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軍
(作者單位:中共溫州市委黨校)
?
常燕生聯省自治思想探析
高偉軍
常燕生是青年黨中對聯省自治問題論述最為系統、最為深入的人之一,他認為聯省自治是消除軍閥割據實現國家統一的重要途徑。他主張聯省自治應該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預備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宣傳聯治政策,其次是建立領導聯治運動的強有力政黨。第二個階段是具體實施階段,努力建設聯治模范省,最后達到聯治以建國的目的。常燕生的聯省自治思想,本質上是國家主義派在國民黨和共產黨兩大政治集團之外爭取政治空間,探索不同于國共兩黨的政治道路的一種理論思考。
常燕生 聯省自治 國家主義 全民政治
中國的“聯省自治”思想始于清末的“聯邦制”和“地方自治”思潮,當時一部分立憲派和革命黨人企圖通過仿效歐美國家政治制度和國家治理模式,以實現中國的現代政治轉型。嚴復、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章太炎等人,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過相應的論述。辛亥革命后,中國先后掀起了兩次聯省自治思潮。第一次是民國初年聯省自治運動,第二次是20年代初的聯省自治運動。辛亥革命之后,一方面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希望將人事、財政、軍事等權力集中于中央,建立一個統一有效的中央政權。另一方面,各地軍閥割據一方,希望通過地方自治的形式實現自己割據的合法化。同時,革命黨人也希望通過強化地方自治,確保并鞏固革命黨人在地方上的政治力量。當時,《國民雜志》、《甲寅》、《中華雜志》等刊物都是鼓吹地方自治的重要輿論陣地。戴季陶的《中華民國與聯邦組織》,章士釗的《聯邦論》、《學理上之聯邦論》,張東蓀的《地方制度之終極觀》是當時地方自治思想的代表性著作。這些著作有一個大致相似的觀點,認為中國的基礎在于省,主張擴大省級政權的自治權,全國實行聯邦制國家形式。
第二次聯省自治運動始于20年代初期,持續了好幾年,這次聯省自治運動是中國近代聯省自治運動的高潮。章太炎是這一次聯省自治運動的主要發起人之一。1920年6月,譚延闿執掌湖南軍政大權,章太炎致電祝賀。7月2日,譚延闿發表通電,提到“民國之實際,純在民治之實行,民治之實際,尤在各省人民組織地方政府,施行地方自治,而無權分事舉,和平進步,治安乃有可期。”①不久之后,章太炎發表《聯省自治虛置政府議》及許多通電,主張實行聯省自治。這一時期的梁啟超、胡適也極力主張實行聯省自治,其中,胡適認為,軍閥割據和武力統一存在著某種關聯性。封建軍閥天然具有割據的傾向,他們從骨子里反對統一,因此,當出現某一實力派企圖以武力消滅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時,各股封建軍閥就會聯合起來,以各種方式阻止統一,這是造成目前中國政治亂局的重要原因之一。②基于以上認識,胡適指出,中國是一個不適合實行集權制度的國家,如果在中國建立集權國家,將會產生許多負面后果。今天中國的軍閥割據,就是集權制度的產物。實行以省為單位的聯邦制度,有利于消除中國的軍閥割據,實現國家真正意義上的統一。③
國家主義派在創黨之初,就提出過有關聯省自治的主張,但是因為那一時期他們的工作重心并不在此,所以對聯省自治的具體內容論述不多。國家主義派提倡聯省自治的時候是在全國性的聯省自治熱潮過去之后。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黨政權的影響力和控制范圍不斷擴大,共產黨也開始武裝起義,創建軍隊,建立政權。這一時期的青年黨也開始提出符合本黨政治理念的一些政治主張,聯省自治就是其中之一。常燕生是青年黨中對這一問題的論述最為系統、最為深入的人之一。他先后在《醒獅周報》上發表了《聯治救國的步驟
(一)《聯治救國的步驟》
全面論述了聯省自治思想。常燕生分析了造成近代中國政治混亂的原因、論述了實行聯省自治的必要性、分析了怎么實行聯省自治等問題。他認為,我們不僅應該把聯省自治作為未來中國政治制度建設的一個方向,更應該把它作為一種重要的革命策略,它是中國消除軍閥割據,走向統一的重要途徑。主要原因如下:
(二)聯省自治能消弭無謂的國內戰爭
常燕生認為,民國初年以來,中國內戰不斷。這些戰爭不但沒有任何進步意義,反而對國家對人民造成了巨大傷害。戰爭的原因在于各個軍閥都想以武力統一中國,軍閥們的這種念頭一天不消除,中國一天不能統一。實行聯省自治有利于遏制軍閥的武力征伐,能消除各地軍閥混戰,進而能使國家休養生息,為真正的國家建設積蓄力量。
(三)聯省自治能使人民注意政治
由于中國社會教育尚未普及,民眾文化程度很低;加之中國自古沒有民主政治的傳統,民眾參與政治的興趣很低。如果能夠實行聯省自治,某一個省的政治事務必然會與民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他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民眾政治參與積極性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政治上的不良現象,促進政治的優化。
(四)聯省自治能養成真正的革命勢力
革命事業必須以人民的支持為基礎,只有得到人民的真正認同和支持,才是真正的革命。實行聯治政策,有利于吸引人民參與政治,支持革命,有利于養成真正的革命勢力。
(五)聯省自治能建立真正有力的政府
常燕生認為,今日之中國政府,顯得軟弱無力,社會治理能力極差,中國社會混亂不堪。一個真正強勢而高效的政府,背后必須有民意作為支撐。但是中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民意很難有效集中。如果實行以省為治理單位民意在廣大的區域很難集中,目前比較現實的選擇是以省為單位,建立真正獲得人民支持的政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求國家之統一。
(六)聯省自治能使政治走向和平建設
當今中國內戰不斷,一切建設事業無從談起,甚至原先的一些建設成績也被破壞殆盡。廣大人民渴望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但是割據一方的軍閥和把持政府的政客,各懷私心,導致中國和平穩定的政治前景遙遙無期。只有實行聯省自治,使地方政府成為真正代表民意的政府,使人民能夠真正監督掌握權力的人,使政府成為對人民負責政府。如此一來,中國政治才會真正走上正軌,和平建設的社會環境才會真正到來。④
常燕生的這一思路與青年黨的另一位領導人李璜的看法基本相似。李璜在《我們的聯省自治》一文中對聯省自治問題做了如下論述:“(1)聯縣而革命,以破壞有數省專制權的軍閥的統一,以推翻這種省當道的惡勢力,而得著省的當局的自由改造;(2)聯省革命,以破壞有數省專制權的軍閥的統一,以推翻這種足以號令中央的惡勢力,而得著全國政局的自由改造。”⑤除常燕生、李璜等青年黨人之外,當時中國知識界將“聯省自治”作為實現國家統一的必要途徑也不乏其人。法學家周鯁生在《釋聯省自治》一文中指出:“由于對國家表面上的統一缺乏充分的信心,所以還是希望借聯省自治的手段徹底解決中國問題。”⑥政治學者李劍農也認為,要消除地方軍閥的實力,必須先裁兵;要成功實現裁兵,必須先統一國家;要統一國家,必須實行聯邦制。⑦
常燕生認為聯省自治應該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階段是預備時期,第二個階段是實施時期。
預備時期又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宣傳聯省自治政策,使它被廣大人民所知曉,所接受。聯省自治作為一種政治主張,要想成功實施,必須讓廣大人民了解它,接受它。所以應該先從宣傳上下功夫,讓它成為廣為人知,又廣為人接受的政治主張。第二步、建立一個“以聯治政策為中心思想的有力政黨”,統一領導全國性的聯省自治運動。任何政治主張“單是言論的鼓吹,不能成就什么事業,非有實際的行動繼之不可,這是人人所知的。欲有實際的活動,非先有嚴密的組織不可。”所以,“我們以為運動盡管須從地方入手,但統一全國的大組織不可不有……我們的聯治運動,必須需要一個政黨,一個嚴密組織的政黨,一個全國統一的嚴密組織的政黨。這個黨有他的大小支部分布到各地方去,黨的中央干部可以按照各地方種種不同的環境,同時也照顧到全國的大局,為各地支部制定種種特殊的應付環境的戰略,戰略不同,而目的卻同,目的同是要求一個真正的地方自治,要求聯省以建國,要求達到‘內求統一,外求獨立'的目的,要求實現國家主義的精神。”⑧
第二個階段是實施階段,這是聯省自治運動的重點。怎樣建設自治省?常燕生以為,自治省應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真正可以表現民意。青年黨人所追求的是全民政治,這種全民政治,不僅是良好的政治,更是人們自動建設的良好政治。全民政治的基礎建設在全體人民認同的基礎上,反對一切違反民治精神的專制政體。第二、為全體省民謀利益,不是為某一部分人謀利益。現今的各省政治,或為軍閥,或為官僚,或為黨人所把持,所謀者皆一部分人之利益,而不是全體人民的利益。我們建設自治省,就是要使政治不為一部分人所把持,使政治不成為一部分人謀利的工具。第三、使人民的權利得到法律上的保障。“我們絕對相信爭人民的思想、言論、信仰、行動的自由權,是自法蘭西大革命以來,人類最光榮的事業,最正當的途徑。”我們建設自治省,就是要將這些權利落到實處。第四、真正具備建設能力。要建設模范的自治省,必須具備實際的政治效能,必須真正為所在省謀劃發展。“我們的自治省如果成功,第一也應當從建設入手,才能慰人民之望,完革命之功,而造成真正的實力。…對于經濟的建設,更應當首先注意。”⑨
常燕生關于建設自治省的具體主張,與其“全民政治”理念是一致的,這也表明他試圖以省為單位來推進“全民政治”理想的努力。他強調自治省的政府必須真正體現民意,真正為全體人民謀利益,這體現了“全民政治”主權在民的理念。他要求自治省必須以法律形式規定人民的各項基本權利,這體現了“全民政治”對人民權利的保障。在自治省建設成熟之后,再進入到聯省自治的最后階段——聯治以建國,這是聯省自治運動最終的政治歸宿。
常燕生特別指出,國家主義派所提倡的聯省自治與以往的聯省自治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強調用革命手段來推進聯省自治運動。以往鼓吹聯省自治的人,大都主張以和平的方式來推進聯治事業。常燕生認為,如果能夠用和平手段來推進聯治事業,則盡量用和平手段來推進;如果聯治事業遭到了巨大的阻力,就應該使用革命的手段來推進。“我們并不是說和平的方法絕對不可采用,但和平的運動也須用實力作后盾,才能生效,才能對所制定的法律條文加以保障。所以…須先抱有革命的決心,有相當的革命實力憑借之以與軍閥相周旋。”⑩
第二、主張采取自下而上的手段,發動群眾。常燕生認為,以往的聯省自治運動大都是自上而下的,缺乏真正的民意基礎;要使聯省自治運動真正成功,必須發動民眾,使民眾真正支持它,民眾的支持是聯省自治運動取得成功的基礎。所以,常燕生所主張的聯省自治運動,特別注重發動民眾,組織民眾,讓廣大民眾參與到聯治運動中來。
第三、特別強調聯省自治是手段,國家統一才是目的。青年黨人的政治目標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復興。與其他青年黨人一樣,常燕生提倡聯省自治的目的不在于“聯省自治”本省,而是通過聯省自治實現國家統一,聯省自治只是手段,國家統一才是目的。
常燕生的聯省自治思想,本質上是國家主義派在國民黨和共產黨兩大政治集團之間,爭取自身政治空間,探索不同于國共兩黨的政治道路的一種理論思考。他的聯省自治思想具有明顯的改良主義特征。國家主義派,包括常燕生在內,雖然也主張“革命”與“斗爭”,但在他們所規劃的政治道路上,很少涉及對社會的激烈改造,很少訴諸暴力,更多的是對社會漸進的、和平的改良思考。即使訴諸暴力,也是最低限度的暴力,因此,這是一種改良主義的政治道路。常燕生所提出的聯省自治方案,最終是一套無法實現的政治幻想。首先,很難寄希望于執掌一省的軍閥會以和平手段交出權力。即使人民能從軍閥手中奪取權力,在奪取權力后,如果沒有后續的一系列穩健的政治安排,很難保證權力一直掌握在人民手中。其次,即使某一省或數省能切實實行如常燕生所期望的地方自治,也很難保證割據于其他地方的軍閥不來侵犯、吞并這些地方。在一個軍閥混戰,缺乏有效的中央權威的國家,一省或數省很難獨善其身。再次,即使有幾個省實現了地方自治,但在弱肉強食的國際體系中,很難保證帝國主義勢力不會干涉中國的聯省自治。在中國這樣一個復雜的大國中,在高度復雜的國際體系中,那些理想主義色彩的政治方案,最終難免會淪為一種“幻想”,常燕生及其青年黨人的聯省自治方案也不例外。
注釋:
①譚延闿.禡電[N].大公報,1920-8-16.
②參見胡適.聯省自治與軍閥割據[N].努力周報(北京),1922-19.
③參見胡適.聯省自治與軍閥割據[N].努力周報(北京),1922-19.
④參見常燕生.聯治救國的步驟,查曉英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常乃惪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04~106.
⑤參見:李璜:我們的聯省自治,醒獅周報第105期.
⑥周鯁生.釋聯省自治[J].太平洋雜志,第3卷第7號.
⑦參見李劍農.民國統一問題[J].太平洋雜志,第3卷第7號.
⑧參見常燕生.聯治救國的步驟,查曉英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常乃惪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07~111.
⑨參見常燕生.聯治救國的步驟,查曉英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常乃惪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12~114.
⑩常燕生.聯治救國的步驟,查曉英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常乃惪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14.
(作者單位:中共溫州市委黨校)
高偉軍(1980-),男,漢族,浙江玉環人,歷史學博士,中共溫州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政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