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云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
?
廣西民族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黃素云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我國民族旅游也得到了迅猛發展。本文認為當前廣西民族旅游的開發主要存在產品雷同、個性化的旅游設施和特色旅游紀念品的缺乏、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矛盾突出等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廣西 民族旅游開發 問題 對策
民族旅游作為中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民族旅游具有跨族性、文化性等特征,是游客被少數民族獨特的自然和文化所吸引,而前去體驗異域風情的一種旅游經歷。民族旅游的開發給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較大的推動作用,但其旅游開發也存在較多問題。給當地帶來了負面影響,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有沿海、沿邊、沿江的區位優勢,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壯族自治區,有壯、漢、苗等12個世居民族。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廣西憑借其豐富多樣的民族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民族風情旅游。不少縣市相繼興建“民俗文化村”、“民族旅游村寨”、“民族生態博物館”等,推出“民族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少數民族風情游”等,廣西的龍勝、三江、金秀、融水等民族地區旅游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由于對民族文化了解不深,一些旅游開發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給廣西民族旅游帶來了許多問題和消極負面影響。
(一)民族旅游產品類型單一、內容雷同
旅游產品是一個復合概念,它在理論上是指旅游者出游一次獲得的整體經歷。廣西民族旅游產品主要有3大類,即民族文化主題園、民族文化原生型村寨、動態參與的旅游產品。目前,廣西民族旅游地的旅游體驗還停留在較低層次,旅游產品主要以靜態參觀為主,動態參與性體驗少;淺層體驗多,深層體驗少。如民族歌舞還停留在少數民族人民表演,游客觀看欣賞的階段,互動性和參與性較差;對于民族服飾旅游資源的開發,還停留在服裝的試穿、拍照留影等較低層次。各民族旅游地旅游內容趨于雷同,缺乏主題鮮明的旅游產品,且適應群體旅游者需求的產品多,滿足旅游者個性需求的少。如在同民族的不同村寨,其旅游產品大同小異,同質性較強,競爭激烈。此外,廣西少數民族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紀念品普遍表現出品種單一、制作質量粗糙、缺乏地方特色等問題,使旅游者有“走遍廣西貨一樣”的感覺。
(二)個性化的旅游設施和旅游服務較缺乏
一次完整的旅游經歷包括吃、住、行、游、購、娛等六大方面,而這六個方面能否讓游客滿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所具備的的條件、設施和資源,還離不開人的服務。旅游是服務性行業,人的服務貫穿于旅游者整個旅游活動之中。目前,廣西少數民族旅游地缺少人性化、體現特色民族文化精髓的旅游設施。如龍勝平安寨,其傳統的壯族干欄式建筑很多已被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筑所代替,很多民居出現了木樓加現代的鋁合金窗這種不倫不類的組合,極大破壞當地的景觀,也影響了游客的體驗。民族旅游地多處于山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缺乏高素質的服務人員和高質量的旅游服務,更缺乏個性化的旅游服務,游客的體驗深度不夠。
(三)民族旅游地利益相關者之間矛盾突出
民族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調與和諧程度。早在20世紀80年代,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WCED,1987)就明確指出,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理解利益相關者,引入利益相關者理論是旅游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求之一[1]。旅游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各參與主體之間的一個博弈過程,民族旅游地利益相關者主要有當地政府、旅游開發公司、當地社區、旅游者等。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主要存在四對矛盾,旅游開發公司和當地社區、政府和當地社區、政府和旅游開發公司以及當地社區內部居民之間的矛盾。旅游開發公司與當地社區之間因為利益分配不均,雙方之間矛盾突出。政府規定不得修建與周圍環境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筑物,這就與當地居民想改善住宿環境、提高生活水平的意愿相矛盾。隨著旅游的開發,政府有關部門和旅游開發公司由于利益分配不均,矛盾也較為突出;當地居民由于參與旅游開發的程度不同,其旅游收入也相差甚遠,導致原本和睦的鄰里關系變得緊張甚至引發矛盾沖突。
(一)設計體驗性和參與性較強的旅游產品
在當今時代,旅游者更傾向于差異化、個性化、真實化的旅游體驗。在這一背景下,民族旅游產品的設計首先要突出其文化特性。在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提升旅游產品的特色和品質,增強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因此,可以根據廣西民族文化的特點,開發以體現各少數民族風情為特色的民族文化體驗之旅,如以廣西苗侗族酸食,壯族米粉,壯瑤等少數民族的煙熏肉、壯族的五色糯米飯等為特色的少數民族風味餐飲;以侗、苗、瑤和壯族打油茶等為特色的茶文化;以侗、苗重陽酒,侗苗族攔路酒等獨具特色的酒文化;以侗族鼓樓、風雨橋、民居等為代表建筑文化等。第二,旅游者更傾向于個性化的旅游產品,并由被動接受旅游產品轉變為主動參與旅游產品的設計和制造。所以要鼓勵游客參與產品的設計,給游客提供真正需要的個性化產品。如從參觀侗族木構建筑的制作過程,到自己動手參與侗族木構建筑小模型的設計和制作等。第三,開發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紀念品。馬曉京認為旅游商品是一種符號,且旅游商品消費的符號價值是旅游消費符號價值最為突出的表征[2]。在一次完整的游覽經歷中,旅游紀念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引發游客回憶的重要線索,也是旅游活動的延續。旅游紀念品的設計要注重和旅游主題相一致,與旅游項目相配合,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根據景區的主題、項目進行紀念品的配套設計和制作,不僅可以強化主題,還可以豐富旅游項目的體驗,實現旅游紀念品的差異化、個性化的設計。如廣西龍勝龍脊景區,其梯田與少數民族風情地結合在廣西地區是獨一無二的,可以制作精美的明星片、畫冊等。
(二)提供個性化、情感化的設施和服務
氛圍是指景區所形成的旅游者、服務者、景區設施等多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和情調、風格。旅游體驗氛圍的營造是人員、服務、設施等共同作用的結果。民族旅游地的旅游接待設施要與其主題相一致,并突出其體驗主題,通過刺激游客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加深游客的體驗印象。如獨具特色的侗族木構建筑式的旅館、少數民族的特色美食等。在營造景區氛圍中,景區服務人員起著主導作用,要想游客得到更深層次的體驗離不開員工的個性化服務。廣西少數民族旅游區的工作人員、當地居民應該穿本民族服飾,在視覺上給游客以強烈的體驗,營造濃郁的民族風情。同時,應對旅游服務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樹立以游客為核心的服務理念,努力為游客提供個性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務。
(三)協調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
民族旅游的發展有賴于當地政府、居民、旅游開發公司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調、平衡,其矛盾產生的根源都是利益矛盾。要解決這些矛盾首先就要建立完善的社區參與機制,推動參與式旅游發展。這主要從明晰文化資源的產權歸屬、健全社區參與政策法規的保障機制、建立旅游發展咨詢機制等出發,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從法律法規制度上保障當地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主體權利,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規范旅游經營活動和經營行為,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旅游景區的規劃和決策,政府和旅游公司也應聽取當地村民對旅游開發的意見和建議,提高當地村民的旅游參與度。其次,合理分配旅游收益。當地村民之所以愿意參與到旅游發展過程中,主要是想從中獲得經濟利益。如果利益分配不合理,或者不能從中獲得應得的利益,就會降低其參與旅游的積極性,進而降低居民對當地文化保護的內在動力。最后,政府應充分發揮監管、協調作用。一方面應對旅游開發公司進行有效的監管,嚴厲打擊不法經營活動;另一方面應保障居民的利益,充分做好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協調者的角色,充分保證各方利益的協調與平衡。
[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Our Common Futu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383~384.
[2]張曉萍,楊慧等.民族旅游的人類學透視——中西旅游人類學研究論叢[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201~216.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
黃素云(1990-),女,江西新余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旅游和遺產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