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玨
(自貢市第一中學 四川 自貢 643000)
音樂文學在高中語文新詩教學中的運用
張煒玨
(自貢市第一中學 四川 自貢 643000)
音樂文學在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有著較多層面的運用,但卻缺乏科學的計劃與有效的管理,音樂文學的魅力絕不僅限于一段視頻,或者幾分鐘的背景音樂。詩歌與音樂、詩歌與繪畫的關系,在音樂文學中有著獨特呈現。只有從現階段高中語文新詩教學的實際問題出發,梳理分析音樂文學在課程教學中的豐富表現方式,才能夠最大限度發揮音樂文學的魅力。文章結合案例分析,以問題反思入手,具體論述音樂文學在新詩教學的特殊表現。
音樂文學;高中語文;詩歌教學
音樂是一門藝術,通過聲音進行表達,易于調動人的情感,陶冶性情。而文學也是一門藝術,通過文字表達與音樂共同的人類情感。自先秦以來,文學就和音樂以及舞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詩、樂、舞在漫長的歷史時光中,一直是一個整體。作為逐漸被學術界認可與重視的交叉學科,音樂文學應該被納入到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方法中來。
現行人教版教材中,新詩單元在必修教材中僅有一個單元,且放在了必修一的最前面。初中學生升入高中后,尚處在適應階段,新詩是他們高中生涯中最先接觸的語文課程。因此,如何幫助學生進行過渡,以及培養良好的高中語文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高中語文的興趣。新詩單元顯得尤為重要。
“從身邊的具體事例出發,打破詩歌與現實生活脫離的局面,將詩歌與生活相結合,激起自身情感上的共鳴。”①然而長期以來,高考考察多注重古詩詞,新詩長久以來不被關注。并且,新詩的教學需要語文教師具備一定的詩歌素養,需要較好的文本解讀能力,但是在新詩理論蓬勃發展的現狀下,高中教學的新詩解讀卻仍然停留在對文本的淺分析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重視新詩的教學內容,忽視新詩本身所具有的審美教育價值。”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新詩與古詩教學方法混為一談,停留在背景、意象、主題等方面。這種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嚴重破壞了新詩原有的審美境界,切割詩歌的整體性,同時也在這種毫無美感可言的教學過程當中影響了學生的欣賞欲望和創造性。
從先秦的詩經到漢樂府,以及宋詞和元曲,詩歌都是伴隨著音樂演唱的。《詩經》指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樂記》指出:“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
新文學運動之后,新詩漸漸脫離音樂,詩歌的音樂性局限在節奏與押韻中,旋律不再伴隨詩歌。然而音樂與文學,特別是詩歌的關系卻并沒有因此徹底斷裂,從20年代的學堂樂歌開始,當時的小學生就被要求學習以新詩譜曲的歌曲,再到臺灣新民歌運動中的詩人參與,以及80年代校園歌曲以及搖滾樂風靡,歌詞也可以作為詩歌進行閱讀,詩歌亦可以被譜曲演唱。方文山的歌詞就被他自己成為“素顏韻腳詩”,受到人們的歡迎。因此,音樂與詩歌依然互生互存。
在高中的新詩教學中,利用音樂來渲染氣氛,啟發學生的想象與聯想成為教學的新途徑。詩歌本身是具有音樂性的,新詩本身獨特的節奏感,又會給音樂添加一些深刻的內涵,因此通過音樂的襯托,詩歌會顯得更美,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會更加感同身受。
如何把音樂運用到新詩教學當中,即運用音樂情境來體現審美教學。圍繞新詩的本身的美去理解作品,真正讓新詩的學習成為一種充滿樂趣與激情的審美過程。依據實際課堂教學經驗,本文給出幾種可行的音樂情境教學途徑。
3.1 作為背景的輕音樂
輕音樂適合新詩的意境,因為這二者具有共通之處。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多喜歡用班得瑞的音樂做背景。其音樂包含豐富的大自然音樂元素,充滿詩意,并且節奏舒緩,適合朗誦的節奏。并且,輕音樂不僅適合朗誦,還會給詩人創作的靈感,通過音樂,詩人展開想象,浮現一幅幅畫面。
運用輕音樂主要幫助學生朗誦,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選用音樂的時候要注意旋律的契合性。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應選用憂傷沉郁的音樂以表達作者深沉的思念;《雨巷》應選用略帶神秘柔和的旋律,《再別康橋》則應是舒緩但明朗的曲調。如果錯誤的選用歡快跳躍的音樂,則無法達到詩樂合一的情感烘托效果。其次,好的音樂能夠襯托新詩的美,但音樂在新詩教學面前只是發揮“輔助”功能,因此要切記喧賓奪主,不要讓學生的注意力僅注意在音樂之上。以作者實際教學實踐為例,在講授《雨巷》一課時,選用了輕音樂Daydream,在未使用之前,學生朗讀拖沓無感情,且語速過快。但隨著音樂的響起,所有學生都伴隨著音樂舒緩而略帶神秘、憂傷的旋律自覺放滿了朗讀的節奏,情感也更加充沛。
3.2 以新詩譜曲的流行歌曲
流行音樂史上,用新詩譜曲的歌曲數不勝數。無論是五四時期《新詩歌集》中選用的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還是上世紀7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中現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周夢蝶的《金縷鞋》、羅門的《春天的浮雕》、羅青的《答案》、鄭愁予的《錯誤》。用詩人詩歌直接譜曲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以詩譜曲演唱依然是當今樂壇的一大風尚。并且,詞人在寫作歌詞的時候,也有意或無意的使詩歌具有了詩歌的深邃內涵,例如崔健的《一無所有》和羅大佑的歌詞就多次被收錄進各種新詩選集當中。
高中新詩課程當中,《再別康橋》與《雨巷》都被譜成歌曲演唱。以《再別康橋》為例,就分別有十幾種版本,并且林宥嘉的版本最被高中學生熟知。依據課堂實踐,讓學生跟唱或學習《再別康橋》的音樂版本,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熱情,在課堂上就已經完成了課文的背誦。而沒有展現音樂的課堂中,學生對于課文僅限于機械的記憶,毫無樂趣可言。因此,利用廣為熟知的歌曲,在這種熟悉程度之上,利用學習歌曲演唱就更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經過課堂實踐,組織學生集體演唱,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快的在音樂與歌詞的配合下更快的理解詩歌意境,也能快速幫助學生在理解中背誦出詩歌。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在講解基本的配樂技巧之后,鼓勵學生自己對新詩進行譜曲演唱。此種方法技能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最大限度的學以致用,使學生用新詩在節奏、韻律、情感方面的知識,靈活運用到譜曲演唱當中。只有正確把握詩歌情感的學生,才能正確選用合適的音樂對新詩進行配樂,這也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的一種方式。
3.3 歌詞技巧與詩歌技巧
如果把新詩教學看做音樂文學的一環,音樂文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結合了音樂與詩歌互相的特征,既包含節奏旋律的欣賞,也包含歌詞文本的理解。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新詩的教學技能上,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和古代詩歌相同的基本詩歌鑒賞技巧。而在文本方面,就不能不重視新詩的音樂性。新詩的音樂性首先體現在節奏與押韻方面,明確朗讀技巧中的重音、語調、語速,注意把握詩歌情感與朗讀節奏之間的關系。其次,如果要運用音樂文學引導學生,就必須具備響應的音樂常識。“學生只有掌握了詩歌鑒賞方法,才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才會喜歡上詩歌。”③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把握作為歌詞的新詩與詩歌之間的不同,從中揭露出為何譜曲的詩歌比其他詩歌更具音樂性的內在根源。首先,歌詞和詩歌相比,偏向于聽覺得藝術。詩歌通過文字進行閱讀,而歌詞主要的傳播方式卻是通過歌者的演唱,因此,歌詞的直白明朗性比晦澀的詩歌更加明顯。被譜曲的詩歌必然是直白的簡單的并且不會因為音樂音調導致意義的歧義。所以蘇珊朗格認為,歌詞是二流的詩歌。這種判斷未免過于武斷,但是并非全無道理。其次,音樂性因素在譜曲的新詩當中也很明顯,如押韻、反復、頂真等修辭運用,符合音樂上的一唱三嘆,為詩歌的譜曲帶來了許多便利。高中語文教材中選用的詩歌,都有較強的音樂性。以《再別康橋》為例,徐志摩作為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人物,就遵循詩歌的格律性特征。
如何把音樂文學融入高中語文新詩教學,是一種新的嘗試與探索。如何使課堂拜托枯燥呆板的沿襲舊習,也是作為教師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文學不是刻板的字詞分析,而是真正給學生所需,教學生所愛,用學生能夠理解與接收的方式,使得學習不僅是一種獲得,更是一種引導。教師不僅僅要教授知識,還應該點燃學生探求知識的求知之火,不僅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而這傳授的方式,則需要不斷改進。把音樂文學帶入高中語文教學,或許就是一種大膽的嘗試。
注釋:
① 王會芳.高中詩歌教學與人文情懷養成關系探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4年4月,第22頁.
② 王慧慧.高中新詩的審美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10月,第32頁.
③ 李珊珊.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實踐研究[D].揚州大學,2014年5月,第37頁.
張煒玨(1989-),碩士研究生,自貢市第一中學教師,2015年畢業于西南大學新詩研究所,音樂文學與歷史方向。
G633.3
A
1672-5832(2016)07-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