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麗鶯
試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路徑
項麗鶯
近些年,教育改革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也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雖然近年來高校在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建設目標、建設路徑方面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 實踐教育基地 建設路徑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始成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戰場”,受到國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的思政課也需要通過實踐教育來進行強化。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出,在思政課中“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也要求“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實踐活動可以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學生的內心,讓學生對理論知識上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將枯燥的課本內容通過活靈活現的實際事物體現出來,讓不可見、不可聽、不可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變得可見、可聽、可摸,從而幫助學生將學習到的思想道德修養轉化為實際的日常行動。
一般而言,在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以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和喜好的基礎上,設計出符合學生特色的實踐教學形式。同時,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幫助學生自行設計一些課題。經驗表明,傳統的大班教學雖然能夠較快地傳播基礎的知識,但是對于學生個人的影響卻微乎其微。所以,在鼓勵學生自行設計課題的同時,可以將大班拆分成小組,通過小組的方式進行社會調查、刊物編輯、舉辦辯論賽等等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對于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另外,思政課不如一些專業的課程,難點和疑點相對較為明顯,對于這些難點和疑點,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不能輕易帶過,讓學生產生不解和疑惑,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針對這些難點和疑點,做出相應的課程調整。
當前,在思政課課堂教學實踐上,主要通過辯論、報告、觀影及討論的形式展開,一方面易于操作,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對于思政課的內容理解更加深刻。辯論賽的形式,能夠讓學生在尋找資料、辯論和得出結論的過程中,充分接觸各種各樣的精神和知識,對于一些疑點和難點也能夠自行解決。報告的形式則不僅僅能夠提升學生對于思政課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培養學生基本的交流、寫作能力,為學生將來走上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幫助。而通過課堂的觀影,可以將知識通過視覺、聽覺更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提高知識傳播的趣味性。在觀影后結合觀后感的寫作,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
如果說課堂教學是思政課教育的“第一堂課”,那么校內的實踐活動就是“第二堂課”。與課堂的教學相比,校內實踐更加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社團組織或學校組織,讓學生在校內舉辦匯演、演講等宣傳活動,在加強學生自身修養教育的同時,也能夠改善整個學校的教學氛圍。
相對前兩者而言,社會實踐作為“第三堂課”,對于學生擁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可能會有一些學生不喜歡課堂報告,校內匯演也可能不會涉及所有學生,但是社會實踐,不僅僅可以讓所有學生參與,還可以讓他們離開原來的生活、學習環境,接觸到新的社會環境。對于學生而言,“郊游”、“春游”一直以來都頗受歡迎,而在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活動中,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一方面加強學生對于思政課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學生勤勞、奉獻、合作等良好的素質,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目前,社會調查和志愿者服務是思政課社會實踐較多采用的方式,但是這些方式學生的自主性較高,高校能夠參與的部分較少,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于學生的積極程度。雖然一些高校在積極嘗試組織學生參觀訪問一些歷史遺跡,但是穩定有效的實踐教學基地資源仍然不足。
思政課實踐教學中,仍存在著缺乏統一的管理和調配、經費支持不足、教學模式不完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緩慢等問題。有鑒于此,2011年1月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要求“建立相對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教學覆蓋大多數學生”。2015年9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明確了“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統籌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的實踐教學、落實學分(本科2學分,專科1學分)、教學內容、指導教師和專項經費。實踐教學覆蓋全體學生,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方針。高校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不僅僅是高校的自身的問題,也受到了整個社會廣泛的關注。
實際上,根據一些調查發現,當前掛牌建立實踐教育基地的高校仍然不多,即使是已經建成的一些實踐教育基地,也因為投入或重視方面的問題,在穩定性和功能性上都略有一些不足。另外也有一些實踐教育基地,在建設和運行方面較為傳統,沒有與高校學科專業、就業創業、勤工儉學、社會服務等等結合在一起。
(一)校內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
在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建設上,首先要重視的就是高校內部的資源,充分挖掘校內資源,建設校內的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比如,可以通過整理學校的歷史資源,建設校史展覽館。廈門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等都建立了校史展覽館或校史博物館,通過將學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文件、事件和偉人的事跡展現出來,加深學生對于學校的了解和認同。在此基礎之上,還可以通過搭建網絡平臺的方式,將校史展覽館或校史博物館數字化、網絡化,如南京大學、四川大學都建成了網上校史展覽館。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越,相對貧困的學生只是少數。但是,高校勤工儉學基地的建設仍存在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在圖書館、實驗室、食堂、培訓中心等等地方的勤工儉學補貼自己的生活,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通過勤工儉學,可以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和自強自立的觀念意識。安徽大學在2004年成立了安徽大學勤工儉學中心,幫助學生提供家教、兼職、實習等等機會。廣州大學城勤工儉學基地以十多所高校作為聯系點,向學生提供就業機會。
(二)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
相對于校內的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校外的基地建設有更多的困難,也有著更好的教育效果,讓思政課的內容“入腦、入耳、入心”。四川交職院在建川博物館之后,又建立了綿竹漢旺地震遺址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通過綿竹漢旺地震遺址豐富的教育資源,將國家對災區的重建和重視通過圖片、影像和實際的建筑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讓學生們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作為西藏首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育基地,林芝農牧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在去年正式揭牌成立,推進了自治區的高校思政課建設。閩南師范大學與谷文昌紀念館共建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前往紀念館開展實踐活動。多年來,閩南師范大學與古田會議紀念館、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中共福建臨時省委舊址等單位共建實踐教育基地,以這些實踐教育基地的資源“引導當代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以本地德育資源豐富思政課實踐教學,進一步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比起校內的實踐教育基地,校外的建設成本和難度都要較高一些,而且操作復雜、制約因素較多,需要解決的突發事故也需要考慮,但是校外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具有獨特的優勢。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擁有更大的覆蓋面,能夠容納較多學生進行參觀、學習和討論,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看到同樣的東西,卻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認知和想法,這種認知和想法的差別,是思政課這門課程所要調整和統一的重點。另外,對于一些文物、歷史的整理,可以將時間和事件的進程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打消學生們對于空洞文字產生的疑惑。尤其是一些紅色革命歷史紀念館,學生們可以在紀念館中通過圖片、文字和實物,親身感受和觸摸到革命前輩的一生,加深對黨和國家偉大性的認知,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因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意義,所以高校在教育基地的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但是,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實事求是,按需規劃。一般而言,校內、校外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需要考慮到高校自身的需求,尤其是地理位置、交通環境方面的影響。如果高校周邊的交通環境較差,則可以加強高校內部的實踐教育基地建設。而如果交通較為發達,地區資源較為豐富,則可以加大在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的力度。在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方面,還要考慮高校所在區域的區域資源,要充分利用本區域的優勢,打造符合本地特色的實踐教育基地項目。
(一)企業合作
一般而言,實踐教育基地建設資源不僅僅只有歷史文化遺跡,還有社會上的一些大型企業、名人等等。例如,唐山不僅有開平礦務局、華新紡織廠等工業文明遺址,還有影響革命歷程的李大釗故居、《救國報》報社遺址等等,這些豐富的文化歷史資源,讓本區域的高校在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方面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北京、上海等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沿海城市,則擁有著數量眾多的優秀企業。以這些企業作為基礎,高校可以通過與企業訂立合約,建設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通過參觀、學習、演講、實習等等方式,展示企業的發展成果,讓學生學習和了解企業的企業文化和價值理念。一方面可以向學生展示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成果,堅定學生們對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一定的認知。在這個方面,日本在2004年就開始重視學生的“生涯教育”,培養人生觀和職業觀,傳授有關未來職業的知識以及勞動經驗,針對學生的個體和不同發展階段,進行自身發展設計。
(二)政府支持
此外,政府積極參與到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之中。例如京都產業大學與國內外一百多家企業、團體擁有合作關系,而愛知大學也有三百五十多家簽約企業,擁有十分豐富的實踐教育資源。因此,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過程之中,高校應當積極尋求當地政府的幫助,通過政府的聯系,與當地、外地甚至海外的一些企業、團體、基地建立交流關系。在這個過程中,相關部門也需要對這些企業、團體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查,對于一些不合規、容易誤導學生的“劣幣”企業進行排除,確保高校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對于思政課教學的積極作用。
(三)因地制宜
同時,高校需要實事求是,多采用當地的優秀資源。針對不同的大學、學科,高校也需要在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上區別對待,例如一些師范類學校,可以多建設能讓學生鍛煉講解能力的實踐教育基地,而一些農業類大學,則需要更加側重于與相關研究結構、團隊的合作。當前,許多學校在遠離城市中心的地方建設分校區,一些甚至將分校區放在農村之中,如南京大學的仙林校區、四川大學的江安校區等等,這些校區遠離城市的喧嘩,資源、交通也相對較少。但是,通過與當地農村的合作,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下鄉”的體驗活動,通過幫助農民收獲稻谷、小麥、玉米等等農作物,親身感受“粒粒皆辛苦”的艱辛,從而對國家發展成果來之不易擁有更深刻的認識。
高校的人才培養需要以人為本,而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同樣需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不僅僅關系到高校思政課的實際教學效果,也直接影響到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只有做好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工作,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1]魯志美.試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改革——兼論東北林業大學“三三”式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06):75~79.
[2]劉世華,吳紹禹.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認識局限及對策論析[J].教學與研究,2008(04):87~90.
[3]劉文娟.論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07):56~59.
(作者單位:浙江樹人大學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