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濤
(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12)
淺析《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死觀
鄧 濤
(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12)
艾米莉·伊麗莎白·狄金森是美國著名的女詩人。她一生深居簡出,默默無聞,雖然只有短短的57年的生命,卻把自己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獻給了寫作,為后人留下了一千七百多首詩歌,被譽為美國最好的詩人之一。她的詩歌主要以自然、愛情、宗教、死亡等為主題,其中《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就是一首典型的代表作。在這首詩歌里,狄金森以她獨特的眼光探討了死亡和永生的關(guān)系。本篇論文從分析出現(xiàn)在詩歌《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的意象入手,揭示了艾米莉·狄金森獨特的生死觀。
生死觀;死亡;旅行;永生
艾米莉·伊麗莎白·狄金森,是美國著名的詩人,被譽為“美國最重要的女詩人”和“美國最好的詩人之一”。她一生深居簡出,把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獻給了寫作,為后人留下了不少佳作。雖然狄金森生前不受重視,僅有幾首詩歌公開發(fā)表,但是死后很多年,她卻聲名鵲起,被譽為與惠特曼齊名的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先驅(qū)。在狄金森短短的五十多年的生命中,她多次體驗了死亡帶給人的痛苦—她的好多朋友甚至是她的摯愛都在她之前就早早離世,而且由于當時疾病肆虐再加之她家鄉(xiāng)較差的醫(yī)療環(huán)境,她也經(jīng)常能看到周圍的人們在不停地舉辦葬禮。這一切都在狄金森的心靈上留下了不小的創(chuàng)傷,讓她早早地就體會到了生離死別的痛苦。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狄金森大量的詩歌都是以對生與死的思考為主題。正如常耀信在其美國文學簡史上提到的,狄金森對這類主題的關(guān)注達到了一種癡迷的程度,所以她大約三分之一的詩歌都是以此為主題。《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就是一首探索死亡與永生關(guān)系的詩歌,在這首詩中,狄金森把死亡描述成一段由死神所引領(lǐng)的旅程,并最終得出結(jié)論說死亡只是通向永生的一段旅途,所以人們不必畏懼,應該好好珍惜短暫而美好的生命。國內(nèi)外關(guān)于這首詩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狄金森的死亡情節(jié)或詩歌中的死神意象,很少有論文關(guān)注這首詩中所體現(xiàn)的狄金森的生死觀。本論文從分析詩歌中出現(xiàn)的意象入手,一步步地揭示了這些意象背后所體現(xiàn)的作者對生與死的思考。
關(guān)于死神這個意象,在很多詩人的作品中都曾出現(xiàn)過。但是,在這些作者的筆下,死神大多是以丑惡的形象出現(xiàn)。讀罷詩歌,也通常會讓人不寒而栗。但是在詩歌《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狄金森卻描述了一位友好而有紳士風度的死神,他駕著馬車緩緩地走進讀者的視野,一下子消除了讀者對死神的那種固有的恐懼和防備的心理。“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他殷勤停車接我”在這兩行詩句中,一個溫文爾雅的死神像紳士一樣地出現(xiàn)在作者身邊。這個死神不同于常見的冷酷駭人的死神形象,也沒有攜帶他那把冰冷鋒利的鐮刀。正相反,他是駕著馬車緩緩駛到作者身邊,來接她去走完自己最后的旅程。狄金森在詩的開頭就描寫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死神意象,這個溫和的意象消除了讀者在一開始讀到詩歌題目時的緊張感,并且暗示讀者死亡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么可怕,而只是由一個紳士般的死神所引領(lǐng)的一段旅途—當他來到時,人們只需從容地跟著他走便可以了。而且,作者在接下來的詩歌中還特意強調(diào)了和自己一同奔赴死亡的還有永生,進一步緩解了讀者對死亡的恐懼感。接下來,作者又寫道“我們緩緩而行,他知道無需急促/我也拋開勞作/和閑暇,以回報/他的禮貌”死神帶領(lǐng)作者走向死亡,從容不迫,緩緩而行,因為他知道根本不用著急。在這一詩節(jié)里,作者意在告訴讀者:不需要為死亡而擔心,因為死亡早晚都會來到,所以當它來到時,我們只需坐著死神的馬車跟隨他緩慢離世,不用害怕也不用擔憂,因為這只是一段旅途。在詩中作者還提到,由于死神的溫柔舉動,作者竟不由自主地放棄了自己的工作甚至是娛樂活動,跟隨著他踏上了通向死亡的旅行。在這兩個詩節(jié)里,狄金森描寫了一個溫柔而友好的死神形象來告訴讀者她的生死觀—不需要懼怕早晚都會來的死亡,死亡只是一段旅程,而溫柔的死神會駕著馬車帶大家悠閑地走完這最后的人生之旅。
在第三詩節(jié)中,狄金森安排了三個重要意象—追逐嬉戲的孩子、像人一樣注目凝視的五谷以及正在落下的夕陽。這三個意象富有深意,包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與理解—狄金森用它們來象征人生的不同階段。首先,孩童的形象總是使人們聯(lián)想到童年時期,而童年時期又通常與這些詞語相關(guān)聯(lián):年輕、有活力、朝氣蓬勃、天真無邪等等。在這首詩歌中,作者描寫了一群正在追逐嬉戲的孩童,他們朝氣蓬勃,縱情玩樂,甚至連死神駕著馬車經(jīng)過都不曾知道,因為他們正處在無憂無慮的年齡,盡情嬉戲才是他們唯一關(guān)心的事。這一意象恰好象征了生命的早期階段,在這一階段的人是朝氣蓬勃、活力四射、天真無邪的。他們無憂無慮地享受著生活,所以作者在詩中用了追逐嬉鬧的孩子來象征處于幼年時期的人們,表現(xiàn)了作者對這一時期的快樂生活的留戀和向往。其次,作者還描寫了另一個重要的意象—注目凝視的五谷。描寫莊稼或谷物在詩歌里本不少見,但是作者在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谷物比喻成正在注目凝視的人,顯得別出心裁。而且,與剛才的孩童意象不同的是,谷物注目凝視著死神的馬車,他們在關(guān)注著作者和死神的一舉一動。這樣的場面似乎就一下子嚴肅了許多,不像孩子們玩耍的場面那么活潑和那么有生氣—谷物認真而嚴肅地注視著死神的馬車駛過,若有所思。這個意向和剛才的孩童意象巧妙地形成了對比,暗示了人類是在不斷成長的—由幼年階段到成熟階段,由天真與不諳世事到成熟與老練世故,并開始嚴肅地思考人生。所以,谷物的意象就象征了人生的成熟階段。另外,谷物還讓人聯(lián)想到了秋天。秋天是萬物豐收的季節(jié),所以這個意向也象征了成熟與收獲。其實,仔細看來,人生到了成熟階段,由于閱歷和見識越來越多,也必然是在不斷成熟和有所收獲。作者將這兩層意思巧妙地融合于一個谷物的意象,意在告訴讀者人生是豐富多彩和充滿意義的,所以人們必須要好好珍惜人生的每一天。最后,作者在第三詩節(jié)的末尾又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意象,那就是即將落下的夕陽。承接了詩節(jié)前面描寫的孩童意象和谷物意象,狄金森在詩節(jié)的最后描繪了一副夕陽西下的場景,同時這也暗示了人生步入了最后一個階段也就是晚年階段。在這里作者以夕陽象征人類,夕陽西下也就是暗示人已經(jīng)接近了自己生命的盡頭。從詩節(jié)開始的兒童嬉戲玩耍的歡樂場面,到生命成熟時期的凝重與嚴肅的場景,再到現(xiàn)在的夕陽西下的人生遲暮景色。作者以這樣一組意象完成了對整個人生的勾勒,同時也表達了對即將逝去的人生的感慨—借用中國詩人李商隱的一句詩歌,那就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在整個第三詩節(jié)里,狄金森以孩童、谷物、夕陽這一組意象表達了自己對人生或者說對生命的理解:人生是快樂和豐富多彩的,但又是短暫易逝的,所以人們一定要好好珍愛生命,珍惜時間。在第三詩節(jié)中,狄金森表達了自己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體現(xiàn)了一種積極的生命觀。
在詩歌中,馬車是一個很重要的意象。這個意向貫穿了全文,象征了整個人生就是一次旅行,而死亡是這段旅行的最后一站。在這輛開往人生終點的馬車上有兩位乘客—作者以及永生。而駕駛這輛馬車的不是別人正是死神。作者借助馬車的意象暗示了自己獨特的生死觀:人生是一段旅途,短暫而美好,可是終點必定是死亡。還好旅途中有永生相伴,所以死亡只是表象,而永生才是最終的結(jié)果。在這里,狄金森站在了整個人類的角度去思考生與死這個問題—人們經(jīng)歷了幼年、中年還有老年的三個階段最終都會死去,但是具有自己遺傳基因的下一代又會生生不息,再次去經(jīng)歷豐富多彩的人生。所以,從整個人類的層面來看,人們并沒有死去,而是獲得了永生。所以在詩歌的末尾,狄金森再次用拉車的馬來強調(diào)了自己的觀點:死亡只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人們不需要害怕,因為死神是溫柔而體貼的,他會像紳士一般緩緩地引領(lǐng)大家奔向終點—永恒的生命。這從馬頭的朝向就可以看出來:“那一天,我初次猜出/馬頭,朝向永恒。”
在《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狄金森巧妙地運用了死神、孩童、稻谷、夕陽和馬車等意象,以此組成了一幅完整的人生圖景,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獨特理解以及自己獨特的生死觀:人生是短暫而豐富多彩的,所以一定要珍愛生命,熱愛生活。人生就像一段旅途,終點站是死亡。人們只需好好享受人生,不必著急也不必害怕,因為溫柔的死神會引領(lǐng)人們悠閑地奔向死亡這一終點—這個終點是人生的結(jié)束,但卻是永生的開始。
[1] 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2] 劉寶安.美國詩歌藝術(shù)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 邵錦娣,白勁鵬.文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鄧濤(1988.07-),男,漢族,山東省東營市,碩士研究生學歷,吉林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
I712
A
1672-5832(2016)07-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