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論儒家文化對日語敬語的影響
張 靜
儒家文化傳入日本后,儒家尊卑親疏重禮等理念對日語敬語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促進日語敬語體系的完善,注重“上下”“內(nèi)外”關系的日語敬語又反過來對維護社會的基本秩序起到很大作用。發(fā)達的日語敬語體系,對日語敬語的學習和運用提出了挑戰(zhàn),了解儒家文化對日語敬語的影響,對學好并自如運用日語敬語大有裨益。
尊卑觀 親疏觀 克己復禮
與現(xiàn)代漢語敬語相比日語敬語很發(fā)達,具有十分龐雜的語法體系和繁復多樣的表達形式,生活和工作中,日語敬語使用頻率很高。現(xiàn)代漢語中最常見的是用表敬稱謂詞來表達尊敬之意,表達聽話人和話題人的動作、狀態(tài)及其所屬物的敬辭很少。日語敬語很成系統(tǒng),不僅有專有的表敬詞語,還有使用接頭辭或助動詞等其他成分與詞組合起來表達敬意的語法手段,同時還有專門的表敬句型。漢語和日語敬語的這些顯著差異,對于我們的日語敬語學習和漢日敬語互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探討日語敬語背后的文化因素,研究日本人的人際交往心理,對我們更好地學習和應用日語敬語大有裨益。
儒家文化自公元5世紀前傳入日本后,為維護基本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穩(wěn)定打好了思想基礎。尊卑觀念最初源于儒家的“君臣父子”思想。為了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董仲舒進一步發(fā)展了這種君臣思想,他認為在人倫關系中主要是君臣、父子、夫妻這三種關系,而這三種關系存在永恒天定的主從關系,君父夫為主,臣子妻為從,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人倫道德規(guī)范,他還進一步提出了實現(xiàn)這種道德規(guī)范的道德準則“五常”。三綱五常確立和維護了封建社會的尊卑貴賤等級觀念。這種尊卑等級觀念反映在語言上,需要對上表示尊敬對己表示謙卑,即“尊人貶己”。日語敬語中就有表達“尊人”的尊敬語和表達“貶己”的自謙語。
按照劉金才在《敬語》中的說法,尊敬語是說話人通過抬高聽話人或話題人,對聽話人或話題人的言行、性質(zhì)、狀態(tài)及其所屬事物表示恭敬、敬意的表達方式,表現(xiàn)在詞匯上如:先生、閣下、貴殿。自謙語是說話人通過貶低自己或己方,謙卑的表達自己或己方及其所屬事物的行為、性質(zhì)、狀態(tài),間接的向聽話人或自己行為所涉及的對象表達敬意的一種表敬方式,自謙詞匯如:拙生、愚妻、家內(nèi)。
日語中除了用詞匯來表示尊敬或自謙,還可以用語法手段來“尊人貶己”。
例1 課長:會議、何時から始まるのか。(簡體)
社員:會議は3時から始まります。(鄭重體)
例2課長:社長は山下商事の田中部長をご存じですか。(尊敬動詞+鄭重體)
社長:知っているよ。何か…。(簡體)
例1中課長對職員說話是上級對下級,使用簡體結句,職員回答課長問題是下級對上級,使用鄭重體結句表示尊敬。例2中課長對社長使用了尊他動詞加上鄭重體的表尊敬語法方式,而社長對下級課長就只使用了簡體形式回答。從這兩組上下級的對話中,可以看出日本社會對上下級關系的重視,只要存在上下關系,就一定能從他們的對話中體現(xiàn)出來,即使完全不了解講話人,也可以從他們的對談中判斷出誰是上級誰是下級。
儒家文化提倡的“仁”是指“愛人”,而這種“愛”是有等差的愛,是要理智的分析不同關系,對待不同的關系用不同的愛,主張“親疏有別”“由近及遠”的愛。日語敬語除了重視上下關系,還重視親疏關系,將與自己關系近的、與自己利益相同一方劃分進己方的范圍內(nèi),范圍內(nèi)的組成部分為利益共同體,必須一致對外。當上下關系和內(nèi)外關系同時出現(xiàn)時,優(yōu)先考慮內(nèi)外關系,被劃為同一組織或范圍的內(nèi)部要采取一致的態(tài)度對外。
例3 A會社社員:田中社長は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尊敬動詞+鄭重體)
B會社社員:ただいま、社長は席を外しております。
(自謙動詞+鄭重體)
例4 B會社社長夫人:田中社長はいますか。
(鄭重體)
B會社社員:ただいま、社長さんは席を外しておられます。
(尊敬稱謂+尊敬動詞+鄭重體)
例3中A會社的職員用尊敬動詞和鄭重體的形式提及B社社長,既對B社社長表示尊敬,同時又對B社職員表達了尊敬。B社職員平時在和自己的社長對話或與同社職員談到社長時一般用的是尊敬語表達形式,但此時在面對外社職員時,社長和自己是同一利益方,被劃定在己方范圍,是“內(nèi)”部關系必須采取同一態(tài)度對“外”,所以在面對A社職員談到自己的社長時使用了自謙動詞加鄭重體的形式,用“貶己尊人”的方式向代表“外”部的A社職員表示尊敬。
例4中B社社長夫人在向職員詢問社長時,因為是自己的丈夫所以默認為己方,只用鄭重體形式向職員表達禮貌。職員在面對社長夫人談及社長時,此時從親疏關系考慮,社長與自己的關系相對于與社長夫人之間的關系要遠,社長與社長夫人屬于“內(nèi)”部關系,職員自己被劃分在“外”的范圍,所以此時職員面對社長夫人談及社長時,使用了尊敬稱謂加尊敬動詞再加鄭重體的形式向社長及其夫人表達充分的敬意。
從以上的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儒家親疏觀念對日語敬語的影響,理智判斷不同關系間的親疏遠近劃分“內(nèi)”“外”,采取對內(nèi)表示自謙對外表達尊敬的方式,才符合日本人的交際心理。
禮是修身做人的基本準則,儒家主張的“克己復禮”思想,是修身達仁的最佳方法。“克己復禮”出自《論語·顏回》一章,孔子認為人要努力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方式符合禮的要求。君子要把握交往的準確尺度,可以親近與人愉快交往,也可以嚴肅保持對他人禮貌,審時度勢保持自己的言行符合禮的要求,對上對外表達尊敬,對內(nèi)對己表示謙虛,對公對眾也要表現(xiàn)出恭謹。日語敬語中有尊敬語、自謙語,還有 “鄭重語”和“美化語”,都是用來表示說話人言辭恭順,彬彬有禮。
鄭重語又稱為“禮貌語”、“恭謹語”是說話人通過鄭重地表現(xiàn)話題的事物內(nèi)容和語句尾部,以向聽話人(讀者或聽眾)表示禮貌和尊重的一種敬語表達形式。鄭重語詞匯如:わたくし、わたくしども、ただいま、先ほど。和尊敬語、自謙語一樣,除了有相應的詞匯外,還有相應的語法表現(xiàn)形式。如用上述4個例子中用“です”、“ます”表達的鄭重體。
美化語是說話人在一些詞前加“お”或“ご”,使自己的語言顯得優(yōu)美、柔和,以此向聽話人致敬的同時又顯得說話人有禮有教養(yǎng)的表達方式。如“お酒”、“お菓子”、“ご意見”。
尊他以致禮,自謙以致禮,鄭重恭謹以致禮,美化詞語以致禮,可以看出日本人在人際交往中對“禮”的重視,隨時隨地審視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選擇恰如其分的表達,才是符合“禮”的最佳方式。
綜上所述,敬語在日語中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以尊卑等級、親疏有別、克己復禮等儒家思想在敬語中的運用,來平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尺度,達到儒家倡導的“和”即相互友愛,和諧相處。世界上許多民族都重視以禮待人,但像日語敬語這樣規(guī)則嚴密,系統(tǒng)完整,使用廣泛的敬語體系并不多見,這不得不說是千百年來儒家思想持續(xù)滲透的影響。由于漢日敬語體系的差異和不對稱性,對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來說,日語敬語從來都是難點和重點。從文化背景上理解儒家思想對日語敬語的影響,把握好說話人、聽話人、話題人之間的上下、內(nèi)外關系,根據(jù)談話的場合,選擇符合日本人交際心理的敬語表現(xiàn),是學好并自如地運用日語敬語,在中日語言文化交流中營造尊敬氣氛,溝通互相尊重的友好心靈的關鍵所在。
[1]閆惠,閆寒.儒家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4.
[2]潘暢和.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價值沖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劉金才.敬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4]盧萬才.現(xiàn)代日語敬語[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
[5]佐藤亨(日).漢日敬語的比較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06.
(作者單位:山西中醫(yī)學院)
張靜(1983-),女,陜西周至人,西安外國語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