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婷 馬沈陽
?
唐代茶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淺探
張文婷 馬沈陽
【摘 要】我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故鄉。古代唐朝對外開放的社會環境下造就了唐代茶文化的蓬勃發展,其發展背景離不開唐代佛教影響、政治環境的影響以及唐代文學的渲染。
【關鍵詞】唐代 茶文化 背景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展現了中國文化的高尚品味和生活哲學。在茶文化形成和發展的上千年歷史中,唐朝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隋朝統治后期,政治混亂、經濟蕭條、戰爭不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起義軍的打擊下,隋朝終于在公元618年被李淵所率領的起義軍滅亡。隨后唐朝建立,吸取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在其統治者的帶領下勵精圖治、發展生產、輕徭薄賦,到了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整個社會彌漫著一祥和靜謐的風氣,人民衣食富足,晚上經常夜不閉戶。茶文化也是在此社會條件下形成并發展。
茶葉的栽培和使用最先被我國古代人民所發現,時至今日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的發現以及飲用對于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茶葉不光有益于我們陶冶情操,并且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種美味的飲料。陸羽《茶經》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歷經兩漢、三國、兩晉及其南北朝的成長,人們對茶的認識和利用還是停留在其保健功能和藥用價值上。直到唐代,茶葉的地區、階層差異才被逐漸取消,茶葉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中,茶葉對于人們的重要性就和米鹽一樣,更有甚者,對茶的喜愛已經達到了一種嗜好。“明朝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茶具有減肥和保健功能,還記載了許多以茶治療疾病的偏方。”現在好多科學家也經過大量的實驗證明,茶中確實具有人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及其氨基酸,對人體的健康發展具有非凡的功效。在唐代茶一方面作為解渴的飲料和保健品,另一方面茶的精神特質也被挖掘出來,如文人雅士飲茶飲的是自身的清高,僧侶飲茶飲的是寧靜以及思考,王公貴族飲茶飲的是身份以及地位等。所有這些茶的功能和特質為唐代茶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來,在唐代達到其本土化過程的高峰。”廟宇隨處可見,且其選址多在風景宜人的名山勝水之間,氣溫和土地條件都十分適合種植茶葉。同時,禪宗主張佛在內心,提倡“靜心”“自悟”,所以要“坐禪修行”,即主張排除一切雜念,身心一致。唐封演《封氏見聞記》中描繪“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寢,又不夕食,皆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以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坐禪時禁止睡覺和吃晚飯,對于年長的僧侶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而相對于年輕僧侶來說則十分困難,所以他們急需一種提神醒腦的物品來供坐禪時使用,茶就成為了他們的最佳選擇。在飲茶過程中,僧侶們潛心研究種茶技術、茶葉的品種、煮茶技藝等,極大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此外,我國和世界上第一本茶文學著作《茶經》,也是陸羽所寫作的,明朝大詩人陸容曾經還寫過有關茶佛一體的文章。僧侶們種茶、制茶、品茶之風盛行,極大地推動了唐代茶文化的發展。
唐代在封中國建社會中稱得上是一個頂峰時期,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在它的全盛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此期間人口數量也急劇增加,出現了許許多多有才能的人。選舉賢才的制度也就是科舉制更加健全,大量詩歌涌現。除此之外,在安史之亂后,社會動蕩不安,人們無心耕作,唐朝政府為了改善這一局面,實行禁酒令。所有這些因素對唐朝茶文化的興盛與發展都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
(一)科舉制度的實施
唐代一方面實行嚴格地科舉取士制度,比如,武則天時期在會試期間,考試和考官都困在考場,這時朝廷會下令送茶到考場,以鼓勵考生和慰問考官,茶因此又得一別稱“麒麟草”。考生們都來自全國各地,皆以能夠得到皇帝的賜茶而感到高興、自豪。這一行為使得當時社會上產生極大的轟動效應,全民飲茶得以盛行,茶文化也因此得到發展。另一方面科舉考試為出身低下的人提供了進入仕途的機會,因此考生們會十分刻苦的學習,比如頭懸梁錐刺股就可以反映出這一現象,但是相對于頭懸梁錐刺股而言,茶就成為考生們的最佳選擇,這對于茶文化的發展十分有益。
(二)多元的對外交流
在我國整個封建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唐朝不管是從政治方面來看,還是從文化和經濟方面來看,在世界各國的發展中都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鼎盛時期,此外,唐朝又實行開明的對外交往政策,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為了彰顯大唐國恩,不僅舉辦宮廷茶宴,來招待四方使節,而且還把茶葉作為禮物贈予各地使節,這樣茶文化逐漸推廣到世界各地區。除此之外,唐朝時以餅茶和加鹽作為煎茶特色,對于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有極大的相似性。因此,唐朝政府也把茶賜給蒙古、吐蕃、回族等少數民族,以示安撫。
(三)禁酒令的實行
我國飲酒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上古時期。在《史記?殷本紀》中關于商紂王酒池肉林的記載,以及《詩經》中“十月獲稻、為此春酒”和“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等,都可以看出我國的飲酒文化歷史悠久。
到唐代中前期,飲酒之風及其濃郁,上到帝王將相下到販夫走卒,無不貪戀杯中之酒,整個社會可以說是酒氣彌漫。唐朝在發展到后期時,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人們生活在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下,人心惶惶、無心耕作,導致糧食短缺,而釀酒需要大量的糧食就難以得到滿足,統治階級一方面為了節約糧食,另一方面為了加強統治,實行禁酒措施。加之這一時期酒價偏高,人們沒有提神之物,而茶不僅有提神醒腦的作用,而且又對健康有益,因此即使不喜歡飲茶的人也開始飲茶,飲茶之風得到廣泛傳播,茶文化也由此發展興盛。
除以上描述的政治因素外,唐朝皇室還把茶作為恩賜、祭品、禮佛的用品。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茶文化的發展。還有貢茶制度的設立,也為茶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唐朝設立科舉取士制度,考試內容以詩為主考,因此考生們都把以詩取第作為理想目標。為了取第,他們都刻苦練詩,以致吟詩寫作之風盛行。唐代詩壇文才輩出,流派紛呈、爭奇斗艷、各領風騷。寫詩一方面需要才情,另一方面需要清醒的神智,所以茶為大多文人所嗜。盧仝也寫了一些頌揚茶對助詩興的詩句。飲茶與吟詩息息相關,詩人們吟詩內容之廣,涉及茶禮、茶性、茶德、茶史詩,茶道茶藝等,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詞句優美,為唐代茶文化的發展起推動作用。據大概統計,唐代寫茶詩的作者有上百余人,茶詩有四百余首,這在茶詩歷史上屬于罕見現象,而且茶詩的出現,不但為茶文化研究提供了資料,而且還有利于大唐文學的發展繁榮。
唐朝以兼容并包的姿態吸收并發揚茶文化,使茶文化在唐朝最終形成并發揚光大,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也使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有所提高。唐代以前,對茶的利用主要局限在其藥用價值,茶文化體系尚未形成。唐代以后,佛教傳入中國并且與道教、儒教三教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共同促進了飲茶之風的盛行和茶文化體系的形成。佛教主張“參禪修行”,且僧侶們需要“養生”、“清思助淡”,所以佛教與茶結緣。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主張清靜無為、道法自然。從茶的天然屬性出發,認為茶集天地之精華,所以把茶作為一種溝通媒介,以此來聯系自然和人。儒家則通過比喻的手法,把茶性比作人性,以茶敬客,以茶交友,以茶勵志等,把茶的中庸、和諧品質發揮得淋漓盡致。陸宇融會貫通了三教的精髓,認真研究并總結前人經驗,寫成了中國第一部有關茶的專著《茶經》。此專著奠定了茶文化的基本內涵,再加上唐代宮廷、文人、僧侶等所創造的茶道形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也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宋元淸茶文化的基本走向,而且這種影響直至今天也仍無法消除。
參考文獻:
[1]吳恩鋒,全曉云.論茶的隱喻認知系統[J].江南大學學報,2007(6).
[2]班班多杰.漢地佛教與藏傳佛教本土化之歷史考察[J].中國社會科學,2004(5).
[3]黃曉琴.茶文化的興盛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J].浙江大學,2003.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