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濤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上海 201620
當前我國農村貧困的主要類型、特征及成因
郭洪濤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上海 201620
農村貧困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當前我國農村貧困主要有因病致貧、因災致貧、因學致貧和因勞動能力弱致貧四種類型,貧困的特征突出表現為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返貧率高。這些貧困背后深層次的原因主要有社會保障因素、教育因素和環境因素,深入分析其成因才能更好的解決貧困。
全面小康;農村;貧困
(一)因病致貧
因病致貧是指一個家庭中有成員長期生病,或是存在重、大型疾病的患者,他們無法通過正常的勞動來獲得收入,而且在生病就醫過程當中,醫療費用較為昂貴,醫療支出占據家庭收入大部分,造成整個家庭陷入貧困或是貧困的程度進一步加深。“再窮也不能得病”已成為許多農村百姓,尤其是貧困家庭的無奈嘆息。
(二)因災致貧
自然和意外災害是造成貧困和返貧的一個重要原因。氣象和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都非常重大,如果遭遇臺風、暴雨、洪澇、泥石流、冰雪冰雹等自然災害,那么就會很大程度上造成農業大幅減產,農民收入大幅度減少。而這些自然災害也會造成受災地區供電、道路、農飲工程等設施損壞,基礎設施損失嚴重,維修和建設費用無疑將增加地區的財政負擔,進一步制約農民增收脫貧。
(三)因學致貧
因學致貧是近幾年社會各界廣為關注的問題,亦稱“因教致貧”。是指家庭中有孩子接受教育,家庭便陷入貧困,這主要分兩方面:一方面,現在教育成本越來越高,教育的預期收益率卻越來越低。這種現實導致許多家庭形成“一方面希望孩子上學,另一方面又害怕孩子上學”的矛盾心態。另一方面,步入城市的畢業大學生與農村分離,導致農村人才的流失,從而又客觀上加劇了農村的貧困狀況。
(四)因勞動能力弱致貧
一般意義上的勞動能力弱是指由于缺乏教育,相應的個體在知識、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勞動能力弱無論是對于農村發展還是對于整個社會的進步,其影響都是根本性的。因缺乏教育造成的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既是造成貧困的原因,又是貧困的結果。此外,如果在一個家庭當中,如果有殘疾人或都是年齡偏大的老人,那么也會出現個人勞動能力弱,連帶家庭勞動能力弱的現象,從而造成個人或家庭脫貧致富困難。
(一)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由于制度、發展戰略等綜合性因素,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加深了社會的貧富分化,根據中國農村住戶和城鎮住戶調查統計年鑒顯示,2014年,我國基尼系數為0.469,這也就意味著我國超過國際標準警戒值。除了城鄉之間,農村內部也存在很大的貧富差距,并且還存在日趨擴大的趨勢。財富的分配不公、收入差距過大不僅損害了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不利于社會穩定,而且也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嚴峻挑戰。
(二)農村返貧率偏高
返貧是指已脫貧致富的農村人口,在不確定的未來受自然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又或是自身條件的制約,在經濟上重新返回貧困狀態的一種社會現象。我國大多數貧困地區的貧困標準較低,雖然溫飽問題得以解決,但其生產、生活和生態條件卻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貧困農戶一般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再加上社會保障機制缺乏,使得貧困人口持續發展和抗風險能力弱,通常無法實現穩定脫貧,一遇到自然災害、市場風險和疾病等意外變故就會重新降到貧困線以下。
(一)社會保障因素
社會保障因素是所有貧困類型成因當中最為基礎性的因素。無論是因病致貧、因教致貧,還是因災致貧,在其成因當中都有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覆蓋不全的影子。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需要兜住困難群眾生活的底線,解除居民的諸多后顧之憂,而且需要通過共享發展成果來縮小收入差距、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增進人民團結。社會保障在其中的重要性與不可替代性,決定了應對其給予更高程度的重視,投入更多的公共資源與社會資源,設計更為合理的制度政策,從而保障廣大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和發展權益。
(二)教育因素
教育是立國之本,是一個民族興旺的重要標志。國家有沒有發展潛力、富不富強看的就是教育。作為一項事關民族興衰存亡的大事業,我國的教育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教育投入不足是首要的問題。多年來我國的教育開支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其次,政府對教育的資源配置不合理。城鄉教育投入差別太大,城市教育投入多,農村教育投入少,導致一些農村存在校舍危房和教師工資拖欠等現象。此外,學校間人為拉大投入差距。一些地方政府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在資金投入與政策優惠方面向重點學校傾斜,更加劇了教育資源的不平衡。
(三)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兩方面。以往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較低,自然環境往往是人們貧困的最根本原因。我國現存的重點貧困縣,絕大多數分布在偏遠的山區、高寒地帶,這些地區自然環境惡劣,農業生產嚴重受限,在獲取資金、技術、人才等發展經濟的要素方面受到很大限制。社會文化環境主要指在時間或地域上、穩定地存在于部分或全體社會中的影響人們決策行為的一種文化體系。在中國農村,由于長期封閉、文化教育水平落后以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消極因素,形成了一種貧困的亞文化意識形態。這種消極落后的、建立在人的依賴性基礎上的意識形態,形成了一種依賴文化心理,使得現代化的市場秩序難以建立,起決定作用的體制優勢和致富理念無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