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
打破紀檢監察干部監督“瓶頸” 提升執紀監督能力水平
張 潔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認真貫徹執行“三轉”,取得突出成績,但是一些紀檢監察干部的能力和素質卻有待提高。對此,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不斷提高紀檢監察干部的能力和素質,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
【關鍵詞】紀檢監察 執紀監督能力
一是紀檢監察干部監督意識淡薄。有的紀檢監察干部認為自己是監督干部的,自身素質比較過硬,不愿意接受別人監督,也不好意思去監督“自己人”。用信任代替了組織監督,代替了同志之間的相互監督。
二是監督職責的確定和監督職能的保障還不到位。從全系統看,還沒有一部系統性規范性的紀檢監察方面的制度。在日常工作當中,紀檢監察部門正常開展監督執紀工作的制度保障不到位,沒有形成以紀檢監察部門為監督主體,各職能部門積極協助的監督閉合系統。
三是紀檢監察機構內部監督缺乏。按照黨章規定,紀檢監察機構同時受到上級紀委和同級黨委雙重管理。但是,同級黨委對紀檢監察機構一般比較信任,容易忽視對其監督;上級紀委一般離得比較遠,不容易形成經常性監督,監督效果不夠明顯。
一是個別紀檢監察領導干部對加強紀檢監察干部管理監督認識不到位,沒有引起足夠的思想重視。二是個別紀檢監察干部主觀上存在“紀檢干部不用監督”的思想,對組織內和組織外的監督存在抵觸心理。三是紀檢監察工作性質特殊,監督別人多,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對外監督體制機制,但對內監督少,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內部監督體制機制。
(一)提高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
要按照“打鐵還需自身硬”“信任不能代替監督”的要求,深入推進“三轉”。要教育先行,通過有計劃的教育,推動被教育者思想上的凈化,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接受。要把紀檢監察的各項權力通過公開欄公示、網絡媒體公開等形式向群眾公開,主動接受監督。要明確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領導班子對班子成員、班子成員對部門負責人應負擔的監督職責。
(二)健全完善干部管理監督體制機制
科學設置內設機構。對紀檢監察干部的監督檢查要指定一個部門來管;要有主管領導和分管領導,內部議事要堅持會議議事制度;要把查、處、審的職能分開,形成查、處、審三權相互制約的權力運行架構。就我系統的現狀來說,可以上級紀委授權下級紀委(與被調查單位異地同級紀委)對案件開展調查,被調查單位紀委積極協助,上級紀委審查把關的案件查處機制。這樣,紀檢監察崗位編制在一定范圍內實行了統一調配,做到了總體上沒有增加,同時充實了紀檢監察力量,也實現了“查、處、審”的三權分立。
以“選訓用管教考”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選”就是嚴把紀檢干部入口關,堅持“德為先,才為主,技為輔”的選人導向,公開公正透明的選拔任用紀檢監察干部。“訓”就是對紀檢監察干部有針對性、有計劃地進行培訓,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自律意識。“用”,就是堅持唯德是用、唯才是用,做到量德、量才而用。“管”,就是加強管理,本質就是劃定紅線,圈定范圍,從制度上明確什么不能干,由誰來監管,怎么監管。“教”就是加強教育,每年要把對紀檢監察干部的教育培訓納入全年紀檢監察工作要點之中,緊貼紀檢監察干部的實際工作及廉政風險點。“考”就是嚴格考核,建立健全嚴格科學的考核考評體系,保證企業內部廉潔水平和廉政建設階梯發展。
(三)拓展對紀檢監察干部監督的途徑和方法
一是明確紀檢監察業務主要職能,并對職能的履行進行監督。對企業紀檢監察業務職能進行劃分,分別明確企業領導班子、紀檢監察部門、紀檢監察干部的職能范圍,并制定防范措施。通過實現“調查權”“處分權”“決策權”和“監督權”的相互分離,防止權力集中發生廉潔風險。針對企業容易發生的廉潔風險點,制定廉潔風險防控方案,形成廉潔風險防控大表,定期對風險點進行排查,抓好前期預防。
二是強化制度建設,加強對紀檢監察機構的內部監督。建議紀檢監察機構內部監督規章制度,把紀檢監察業務職能的各個環節制度化,形成覆蓋全面監督紀檢監察業務的監督體制,鞏固監督防線。堅持紀檢監察業務民主集中制,完善紀委常委會議事規則,凡是重要事項都要召開紀委會研究,保證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建立紀檢監察干部輪崗制度,對信訪舉報、案件檢查、案件審理、效能監察等重點工作進行定期輪崗,提拔新晉領導干部必須要有相關工作經歷。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嚴肅落實分級責任追究制度。對有問題的干部,及時給予處理;對不適合從事紀檢監察崗位的干部要堅決予以調離。同時,建立談心談話制度、保障制度等,確保紀檢監察干部在工作中、生活中,不分心、不離心。
三是拓寬紀檢監察干部監督渠道,強化立體監督。堅持上級監督下級,下級紀檢監察機構要經常向上級匯報工作,接受上級紀檢監察機構的監督。聘請離退休黨委成員建立監督員隊伍,讓紀檢監察干部接受監督員老同志的“把脈問診”。有條件的單位,可以設立紀檢監察干部監督機構,對紀檢監察干部進行監督,確保權力的正確行使。
作者單位:(中國石化天然氣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