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批判視野下的莫言作品分析
王志強
莫言是當代著名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紅樹林》《檀香刑》《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和《蛙》等,他的作品受到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具有深刻的批判意識。本文主要介紹了莫言的創作背景、文學價值觀,在批判視角下對他的作品進行賞析。
莫言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是通過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的,由于他的作品充滿著怨鄉和懷鄉的復雜情感,所以也被人們稱作尋根作家。莫言的《檀香刑》于2005年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并于2011年入選矛盾文學獎,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此后,他的文學作品研究成為了一門顯學,成為了文學研究的一個重鎮。
莫言的作品創作與他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由于莫言自身的經歷,他最具有藝術成就的作品就是以鄉村人士為描寫對象的小說,它們具有成熟的文學藝術,同時也富于現實性,是在現實關系的基礎上塑造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的([1]李瑩.漫談莫言作品的語言特點及形成原因[J].語文建設,2013,02∶66-67.)。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紅蘿卜》,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孤兒,不僅缺乏父親的教導,還受到繼母的虐待,小黑孩的遭遇讓他的性格變得非常孤僻和倔強,常常從睡夢中被繼母打醒去挑水,也因此他的感情世界變得非常空虛,不愿意主動跟別人交往。后來,小黑孩被小鐵匠欺負,被叫去偷紅蘿卜,但是由于視覺上的幻覺,小黑孩把紅蘿卜看成了透明的紅蘿卜,從此對紅蘿卜有了特殊的情感。當小鐵匠把他的紅蘿卜扔到水里之后,小黑孩便鉆進蘿卜地把所有的紅蘿卜都拔出來了。《透明的紅蘿卜》的創作背景和他的經歷非常相關,莫言十二歲的時候在家鄉山東高密縣生活,生活條件非常困難,小小的莫言要幫助爸媽掙錢。莫言在水利工地勞作,有一次由于實在餓得慌,便偷偷拔了生產隊的一根紅蘿卜,于是被押送到工地后進行批斗,回到家之后便遭到了父親的毒打。也正是由于這個慘痛的經歷,莫言才寫成了《透明的紅蘿卜》。莫言創作《透明的紅蘿卜》并不是為了表達一個明確的主題,而是以描繪生活形態為主,追求作品蘊含的豐富性,所以在理解全文的時候也應該以小黑孩的形象為主來進行理解([2]張正,沈棟梁,安曼,王珊珊,龔春霞,李春玉. 莫言作品人性架構解讀[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01∶53-55.)。
文學作品本身就承擔對社會、歷史以及人生醒悟的職責,很多文學作品都是站在批判的立場上來揭示人生內部的風景。莫言小說的批判性是一直存在的,并且越是到后期,他的作品的批判性越是深刻和尖銳。莫言的作品,例如《紅蝗》《紅高粱》《酒國》和《歡樂》等,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后期或者90年代早期,所以對中國現實和歷史的批判都非常嚴厲,對于那個年代來說,甚至具有顛覆價值的意義。莫言寫抗戰的作品,并不是站在政治立場上或者階級立場上來寫的,而是站在一個特殊的角度,人性的角度上來寫。抗日英雄并不是只有共產黨,國民黨甚至一些土匪也會抗日,在國難當頭下,平日里欺善怕惡的土匪中也站出有義氣勇敢的人來,他們的骨子里有一種野性的生命力,并不是階級觀念可以概括的,而只能用人性來解釋。莫言從這種觀念來揭示人性,這是一種非常創新的方式,超越了傳統的狹義觀點。從這個角度來描寫人性,也更能表現出人性的豐富性和深刻性。
莫言小說的批判性也是隱藏的,在很多小說中都可以知道,在斗地主的時候,人們對地主的手段還是非常殘忍的,而在批斗地主時,往往有一些是冤枉的,在小說《生死疲勞》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話,是一個地主的哭訴,關于將土地分配給貧農但卻被槍斃的一段哭訴,在那段哭訴中,可以感覺到深深的涼意。作家在面對這些殘酷的時候,作為政治的傳聲筒,他們一般不會直接給出現成結論,因為這樣人們是很難接受的,而是通過小說塑造各種背景下的人物的命運。如果直接跳出來發表看法,反而喪失了文學的巨大力量([3]韓云梅.從莫言的作品看文學文本的價值實現[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8∶158-159.)。例如在《檀香刑》中,就揭示了一種邪惡的人格,莫言對社會底層悲慘命運的人民的劊子手和看客的心理描寫是非常深刻的。在這種批判性上,莫言和魯迅有些相像,魯迅的作品大多也是批判形式類的,只不過魯迅的批判性是站在一個啟蒙者的姿態去揭示的,他更多是想要喚起人們的意識。而莫言則更多的是冷靜和平等地審視社會的殘酷和現實。莫言文學作品的批判性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有體現。《蛙》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作品,也明顯體現出莫言的批判性。作品中“姑姑”是一個特殊的人物,她是新中國的第一代接生員,也是計劃生育的實施者,所以在人們的眼中,姑姑是魔鬼。姑姑的一生是異化的,她的命運和婚姻都因為孩子而發生了改變。通過姑姑的描寫,批判了當時社會的現實([4]張勝利.莫言《蛙》的審美形式分析[J]. 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71-77.)。
(一)階段性批判賞析
莫言的第一篇小說為《春夜雨霏霏》,成名作為《透明的紅蘿卜》,讓莫言聲名鵲起的是《紅高粱》。莫言的《紅高粱》在雜志上發表之后,便引起了巨大反響,張藝謀更是將它搬上了銀幕。莫言《紅高粱》的創作意圖是希望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去描寫戰爭。小說家的創作并不是復制歷史,小說家描寫戰爭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種愚昧的現象,所以莫言描寫的戰爭,基本都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表現的主題是戰爭對人類靈魂的扭曲以及人性在戰爭中的變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算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也可以描寫戰爭([5]汪正圓.試析莫言小說中的酒神精神——以《紅高粱家族》《透明的紅蘿卜》為例[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0,03∶37+13.)。莫言的小說動機雖然說是感受歷史和感受戰爭,但是從莫言的小說中可以看出,莫言常常會以批判思維進行描寫,因為他關注的是人最基本的東西,也就是人性。人性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東西,以人性的角度可以描寫出善惡,在小說中描寫人性的善惡,就決定了莫言的小說帶有批判性的思維。
(二)莫言作品的人性批判
莫言的作品之所以會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是因為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展現了人性,所以在莫言的作品中,人性批判是一個重點內容。莫言在《檀香刑》中,寫到了刑,但是他并不是要展現暴力的一面,而是要揭示人性陰暗的一面,人性陰暗的一面并不存在歷史中,而是現實生活中人心中的一種酷虐文化。《檀香刑》的寫法與魯迅的文章比較相似,同樣是受刑者以及執行者和觀眾麻木不仁,就像阿Q,還有《藥》中的獄卒,他們面對別人的苦難甚至自己的苦難時,表現出來的都是麻木不仁。這也是莫言在《檀香刑》中表現刑的真正意蘊,也是對中國酷刑以及文化的一種反思。反諷和調侃是莫言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往往在寫到慘烈的地方,筆鋒一轉,把讀者帶入到一種另外的境界,同時也給人一種更加廣闊的世界,讓人們可以充分發揮想象,來到一個更加復雜的世界。莫言秒速的悲劇打破了傳統的悲劇審美觀念,是另一種表述的新境界。在《檀香刑》中,揭示劊子手的各種語言隨處可見,“一個優秀的劊子手,站在執行臺前,眼里就不應該再有活人,只有一條條肌肉、一件件臟器和一根根骨頭”,這就是對人性的赤裸裸的揭示。
(三)莫言作品的政治批判
莫言的作品主要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他的作品中不僅包括對人性的批判,也從政治的角度對一些社會現象進行了批判,是對人性的反思,所以也可以將政治批判歸結為人性批判的一種。莫言的《檀香刑》是借鑒地方小戲《檀香刑》來進行創作的,屬于歷史小說,但這部小說中,也對政治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在小說的最后,監斬的錢丁以為受刑的孫丙死了,雖然心里有一些不祥的情感,但是轉念想到的卻是“死了就讓克洛德的陰謀破產,他的通車典禮就會黯淡無光”。錢丁的情感并不是因為對孫丙死的難過和憐憫,而是一種政治目的,可以挫敗德國人的計劃。媚娘也是受刑者,她去求八爺手下留情,但并不是因為對父親的尊重和愛,而是為了讓德國人的陰謀敗亡。表現的是國家權力之下的一種人性,也是政治至上的一種不完美的人性,而莫言要批判的就是政治異化下的人性,對我國民族傳統的文化心理進行了審視和批判。
莫言的文學作品對當代的文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莫言的作品大多以表現人性為重點,莫言的小說甚至可以看成一個人性的實驗室,描述的戰爭和饑餓等都從人性角度進行了嚴厲的批判,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超常的想法,在當時甚至不易被人們接受,雖然沒有表現出對物質主義和時尚的迎合,但卻有著較高的文學價值,在思想上藝術上都是成功的探索。他的創作方法豐富和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內涵,使作品的表現力更強,對當代小說發展和創作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仰恩大學軍事理論教研部 362014
王志強(1976—)男,漢族,山西呂梁人,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仰恩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文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