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琪
上海理工大學圖書館
淺析基于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的閱讀引導及推廣
徐夢琪
上海理工大學圖書館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迅猛發展,圖書館突破了時間、空間、媒介的限制,“互聯網+”引發的高校圖書館服務轉型已是大勢所趨。信息大爆炸時代如何進行科學的閱讀引導,提高閱讀的“質”,紙質媒介日趨沒落的今日如何進行閱讀推廣,提高閱讀的“量”,這是高校圖書館在轉型期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高校圖書館;互聯網時代;閱讀引導;閱讀推廣
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引導和推廣活動面向的目標人群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學生及達到研究層次的專業學術群體,較之普通大眾,對新生事物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更高,因此,研究高校圖書館閱讀服務首先要了解互聯網時代的閱讀變革。
(一)閱讀行為和習慣的變革
隨著生活節奏日趨迅速,數字移動閱讀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閱讀方式。據林克艾普大數據調查顯示,2012-2015,我國人均電子書閱讀量分別為2.35本、2.48本、3.22本、3.26本,逐年增長。①據某電子閱讀平臺對讀者年齡段的調查數據顯示,90后以53%的絕對優勢成為最大用戶群體。②高校圖書館的受眾為在校師生,90后作為當下高校大學生占比最大的群體,其閱讀行為模式應成為高校圖書館在進行閱讀引導和閱讀推廣方面的重要參考指標。
(二)知識獲取和傳播的變革
社交式的分享傳播,信息傳播成本低,分享速度快。流媒體與超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輸入輸出及時,處理成本低,提高了信息傳播時效,如MOOC;全終端的閱讀體驗,界面簡單人性化,如超星學習通;大數據的回溯分析,輔助用戶對海量文獻信息進行篩選,完善了數據庫的用戶體驗。運用新技術提高高校圖書館與師生間的用戶黏度,必然會激活大量沉睡的閱讀資源。
如何在海量電子資源中進行有效的信息篩選整合,在閱讀的“質”方面對學生科學引導;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的“量”方面對學生加以激勵,是高校圖書館在互聯網時代面臨的重大課題。筆者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對轉型期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服務進行闡述。
(一)碎片化閱讀
移動閱讀的即時性是碎片化閱讀模式的催化劑。新媒體時代閱讀方式的轉變對在校師生產生了巨大影響,也對高校圖書館傳統閱讀推廣方式產生了重要沖擊。通過電子閱讀器服務、手機服務、移動圖書館等移動閱讀服務下載文獻資源,信息獲取度更高;閱讀模式也由傳統的單一文字閱讀向多媒體式閱讀發展,兼顧音頻和視頻,如書香校園數據庫中的聽書功能等。突破了傳統圖書館在時間、空間、載體方面的限制,提供超越時空的“AAA”(anytime、anywhere、anyhow)式服務,利用零碎的時間即時閱讀。此外,新媒體的方式契合當今在校生90后群體的閱讀行為習慣,提高了趣味性和接受度。
(二)分享閱讀
網絡激活的交互學習,是從孤立閱讀到分享閱讀。一人一書的傳統閱讀模式是封閉的,缺乏思想的碰撞。依托于網絡技術的發展,社交式的分享閱讀備受年輕人追捧,從而成為了高校圖書館創新閱讀模式的新常態。移動互聯狀態下,每個用戶都是一個信息節點,既是獨立的信息輸出源,又是信息網絡中千萬個同類信息接收點之一。新型數據庫不僅具有傳統期刊數據庫的檢索、瀏覽、下載文獻等功能,還有類似于學術分享社區的用戶體驗,通過具有分享交流功能的閱讀或信息檢索平臺,學術好友間近乎于零投入的方式分享閱讀體驗,大大提高了信息流通和交流效率。
(三)主題閱讀
在大力發展數字資源的當下,如何盤活塵封在數據庫中的沉睡資源仍然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課題。其一,學以致用。閱讀推廣與當前潮流相結合,才能調動隨著互聯網相生相長的當代大學生的積極性。如中央的“一帶一路”政策與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相關書籍、“黃金時代”電影上映與蕭紅著作的閱讀量大幅度提升息息相關。其二,利用網絡社交平臺推書薦書,如圖書館微信和微博公眾號等,實現閱讀廣度與深度的結合。此外,單純的獨立個體薦書很難具有普適性,可以依托網絡資源平臺,利用網絡投票等方式,通過大數據調研決定采購類型和方式,將普適性與個性化需求相結合。
(四)學科閱讀
高校圖書館承擔著為高等教育教學服務和科學研究服務雙重任務。較之于大眾讀物,專業性強、流通范圍較窄的學術類資源或外文資源少有問津。圖書館在閱讀推廣過程中可以進行學科個性化服務,大大調動科研熱點關聯資源的使用頻率。如可以為學院或科研院所提供基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研選題分析,通過文獻計量、引文分析等方法利用大數據的文獻檢索方式對數字資源進行整合,發現科研熱點文獻書籍,輔助科研選題與研究,為院系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學科閱讀服務,提高資源整合及運用效率,學科閱讀已成為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新趨勢。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link?url=NB RpdPWePLJQhHReADSOwYTh3pdcuL4tQFIabpys8l0my2bMP SdN-OFQA6oJ3FO4896VTZfWngATuzvR8QxUgMmzTqtG0fy HX6gcR8dci2K
②數據來源于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2015/0717/c70731-27322597.html
[1]李立睿,鄧仲華.基于“互聯網+”的融合圖書館構建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5(6):33-37.
[2]王麗麗.新技術環境下的圖書館閱讀服務現狀探討——以北京地區32 所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研究,2014(02):21-26.
[3]李雁行,王志國.社會化閱讀環境下移動閱讀APP對移動圖書館 APP 建設的啟示[J].圖書館學研究,2014(20):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