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瑋
?
淺談《道德經》中的處世觀
魏 瑋
【摘 要】處世,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哲學,善于處世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得其樂。道家文學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一部分,本文就從道教經典《道德經》中窺探幾點處世之道。
【關鍵詞】《道德經》 無為 知足 處世
處世是一種藝術,抑或一種哲學。也有人認為處世就是一種功夫。善處世者,無論在任何環境下,都能逍遙自在,樂趣橫生。正如孔子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入而不自得焉”。(《禮記·中庸》)“無入而不自得”正是“君子”在處世上絕妙佳境。可見,人生在世,處世問題是很有必要的,而處世得當,又是多么的重要。
道教文化是構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教義思想中有很多合理的、積極的內容,如“濟世利人、欣樂太平”的社會責任;“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處世態度;“清靜為正、儉讓不先”的精神境界;“積功累德、無量度人”的行為原則;“抱樸守一、為而不爭”的價值取向等等。(熊建偉:《關于道教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的幾點思考》)。在當下社會中,這些處世為人之道,從人們的觀念世界默默地滲透到個人的言行舉止之間,仍然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我們更應該看到,這些處世原則能夠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適應,同時也能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服務。
《道德經》中運用“自然”的觀念來解釋“道”和“德”。道性自然,人應當效法“道”而行事,并把“自然”作為對待社會人生的處世態度和基本原則。《道德經》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即世間萬物及一切過程都應以“自然無為”為基本原則。所謂“自然”,就是坦然真實,自然而然。正如《道德經》五十一章又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宇宙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人應當順其本來的真實規律。順其自然,自然而然,這是道教的核心智慧,也是我們應當學習的處世準則。
《道德經》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不為。”認為“道”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根源和本體,從其產生和演變的過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任何外在力量的施加,所以說“道”是“無為”;但從其衍生宇宙萬物的結果看,一切都是因為“道”而生,因此又可說“道”是“無不為”。道教信仰世界將“無為”作為對待社會人生的處世態度和基本原則,認為天道自然無為,人的行事也應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為。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尊重客觀規律,科學辦事,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能體會到,我們要講求清靜寡欲,與世無爭,慎行遠禍。《道德經》中為我們樹立了一個至圣形象,或者就是一種理想人格形態。這個形象具備條件之一,就是要無為。“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有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道德經》第二章)“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正靜;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人自樸。”(《道德經》第五十七章)“圣人為人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實際上這里面也貫穿了“道法自然”的深刻思想。這里也包含了一種坦然真實的為人處世態度和原則,因為自然而然就是真實,真真切切面對現實,尊重客觀實際情況。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圣人的“無為”只是一種過程中的方法,其目的仍在于“無不為”即“有為”。二者統一表現于“無為而無不為”。如果圣人只有“無為”,顯然是沒什么意義了。
“柔弱”的處世原則在《道德經》中多次出現,《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意思即為,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后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后就變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于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因此,我們值得學習的是,人生在世,不可逞強斗勝,而應柔順謙虛,有良好的處世修養。
正如《道德經》七十八章中言,“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其實這里的道理似乎也在昭然,在某種場合下不可“雞蛋碰石頭”,應當學會“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當然,老子的“柔弱”不是“懦弱”,而是一種順應自然或者規律的處世絕妙境地。
后來在道教的成長發展中也十分崇尚“柔弱”。正如《老君二十七戒》中以“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為最上三行;《道教五戒十善》中以“忍性容非”為十善之一;《老君崇百藥》中以“體弱性柔”為一藥。相反地,道教以“剛強”為戒。《化胡經十二戒》中說,“戒之勿剛強,當可自屈折,強者必先摧,剛者去先屈。”《老君說百病》中認為,“以力勝人”,“語欲勝力”都是病。總之,“柔弱”是道教立身處世的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可貴的人生觀。
“不爭”與“無為”一樣,也是《道德經》中所展現的圣人形象的一個要素。《道德經》中多處提到有關“不爭”的處世準則。第七章中說:“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二十章中說:“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第六十六章中說:“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第七十二章中說:“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正是因為圣人具有這樣的不爭品德,從而能夠獲得“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第二十二章)的佳境。這也是一種以謙虛的態度而出奇制勝的效果。圣人不爭也包括不爭物質追求,有如《道德經》第二十九章中說:“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六十四章,“圣人欲不欲,不責難得之貨”。
值得指出的是,道教所言“不爭”,并不是消極怠慢,無所作為,而是不爭俗世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等,對于合乎大道自然法則的事,則要盡力而行,以彰顯“道法自然”。
總而言之,《道德經》中的教人“不爭”是要求人們為人處世要順乎天道自然而不強求。“不爭”是道教的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崇高的處生觀。
《道德經》第七章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意思即為,能夠知道別人想法的人是智慧的人,但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明智的人,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但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能夠知道滿足的人無時是富有的。對于那些貪得無厭的人來說,永遠不覺得會富有,即使是物質財富甲天下,他們也不會感到絲毫的滿足。而一旦知道了滿足,即使是物質不充裕,也可以覺得富足快樂。《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中亦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句經典話我們可能很熟悉,意思是說世上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沒有一日成名的人。實際上也就是日常俗語所言,“一口不能吃個胖子”。一個人若要想成功,需要付出非凡的毅力,超常的艱辛,從一點一滴做起,日積月累,終達成功。《道德經》第五十八章中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包含著很高智慧的處世觀,毋庸多言,可以給生活在當下的人們很多的啟示,道教的看法是“禍”與“福”,相依、相反、相成。人生在世,人們都很珍惜現世的實在與幸福,而拒怕死的困擾與來臨。然而,當人們都在為幸福爭奪的時候,災禍已生,災禍也就有了承擔者,而往往誰都不愿意去承擔。福與禍是矛盾對立的統一體,得到這一面的時候,另一面也就隨時跟隨而來。因為幾千年前的古人已經在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告訴我們,禍中孕育著福,福中隱藏著禍。所以看得出來道教的一種理念是,成功的人應該多為民眾做點服務;富有的人應該知恩回報社會;暫時貧困的人應該自力更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改變現狀;得意的人應該不能忘乎所形,要知道謙卑處世;違法亂紀的人終究會得到嚴懲,天理自有公平在。因此,道教處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就像太陽東升起來,滋養人間萬物,然后悄然隱退西方,而不自以為是,不圖求任何回報。
在社會節奏日益嚴酷、緊張危機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急需一種“清凈”的文化思想來凈化人們的心靈,指導人們的思想,帶領人們走向積極的人生和心理方向。道教博大的思想文化正是滿足了我們需求,尤其是道教著名經典《道德經》,其中蘊含的豐富的人生觀、處世觀對全世界的人們都給予了重要的人生啟示。《道德經》豐富的思想值得細細品味,從中挖掘更有價值的人生哲理來幫助人們更好地解決人生問題。
參考文獻:
[1]熊建偉.關于道教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的幾點思考.[J].江蘇道教,2007(1).
[2]老子(著),陳忠(譯評).道德經[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作者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