為人”的崇高理想以及“因明至誠”、“民胞物與”的天人境界。因此,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必須植根于我們的傳統文化的主干——儒家人文精神。郭齊勇此言正是契合了總書記關于當代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的價值的認識。所以,當代儒學復興與儒學研究,應該緊緊圍繞如何將儒家的核心價值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主題。
[1]李景源等.儒家文化與時代精神——2010中國·衢州國際儒學論壇發言摘登[N].光明日報,2010-12-31.
[2]方克立.創建時代需要的新國學[J].國學研究論壇,2008-10-27.
[3]郭齊勇.儒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中國現代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06).
(作者單位:1.中共河北省委黨校;2.河北師范大學)
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會科學基金項目《儒家精神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項目文章,項目批準號:HB15MK002。
王政燃(1982-),男,河北石家莊人,中共河北省委黨校,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哲學和中西比較哲學;張偉(1984-),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