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娜
(作者單位:天津市第五十一中學)
?
高中歷史微課教學策略與反思
張曉娜
微課程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資源,通過幫助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先學后教,進而提高課堂效率。本文從“微”時代的來臨入手,總結出微課程符合時代的學習特點,結合實踐應用,探討如何實現微課與傳統高中歷史教學的結合并進行反思。
微課 高中歷史教學 應用 反思
21世紀初,伴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的深化發展,人們的生活、學習節奏明顯加快。在更多的“碎片化”時間里,短小、便捷、快速的信息更容易被人們接受,諸如,微博、微信,不知不覺我們進入了一個“微時代”。這一改變同樣影響著教育領域,微課程應運而生。綜合國內外專家的研究,筆者理解微課是通過時長大約5-8分鐘的簡短視頻,教師圍繞某一知識點,幫助各層次的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便捷學習方式。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也會或多或少的使用視頻教學資源,其中不乏一些名師名家的講壇,對于這類視頻資源,更多的是用于教師備課或者學生被動地去聽,對于學生的學習方法并沒有產生的改太大的改變。而配合“翻轉課堂”所產生的微課,卻由于其所具備的諸多優點,對優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國內微課先驅胡鐵生老師將微課的特點總結為“短、小、精、悍”,下面結合教育理論談談我對微課這四個特點的認識。
(1)短:時間段。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鐘。在碎片化時代,長時間的教學內容很難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更多的樂于在課間、等車、睡前等短時間內,打開手機按照自主意愿選擇對他有價值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
(2)小:主題小。與傳統的課堂相比,微課程的內容更加精簡,主題更為鮮明,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便于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的選擇權由老師轉移到學生,從而達到個性化學習的目標。
(3)精:內容精。針對性強。一般來說,一節微課對一個重點或難點進行專而精的呈現,同時配套設計相應的練習、反思等。為了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也需簡單而巧妙的對前后只是進行點播,使得學生在專注于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徹底掌握。微課可以將教學的范圍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還能充分發掘學生學習的潛能,更難能可貴的是可以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核心方法。
(4)悍:互動性強。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聽講”這一方式,兩周后學習的內容只留下5%,“閱讀”、“聲音、圖片”、“示范”、“小組討論”、“實際演練”的方式逐漸增加,最后的“教別人”可達到90%。可見,學習效果較高的都是通過主動學習或參與式學習。學生在自發、自覺學習微課過程中發現問題,抓住課堂生成性問題,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學生間、師生間的互動、溝通和交流,從而翻轉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了課堂效率和學習效果。
結合微課的上述特點,歷史教師如何制作一節主題明確、重點突出、思路清晰的微課,從而幫助學生實現移動式、碎片化學習呢。筆者將以微課作品《新儒學思想的內容》為例,從選題設計、制作微課及相關資源兩個維度說明微課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效果。
(一)選題
制作微課視頻首先要確定微課課題。選題要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在最短的時間里給學生最優質的教學資源適合學生通過微課自主學習。
(二)制作微課
(1)錄制微課視頻。首先確定微課設計方案。(詳見微課設計表)其次,確定微課設計內容后,我采用 ppt 制作課件,用錄屏軟件 Camtasia Studio 錄屏及同期錄音,并進行祛除雜音、添加背景音樂等后期處理。將制作的課件和視頻壓縮打包,通過公共郵箱,微信,QQ,微博等工具發布,也可適當的選擇其他媒體形式,使微課程更加靈活多變,更加符合網絡時代學生的需求。

微課環節主要內容設計意圖本課主題及學習目標課程名稱、學習方法及目標。明確學習的針對性和指向性。新儒學提出背景展示漢武帝的圖片及相關史料,引出漢武帝面臨著諸侯國勢力的膨脹、土地兼并等問題,亟需加強中央集權。以歷史人物作為切入點,步步深入,激發學生興趣,結合史料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了解新儒學提出的背景。新儒學的內容對董仲舒進行簡要介紹。對于董仲舒三個思想主張分別結合史料,(分別選自《漢書.董仲舒傳》《春秋繁露》)逐一講解,并深刻剖析其適應“大一統”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僅局限于簡單的知道新儒學思想主張的內容,并且能夠深入的了解新儒學思想“新”在哪,初步感受思想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新儒學的特點回顧新儒學的內容,指出其糅合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具有外儒內法的特點。對比先秦儒學,新儒學“新”在何處,進而認識其特點。
(2)設計學生學習任務單及配套練習題。微課主要是用于學生的自主學習,除了要有基本的微視頻之外,其配套資源也應該完備,使學生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學習、自我檢查。
首先,設置學習目標和方法指導,借助任務驅動,讓學生觀看微課視頻前做到目標明確,知道“學什么”“怎么學”。結合課標,我將《新儒學思想的內容》微課程學習目標定為:能夠復述出新儒學思想的內容,能夠歸納出新儒學思想的特點。方法指導:(1)通過導學案進行課前預習,對課本知識進行大體了解。(2)觀看微課,學會獨立思考,緊跟教師的提示,對知識進行深加工,并做好記錄,如果遇到難懂的知識點,建議對此知識點進行重復觀看。對于不理解的內容進行記錄,課堂統一交流。
其次,相關習題演練。為了便于學生在觀看微課之后的自我評價,在學案的后半部分增加了有梯度的相關習題。分別是5道選擇題,和一道思考題,題目為:為何漢武帝會采納董仲舒的新儒學作為統治思想?通過課后的檢測,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檢測,查漏補缺。
(1)微課選題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情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例如,對于文科、理科和我校動漫班要有明確的針對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充分了解關注學生在學習微課之后的反饋,再在之后的制作中不斷調整。
(2)嘗試開發不同課程種類的微課。現階段微課課題多為新授課,服務于翻轉課堂、先學后教或課后重難點突破補充教學,而習題答疑類、探究活動類并不常見。在新一輪的減負背景下,教師普遍感覺到課堂時間的緊迫性,我們就可以通過制作例如答疑類微課解決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這一難題。
總之,微課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它的出現給傳統的歷史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繼續推進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希望。制作好的微課能促進教師提升專業水平,使備課、課堂教學和課后反思將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一節好的微課可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飛瀑之下,必有深潭”,微課作為一種新的觀念、新的模式,需要我們大膽實踐創新,不斷反思,設計更符合學情的歷史微課程,師生共同進入“微時代”。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胡鐵生.中小學微課建設與應用熱點問題解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4).
[3]胡鐵生等.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04).
[4]麻小麗.基于案例教學的課程教學資源庫系統設計與實現——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案例研究課程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天津市第五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