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松 蘇曉紅
淺談苗族蘆笙文化
吳志松 蘇曉紅
苗族蘆笙技藝一向出名,素有“蘆笙之鄉”的美譽。在苗族人看來,蘆笙不僅是幸福的標志,還是語言工具,同時苗族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
苗族 蘆笙文化 愛情信物 語言工具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面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的詩句,從春秋戰國至今,已經3000余年,不難看出蘆笙文化歷史之悠久。
傳說古老的時候,天下沒有人煙,寸草不生,老百姓顆粒無收,生活苦不堪言。天帝的小女兒勾素不愿天下百姓受苦,就偷偷下凡,傳授百姓生活技能,教會百姓播種。天地從此有了人煙,人民生活開始富裕起來。飽暖思淫欲,有一天,杉木和竹子兩兄弟閑來無聊,便想上天庭向天地討幾件寶物娛樂。勾素聽說了這件事,怕他們惹出是非,激怒天帝,便把自己的六根手指和一只胳膊砍下來,做成了一把蘆笙,供兩人玩樂,自己卻流血不盡而死。天帝聽說了這件事,悲痛萬分,對杉木、竹子二人說:“今后這把蘆笙就是你們的母親,以后萬事必須經過她的許可,遵循它的指導,你們才能獲得幸福。”杉木、竹子聽了天帝的話,將蘆笙帶回苗族,每日潛心供奉,從此以后苗族人都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固然不是真的,但是從這個故事里,我們不難窺見蘆笙在苗族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在苗族,蘆笙是幸福的標志,小伙子口不離笙,不會吹笙的不認他是苗族的達亨(小伙子)。幾乎每個苗寨都有自己的蘆笙隊。每到逢年過節,蘆笙隊都要舉行各式各樣的蘆笙會,會上小伙子和姑娘們吹笙跳舞,好不快活,好不愜意。
眾所周知,民族音樂常常和愛情分不開,蘆笙之于苗族,同樣如是。
對于苗家人而言,蘆笙不單單是一種樂器,更是一種愛情信物,是純潔的象征。在苗族,蘆笙是青年男女成婚的重要媒介。月朗風清之時,小伙子在愛慕的姑娘家窗邊吹一曲蘆笙,外行人聽不明白,準以為哪家的達亨閑得無聊,吹個曲子逗外面月亮聽。但心思細膩的姑娘聞聲就能心領神會,知道好事馬上要來了,趕忙打開窗戶,用清脆的歌聲相對。不出幾天,等著小伙子上門提親來就行了。
蘆笙在苗族人心目中,是神圣珍貴的愛情象征,是不可玷污的,苗家人離不開它。
蘆笙是苗家人傳情達意的工具,不懂的曲子傳遞了不同的情感。
苗族蘆笙演奏曲包括婚禮歌曲、喪葬歌曲、歷史故事歌曲和抒情歌曲等。每一類歌曲曲調不盡相同,演奏時投入的情感要根據歌曲的需要和內容來確定。演奏新娘歌時,吹奏者曲調高昂,洋洋得意,聽者也為之欣喜不已,心情激揚,整個場面都是熱鬧不已;若是喪葬場合,吹笙的人艱難哀嚎,吹出來的曲子也是悲慘憂傷,真叫聞者傷心,聽者流淚,若是孤兒、高堂在場,必是泣涕連連,愁云慘霧。倘若吹奏歷史故事或抒情歌曲,那自又是另一番景象。
對于苗家人來說,蘆笙不單單是可以吹拉彈唱、傳情達意的樂器,同時也是苗家人生活中重要的語言工具。
苗族城寨眾多,每個城寨都有自己的語言,三大方言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鼎足而立。近代之前,苗族是沒有統一語言的,這就造成了長期以來各區有語言而無法交流的局面。即便是相鄰很近的城寨,由于語言壁壘,彼此之間也是不能交流,難以對話,互生隔閡,真正是相見相望不相親。漸漸地,人們發現了蘆笙的妙用。每年的“趕集”、“四月八”、“六月六”等喜慶節日,各城寨的朋友都會大開寨門,從四面八方趕聚到會歌場,男男女女吹奏蘆笙,以曲交友,以曲會友。雖然語言不能交流,但是用歌曲傳達或悲傷或欣喜的想法卻是一樣的,完全應了那句“音樂無國界”的俗話。
每逢勞動之余,苗寨人還會舉行蘆笙會。在蘆笙會上,通常會有年輕姑娘們進行歌舞表演,這些充滿活力的表演不僅僅是一種表達內心的方式,它還表現出了苗族人民生息繁衍和歷史變遷的記載,是苗族人民長期與天斗、與自然斗而留下來的史詩般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遺產。苗族蘆笙,記載著這個民族的歷史。蘆笙文化早已成為苗族音樂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載體,它是苗家人的吉祥物,是苗家人生活的樂趣所在,也是苗家人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所在。
距今考證,蘆笙歷史源于苗家人民的遷徙文化。在我國歷史上,苗族人民曾不斷遷徙,或為躲避戰爭,或為民族發展,長期顛沛流亡,居無定所。在流離的路上,苗家人驀然生出個苦中作樂的方式:就地取材,找根竹子,做把蘆笙,也弄點雅樂快樂。觀看蘆笙的演奏方式不難發現,人們或是高昂頭前進吹奏,或是低頭漫步吹奏。就地區而言,黔東南的蘆笙演奏多是高昂頭前進的,從中不難看出催人奮進的喜悅氣氛,仿佛遷徙途中有了什么了不得的好事,或是激勵大伙:“趕緊走起來啊,走過這座山,前面就到了啊”。滇東南地區的蘆笙演奏大多是低著頭悶聲吹奏的,聽來有黑云壓頂之感,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不知道是不是感慨于遷徙路程的無止盡,心生絕望。這兩種演奏方式實則都是西部苗族多年遷徙文化的縮影,長期以來受到民族歧視和戰爭牽連,或主動或被迫四處流亡,那一聲聲蘆笙曲,吹的都是血和淚的沉重。
有曲必有舞,自古以來,蘆笙演奏都是要配合舞蹈,邊吹邊舞的。根據各城寨的習俗蘆笙配舞的方式各有各的精彩。大部分地區以蘆笙獨舞和雙人舞為常態,蘆笙旋律明快,節奏自由,吹奏的小伙子技巧嫻熟,跳舞的姑娘風姿綽約,眼波流轉之間盡是風情。倘若是一男一女對舞,那不知多少愛情故事就在這一退一近間悄然而生,惹人生出翩翩妙想。也經常有男男對舞的,那舞風舞類,自然透著一股陽剛之美,搭配的笙手吹出來的調子也不一樣,要渾厚有力得多。
較有特色的還有東南苗族地區的“踩蘆笙”舞。這種蘆笙舞,經常要集結眾多城寨青年,幾百支甚至上千支蘆笙其鳴,幾里外都能聽見那歡快明亮的調子,場面之壯觀,規模之宏偉,不得不讓初次見到的人嘆為觀止。
在苗家,每年除了大大小小的蘆笙會,還有非常正式的、動員全民族人的蘆笙節。這是苗家人的重大節日,其喜慶程度,不亞于傣族的潑水節和漢族的春節。在每年的農歷9月27日—29日,要舉行為期三天的蘆笙節。蘆笙節上,苗族人民盛裝打扮,前往蘆笙坡,男女老少,匯聚一堂,跳起蘆笙舞。蘆笙舞一旦開始,漫山遍野頓時就成了歌舞的海洋:各種大小蘆笙,音樂豐厚,氣勢磅礴。笙手們一邊吹奏蘆笙,一邊配合調子做出各種翻滾、吊掛等高難度動作,一點錯也沒有出,技巧之熟練,實在不得不讓人佩服苗家人能歌善舞程度之深。
社會在不斷發展,蘆笙這種原生態文化想傳承下去,就必須要適應社會時代的發展需求??h級以上的行政部門應當依照國家法規制定行政規章,保護本行政區域內的蘆笙場,明確責任主體,使對蘆笙場的保護有法可依。各級文化部門要把保護和建設蘆笙場作為當地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每年要撥出??顚μJ笙場進行維修和改造。傳承蘆笙文化,不僅是保護苗族的文化,更是在保護人類的文化。
[1]王化偉.貴州苗族蘆笙文化初探[J].貴州民族研究,2003(4).
[2]李性苑.苗族蘆笙文化傳承與保護探討[J].走近原生態文化,2010.
[3]楊昌樹.貴州蘆笙研究會概況及論文選集[C].貴州:貴州省音樂家協會蘆笙研究會,2002.
[4]高敏.樂囂,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從蘆笙說開去[J].藝術交流,2001(4).
(作者單位: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吳志松(1982-),男,苗族,文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語文,苗族文化傳播方面的教育和研究;蘇曉紅(1972-),女,布依族,教授,研究方向:民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