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武警警官學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 成都 610000)
淺析謝冰瑩戰地書寫中的情感體驗
王 丹
(武警警官學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 成都 610000)
謝冰瑩被譽為“中國第一女兵作家”,1926年參加了北伐戰爭,1937年奔赴了抗日戰場,寫下了《從軍日記》《女兵自傳》《抗戰日記》等與戰爭息息相關的作品。在這些真實的戰地書寫中,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和民族之恨。
謝冰瑩;戰地書寫;情感體驗
謝冰瑩有“中國第一女兵作家”之譽,其寫作類型與其個人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從1926年的國民革命到1945年的抗戰勝利,謝冰瑩的軍旅生涯占據了她生命的絕大部分比重,在此期間,她寫下了《從軍日記》《女兵自傳》《抗戰日記》等與戰爭息息相關的作品。正是因為她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她的作品達到了其他人所達不到的高度,表現得更具沖擊性、震撼力。這些真實情景,不僅是謝冰瑩戰地書寫的主要來源,也是其戰地書寫所表達感情的最直接的催化劑。
在謝冰瑩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充滿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正是因為這份熱愛,謝冰瑩執著地投身于革命中,投身于軍隊,為祖國的自由和人民的解放而戰斗。在《寄自嘉魚》一文中,作者曾被問及到有沒有想過自己會犧牲,她回答說:“當兵并不是我一時的沖動,即使現在就會去死,我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心愿。為革命而死,為百姓的利益而死,是多么痛快的事啊!”①面對別人的質問,她表現出了一種為國為民的情懷。謝冰瑩曾不幸被日本軍囚禁,在此期間寫成的《壁板上的標語》一文中,作者寫到:
“他沒有動靜,我這才放心了,鼓著勇氣把‘帝國主義’四個字寫完了,又另刻上了‘中華民族解放萬歲’,‘被侵略民族聯合起來’的兩條標語。
在黃昏的電燈光下,我發現指甲已磨去了半邊,我興奮得再也睡不著了。日本帝國主義者只能囚禁著我的身體,不能囚禁我的思想和精神!看吧,這些刻在壁板上的字跡,都會變成一顆顆炸毀日本帝國主義者的炸彈,而他們這些囚禁我們的劊子手,卻都死在我們的刀槍之下。忍耐著吧,為光明的未來,在漫漫的長夜里,我們忍耐著吧!”②
就算是在監獄中,作者正在遭受著侵略者的迫害,她仍然表現出愛國情懷,一種投身革命,不怕犧牲的崇高理想和精神。
在殘酷的戰場上,作者還流露出對士兵的尊敬和愛惜,對他們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愛國情懷表現出崇高的敬意。謝冰瑩在后方醫院見到一個連長,子彈打中了他的右手,整個腕部都斷了,這位勇士卻沒有自怨自艾,喪失斗志,依然慷慨激昂的和作者講述自己士兵的勇猛,戰爭的殘酷。在談到他的家時,他說:“八年前,我離開故土,就再也沒有回過頭。這一次媳婦和我兒子特意從老家過來,剛見到她們,我就又上了戰場,現在孩子和媳婦還在旅館里等著我回去,但我現在就是寫封信也做不到了”。說完便把右手舉了起來給作者看,鮮血又染紅了剛纏上的繃帶。當作者提議由她代筆給他夫人寫信時,連長又說道:“還是不告訴她吧,免得她又擔心。其實受傷在我們軍人實在太平常了,有什么關系呢!右手雖然斷了,我還有左手呀!”這位勇士把親人時刻放在自己的心頭,把軍人的天職當成最自然的事,謝冰瑩還有她的戰友都被這位勇士深深的震動。在作者第一次看到傷兵之后,就請求排長允許她去照顧那些傷兵,并且內心充滿了“悲壯而凄涼的情緒”,這些戰士都是崇高和偉大的。在其他很多地方,作者都流露出對英勇流血犧牲的戰士們的頌揚之情,以及對他們受傷甚至死亡的痛惜之情。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熱愛農民和戰士身上誠實質樸的品質,那恰恰是因為這種品質也是作者所具備的,一個人所喜愛的東西,能反映出這個人的內心。作者的愛灌注在她的筆下,從對國家民族這大義上的愛,到對底層人民,對戰友這些具體意義上的愛,在謝冰瑩的文字中時時流露出來,感人至深。
在《從軍日記》中,作者提到董海云哥哥的妻子,有個土匪想強奸她,“她兩手緊緊抱著她兩歲的兒子,那萬惡的土匪就把孩子撕作兩半。好傷心?。『脷埲贪?!”③這讓人痛心和憤恨的經歷,讓作者的革命之火更加強烈,革命斗志也更加昂揚,同時也深刻表達出對普通勞苦百姓的同情之情,所以作者又說:“唉!可憐的百姓,該死的惡軍閥!”
在《漢奸的兒子》一文中,運用了小說的寫作手法,講述了漢奸的兒子海泉殺死日本鬼子和自己的漢奸父親的故事,里面描寫道:
“‘哈哈,痛快,我消滅了一個鬼子,消滅了一個漢奸,只是那女人死的太冤枉了!’
海泉的臉上掛著勝利的微笑。這微笑被一個放哨的敵兵看到了。于是斷定火是他放的。第三天的早晨,海泉的生命,就在一顆子彈之下結束了!
‘殺盡日本鬼子!殺盡漢奸!中華民族萬歲!’
這是英勇的海泉在從容就義時,喊出的三個壯烈的口號。”④
這段描寫可謂是飽含了作者的悲痛、憤怒而又斗志昂揚的情感,一方面她對中華兒女慘遭日本軍隊踐踏的慘劇感到無比的悲痛,又對日本侵略者及賣國求榮的漢奸感到無比的憤恨,繼而借海泉之口,表達自己對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強烈愿望,這篇描寫正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和作者最真實的感情。
在抗日戰爭中,普通百姓深受戰爭的摧殘,謝冰瑩在《再渡瀏河》一文中說:“所有看到的民眾都是哭喪著臉,在那里對著一堆堆瓦礫嘆息,那些房子都是他們的祖宗用一生的精力,一生的血汗造成的,如今通通毀掉了。”⑤反映抗戰中蘇州受到日本軍隊蹂躪的文章《蘇州城的火焰》一文中寫到:“機關槍射出的子彈打死了戰士,殘殺了普通民眾,他們橫臥在自己的鮮血里,有些是即使已經死去,也無法閉上自己的眼睛。有一具尸體裸露在墻根,沒有被泥土完全掩蓋,我停了下來,死者的一只手和腳露在外面,僅僅只有幾根枯枝般的骨頭留在那里?!雹拊趯馉幗o中國人民所帶來災難的直接描述中,深刻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山河破碎,同胞罹難的痛楚之情以及對戰爭的殘酷的憎恨之情。
總之,謝冰瑩的戰地經歷給予其更為豐富和真實的戰地書寫材料來源,這些戰地書寫,真實地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情景,在這種真實而殘酷的情景體驗中,強烈的革命與保家衛國的戰斗熱情,以及對侵略者的痛恨之情無時無刻不洋溢在作者的筆觸之間。
注釋:
① 謝冰瑩.從軍日記[M].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132.
② 范橋.謝冰瑩散文[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197.
③ 謝冰瑩.從軍日記[M].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162.
④ 范橋.謝冰瑩散文[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371.
⑤ 謝冰瑩.從軍日記[M].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230.
⑥ 謝冰瑩.從軍日記[M].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229.
I207.42
A
1672-5832(2016)07-02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