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亞金雞嶺社區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耿 童
?
論候鳥老人社區融入的障礙
——以三亞金雞嶺社區為例
耿 童
【摘 要】社區融合是社會融合的基礎,當候鳥老人來到遷入地所生活的社區后,會在經濟、社會生活、文化等方面體現出對新社區的融合狀況,而由于候鳥老人經濟地位的改變及社會保障措施的不完善、交往行為的改變及中斷、社區服務與管理體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存在,阻礙了候鳥老人的社區融合。
【關鍵詞】候鳥老人 社區融合 障礙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而候鳥老人的產生也正與當前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同時,隨著中國內地的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快,享受型養老方式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候鳥型養老成為老年人話題中備受關注的領域。社區融入是指生活在同一社區的一方人員以城市主流社會生產、生活、文化模式為參照系,與他們和睦相處,共同營造良好、有序的社會環境的過程。社區融入包括經濟整合、文化接納、行為適應、身份認同四個方面的內容。北方老人離開自己長期居住的鄉村或城市,由于子女工作或跟隨季節的變化或是根據心情等原因選擇寄居于某個或多個相對陌生的南方城市,其能否順利地融入異地社會甚至是異地社區,事關個體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本研究嘗試根據對三亞市金雞嶺社區的候鳥老人以及社區工作人員的多次深度訪談,著重分析研究候鳥老人所存在的社區融入的諸多障礙。
本次研究通過隨機調查的方式尋找受訪對象,接受訪談的社區候鳥老人有20人,訪談的候鳥老人的年齡分布在65-83歲,平均年齡約為70歲;其中男性8人,女性占12人;從文化程度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8人,高中(中專)占5人,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人。通過訪談,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概述候鳥老人社區融入的現狀:
(一)經濟融入的現狀
經濟融入是候鳥老人社區融入的物質基礎和前提。在走訪中發現,經濟狀況越好,對目前的生活狀況就越滿意。而當前候鳥老人月收入大致在2000-3500的區間內,有四位沒有退休工資的老人則大多有子女進行經濟援助。選擇金雞嶺進行居住的候鳥老人,多是通過朋友或家人介紹獲取并了解到社區住房信息,其中大多數候鳥老人選擇租住的方式進行異地養老,并在每年的秋末冬初來到這里,再在次年開春時離開。只有極少數候鳥出資在此購房居住。這主要是由于三亞的房價較高,超出了他們的接受范圍,因為多半數的候鳥老人都提出了購房意愿,對于提出堅決不買房的老人較少,并且多數候鳥老人認為在三亞買房子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
盡管“候鳥”的存在看似是“風風光光的追求時尚”,但面對退休無業,面對越來越有限的資金,他們的經濟融入也有著一定的限制。通過與多名候鳥老人的對話了解到:大多候鳥老人普遍認為當地消費較原居住地過高,如有的老人激動的說到“在這買和家里同樣的水果、蔬菜,卻要花上多一倍的價格!”還有的老人說自己腿腳不方便,在家出門打車成了習慣,可是在三亞,卻不太常打了,只因為三亞的出租車價格已經直追北京、上海等一線大牌城市,從前的習慣現在無奈卻變成了奢侈。醫療保障問題也為部分候鳥造成了經濟上的不便,目前,只有哈爾濱市的老年人可以在三亞享受醫保政策,醫療報銷的不便,導致了很多候鳥老人提出“不敢生病”的擔憂,有的老人一提到醫療問題便不禁連連嘆氣,稱在家可以享受醫保,看病報銷,而在三亞就算是相關部門新出臺了異地報銷的醫療保障政策,其辦理手續過于繁雜,也無法滿足老年人看病的需求。
(二)社會性的生活融入的現狀
在社區內有良好的社會交往并良性的接受與參與公共事務,是社區融入的重要條件。良好的社會交往有利于提升候鳥老人的幸福感,而候鳥老人跨越多個城市甚至半個中國來到三亞,當地人的說話方式、生活方式都使其感到陌生。由于社區的各種原因,候鳥老人想要找到年紀相仿并且性格合得來的“老朋友”就顯得稍有困難,如一位訪談對象講到:“剛來的時候,和周圍的街坊鄰居都不怎么認識,也不熟,更有的我都聽不懂他們講的話,我也不怎么喜歡主動和人講話,所以沒什么事兒做的時候就只能和老伴兒聊聊天、和家里人或者親戚好友通通電話,算是解悶了”。并且在訪談中發現,而整體來說,女性的交往意愿要高于男性。
在訪談的過程中有不少候鳥老人表示初來金雞嶺社區時,雖對整體居住環境表示滿意,但對于以巷劃分的樓房排列方式有些多多少少的不適應,并認為社區內的公共基礎設施亟待完善與修整,如道路的狹窄、不平坦,公共廁所的缺乏及各類代辦點的不完善等。此外,部分候鳥對醫療救助、安全保障、心理咨詢等方面的需要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文化程度、居住時長、原屬地及居民教育培訓落后、社區管理和服務方式效率相對較低等問題也都在對金雞嶺社區的候鳥老人的社會生活融入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文化融入的現狀
在文化適應和參與文化建設的角度,相當一部分候鳥老人認為自己只是暫時來“度假”的,對自身文化生活的安排以延續習慣為主,對于海南的自然資源的興趣較為濃厚,對于人文資源卻比較冷漠。而對于一些當地的文化活動,很多候鳥老人表示與其利益不相關,舉并無多大興致。而對于本地居民的態度,很多候鳥老人也表現出了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
盡管對社區文化、居民等有一定排斥心理,但大多數候鳥老人還是表示他們逐漸通過參加社區活動、為社區提建議等方式,一步步與鄰里間建立了友好關系,充實了自我生活的同時也進一步融入到了社區生活中。并且,通過與社區中其他年齡段或是本地居民的對話中可以了解到,雖然候鳥老人引發了不少社會關注的熱門事件,但他們還是愿意選擇不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這些候鳥老人,希望通過各自及共同的努力,集體逐步更好地融入到金雞嶺這個大家庭中,如一位海南原籍的老年人說道:“他們(候鳥老人)在社區融入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心理上的不適應吧,幾十年的交際圈都在老家,肯定多多少少會想念”。
總的來說,候鳥老人在社區內的文化融入度較低。很多候鳥老人提到由于年齡較大,原有的社區生活已成為固有的習慣,突然的換到新環境中,很難一瞬間產生心理認同。尤其是大多候鳥為北方人,三亞與北方固有文化、風土習俗、語言等的巨大差異,使得大部分候鳥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心理障礙,其需要一個相對較為漫長的過程去適應、熟悉。
(一)經濟地位的改變及社會保障措施的不完善
良好的經濟能力是候鳥們能夠更自信、更自在的與新社區的居民進行日常交往或更深層的文化交流的基礎。然而,作為外來者,首先,在住房方面,大多數人都沒有能力購房,只能選擇租房的方式進行居住,這也更加使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外地人,即使是和本地人同住在一個社區中,也仍然難以抹去心頭的隔閡。另一方面,消費水平高也使得候鳥老人的經濟地位發生了變化,由于三亞較高的消費水平,使得同樣的收入,候鳥老人的生活感觀卻大不相同,“異鄉”情緒也由此加重。
而社保的不完善則更加深化了候鳥老人的“外地人”身份。如受訪者表示:“這醫保也轉不過來,小病的話也就算了,這萬一要是我和老伴兒誰有個大病,可怎么辦啊”、“這其他的大問題小問題都可以慢慢適應,但是這看病不能報銷的問題受不了啊”,而候鳥老人之間也會相互比較,比如哈爾濱市民可在三亞可以享受醫保待遇,這不禁引來其他省市候鳥的怨聲。
(二)交往行為的改變及中斷
對于候鳥老人來說,首先,曾經的社區記憶圍繞著親人、朋友及鄰里鄉親的互動,而新社區中以血緣關系為線的互動正逐漸減少,朋友及鄰里關系又尚未確立,導致候鳥老人的交往行為暫時中斷,這也致使候鳥老人在某些時刻逐漸被邊緣化。在新的社區中,鄰里之間雖偶有接觸,但也卻只是“熟悉的陌生人”,并且,由于候鳥老人的年齡屬性,其在原屬地所生活的社區多屬于“老”社區、單位社區等等,對于都是有“共性”的社區居民,鄰里之間互動往往較為頻繁,而在新社區中,尤其是像金雞嶺這種大型綜合類社區,社區內居民的屬性變得繁雜多樣,大部分人都在忙于工作,社區于其來說只類似于“歇腳”之地,許多候鳥老人無法適應這樣巨大的關系變化,如訪談對象表示:“以前我和老伴兒在家的時候,每天雖然說不上多好,但是卻很充實,搬過來以后倒覺得時間過得很慢”。
(三)候鳥老人參與利益機制的缺乏及社區管理體制的不完善
社區事務的參與的動力大小與否往往取決于事務本身與候鳥老人的切身利益相關度。訪談中有部分候鳥表示其所進行的社區參與往往都是被動的,而真正的社區融入,需要的更多是候鳥老人主動參與到社區生活中去,這就需要某種動力來進行驅動,促使其進行社區參與。然而社區管理并沒有圍繞產生這種動力來開展,外來老人的利益不是社區管理的保障核心。并且,盡管社區建設一直在不斷完善,但社區的管理體制仍存在如居委會的職責模糊,疲于應付各種上級要求等問題。社區、物業等相關方面的職能也劃分相對模糊,這就使得候鳥老人在需要幫助、解決實際、急切的問題時,找不到對應的負責人,這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其對社區的滿意度和歸屬感。
(四)文化差異及排斥
由于文化記憶在離開其承載主體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持續,所以文化差異對候鳥老人的社區融入也在很大程度上產生著諸多負面影響。一方面,候鳥老人由于年齡較大,固有思想相對較為保守,對故鄉社區的生活已成為一種“植根”的習慣;另一方面,傳播的畸形發展及現代傳媒的部分較為偏激的文章可能會造成本地居民及候鳥老人之間的距離感被加大。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更愿意選擇說家鄉話,因此就導致本地人說本地話、候鳥老人說各自的家鄉話的總體局面,致使語言文化難以融入。大多數候鳥大多時間都與老鄉在一起聊天、散步、喝茶或是獨處,極少有學習本地語言的環境,于是他們主觀上就難以形成從學習到接受最后再到運用的語言融入過程,長此以往,就會對本地文化產生越來越陌生、越來越排斥的心理狀態。
總的來說,候鳥老人的社區融入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但這個問題無論是對候鳥老人來說,還是對三亞的社會環境發展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邁過經濟、人際交往、社區管理、文化等方面的重重難題,一方面要從宏觀層面創良好性的政策環境,一方面從中觀層面營造包容性的社區氛圍,還要從微觀層面引導本異地居民共建融合環境的積極性。通過政府、社區、社會組織的多方參與,按照科學的思路逐步實現這些要求,一個更加人性化、更加有包容心的旅游城市形象必然能夠深入人性。
參考文獻:
[1]陸嵐.城市外來少數民族人員社區融入的障礙及對策[J].學理論,2014(22):136~137
[2]張慧清,吳清愛.“空巢候鳥”老人的心理需求及對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3):2902~2904.
[3]黃誠.候鳥老人養老服務需求特征研究——基于對海南三亞的問卷調查分析[J].中國市場,2015(21):100~101.
[4]藺靜茹.淺談“候鳥老人”的養老模式構建[J].法制與社會,2015(22):161~162.
[5]高春鳳.融入視角下流動人口的城市社區管理[J].安徽農業科學,2014(1):294~296.
作者單位:(三亞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三亞市科信局三亞市院地科技合作項目《國際旅游島建設背景下三亞老年人社會融合研究》(項目號為2014YD46)。
作者簡介:耿童(1987-),男,漢族,山東滕州人,三亞學院法學與社會學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老年社會工作、社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