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穎 曾 濤
(武警警官學院外語第二教研室 四川 成都 610000)
如何根據新考綱把好英語四級教學關
陳 穎 曾 濤
(武警警官學院外語第二教研室 四川 成都 610000)
多年來,筆者一直在本院擔任英語四級教學工作,并在歷年四級考試中取得了較為令人滿意的教學成績。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與教訓,結合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大綱的最新修訂,我認為有一點在四級教學中不容忽視,而且還要好好落實,那就是,英語四級教學工作一定要緊緊圍繞“課程教學要求”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展開。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試卷構成中閱讀理解部分占總分的35%,由四篇內容、難度和體裁不同的短文構成,包括快速閱讀匹配題、選詞填空和閱讀理解。學生在這一部分的成績的好壞將直接影響總成績和通過率,所以有“得閱讀者得天下”之說。當然,要在短時間內讀完這些文章并答對問題,沒有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能是做不到的。我在閱讀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三方面的能力。
首先,加強語篇教學,提高學生語篇分析能力。通過研究英語文章篇章結構的特點,我們發現段落的組織與安排實際上與文章的體裁密切相關,即什么樣的體裁就會出現什么樣的段落安排。比如,議論文一般由三大部分構成:提出問題~反駁與論證~結論。考試中許多題型的設計與文章的體裁有關,所以了解文章體裁對理解文章內容和正確選擇答案很有幫助的。
其次,正確判斷閱讀題型,掌握解題思路。縱觀歷年考題,不難發現四級閱讀理解部分中的考題形式相對固定,具體可以分為細節題、詞匯題、推理判斷題、主旨大意題和觀點態度題度題。此外,題目順序與文章的順序也基本一致。把握這一語言學習規律,就可通過迅速定位關鍵詞來定位問題在文章中的出處。這樣不僅會縮短做題時間,而且還會大大提高其準確率。
再者,利用過渡詞、過渡句,準確把握篇章邏輯關系。
在四級考試的閱讀部分,有一半以上的問題是細節題,而且有的細節題所涉及的細節非常深。對于文章中的可出題之處,大部分都有一定的規律性標志,這就是語言上的過渡性。
我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盡可能使學生對這些過渡詞保持敏感性,從而確定是否放慢,加快速度或停下來以便檢查所讀內容。若學生們牢固地掌握了常見的信號詞并對此做出快速反應,他們將自然而然地明白作者的用詞思路,這對于回答后面的問題極為有利。
“聽”、“寫”、“譯”較之“讀”難度較大一些,可視為教學難點。
首先從聽說起。聽力理解在四級考試中占35%,多數學生只能得15分-20分。這樣看來,聽力部分便是一個教學薄弱環節。影響聽力理解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語言知識、文化背景知識、學生自身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等,特別是新增加的新聞聽力(news report),更時對學生對時事新聞的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缺乏良好的聽力技能也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在四級聽力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加強了學生聽力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我從歷年全真試題中精選典型試題,按照不同的題型,分門別類來幫助學生把握聽力技巧。如:如何根據答案選項推測問題;如何借助于答案選項的提示抓關鍵詞;如何憑借常識性知識排除某個荒謬的選項;如何借助于卷面文字信息聯系自己的背景知識對聽力材料的體裁和大致內容作出預測等等。通過精聽與泛聽結合,不僅使學生們熟悉并強化了必要的聽力技巧,大大增強了學生們做題的信心和興趣,同時,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再說寫。要寫好文章離不開扎實的語言基礎,可是打好基礎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長時間的不懈努力。我在批閱學生作文時,發現學生總體作文水平不理想,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主題句缺乏概括性。(2)擴展句冗長遷延。(3)篇章結構松散零亂,缺少過渡手段,連貫性差。(4)文章用詞單一,句型單調。(5)標點符號不規范,拼寫有誤。
針對這些問題,我把寫作教學簡單地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對最基本的語法知識的掌握以及基本功的訓練上,并敦促學生熟記詞語搭配、句法搭配以及大量范文,以增強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從而避免生硬的中國式英語在作文中出現。第二階段:著重培養學生對文章體裁的識別以及對文章結構的把握上。作文的內容固為重要,但它離不開結構的襯托。沒有結構的內容就猶如一盤散沙,令人無所適從。一篇作文應包括引言段、正文、結論三個部分。引言段是對作文主題簡要的介紹:正文是利用描述法、定義法、例證法、遞進法或因果法等對主題進行闡述;而結論部分要么對上文概括總結,要么對未來進行展望。此外,每一個具體的段落也都應有自己的主題句、擴展句及結論句。這些寫作套路或模式雖然還不盡完美,但對學生寫作基本功的訓練還是很有幫助的。第三階段:加強學生寫作套路的綜合運用、靈活運用的能力。由于做好了上述兩個階段的準備工作,這一階段做起來要比傳統的提筆就要容易得多,不會出現拿起筆無話可說的情況。但關鍵還要指導學生如何靈活運用而不是簡單地生搬硬套。
最后,再說說翻譯。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承載著大量的英語國家的文化,漢語承載著大量的中國文化信息。要用地道的漢語表達英語或用地道的英語表達漢語,固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在教學中特別強調中西文化的差異性,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比較,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從而做到通暢自然的翻譯。此外,還應在教學中加強學生對語言現象的理解及語言表達兩方面的訓練。翻譯不外乎兩個過程,即理解與表達。對原文作適當的理解是譯文是否“忠實”的基礎和關鍵。翻譯意義上的理解要求學生們不但要見林,而且還要見木,決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句子大意的理解上,應搞清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系及把握某些詞語的真正內涵。表達是理解的結果,但正確的理解并不等于正確的表達。在表達處理過程中,我們需要借助于一些具體的技巧方法,如詞類轉化,詞義多1申,增譯法,省略法,正說反譯法,反說正譯法,分譯法,意譯法等。一旦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翻譯技巧,不僅有利于考試成績的提高,也利于他們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我堅信,如果老師們能很好領會新大綱精神,在教學中圍繞難點、重點輔以經典習題進行訓練,我們的四級英語教學一定會再上一個新臺階。
陳穎,武警警官學院人文社科系外語第二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曾濤,武警警官學院人文社科系外語第二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
H319
A
1672-5832(2016)07-00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