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濤
?
淺析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現象及成因
吳濤
【摘 要】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四有新人的當代大學生,他們肩負著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任,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他們應該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但是由于各種復雜的內外因素,有一些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變得淡漠,開始出現滑坡的現象,我們以現在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淡薄的表現形式為切入點,分別從國內外社會環境,家庭和大學教育分析了成因。
【關鍵詞】大學生 教育 責任
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總體是好的,但是不難發現,隨著我國現階段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確立,我們的校園也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大學生步入更加開放的社會,價值取向有了一些深入的變化,國際和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著重大的影響。[1]
(一)強調自我,漠視社會責任
當代大學生群體現在正處于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加上對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涌入,造成一些同學對自由的認識追求發生一定的偏差,有的甚至過度追求個人價值和自我的自由,從而弱化了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承擔社會責任,一旦涉及到具體利益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奉獻精神。[2]
(二)過度重視物質生活,理想信仰缺失
在我國市場經濟制度和環境逐漸完善,滋生了對物質生活過度追捧的現象,但是,一些大學生在追求金錢的同時,一切向“錢”看,放棄對事業、對學習、對做人的追求。有的大學生把物質生活的豐富與否當作了評判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了。在一部分大學生心目中,金錢甚至比人的人格和尊嚴以及友誼更重要。從而形成了大學校園內的奢侈攀比。在校園內以物質的獲取來衡量自我價值,對如名牌手機,名牌手表,運動鞋等高檔品、奢侈品的消費的向往,攀比盲從的心理使許多學生迷失了信仰和前進的方向。
(三)急功近利,誠信意識和契約精神淡薄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現實生活中的消極現象極大地腐蝕著大學生的思想,導致淡化了他們學習動機不純、誠信的滑坡的現象。有的為了能夠順利通過考試或畢業,而不惜采取抄襲作弊的手段,現在國家已經立法,在國家級考試中如果有組織作弊,替考等行為會被處以刑罰,可見這些現象目前還是比較嚴重的;故意拖欠學費,制造假證明來獲取學校給予貧困生的補助金,現在由于國家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增加,申請助學貸款手續簡化,由于誠信意識的滑坡,缺少契約精神,大學生畢業后貸款違約行為凸顯,而且有些同學并不認為這是很嚴重的現象,直到銀行等金融系統停止對其后續房貸車貸的發放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此時卻為時已晚。
(一)當今社會環境對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影響
西方文化理念中具有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推行市場經濟體制,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大學生受其負面影響對責任與自由產生了誤解。過于追求自我,放縱自我的心態,漸漸疏遠了中國傳統文化,導致大學生對健康的人生理念和正確的價值觀產生了懷疑,漠視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感。[1]
我國目前正處在經濟轉型期,改革也進入深水區,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均使得的社會矛盾趨向于復雜化,這些變化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因素,一些經濟社會的問題逐步暴露出來,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判斷。加上現在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大學生又是新興媒體關注的主要人群,接納新鮮事物,信息的途徑越發寬泛和容易他們的三觀正在接受著嚴峻的挑戰。
(二)家庭成長環境對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影響
自八零年代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我國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家長們往往是百依百順過度寵愛(近期國家層面已經開始著手放開二胎政策,我相信也有這樣的考量),而大學生從小在溺愛的環境中成長責任意識淡化,個人主義傾向嚴重。[2]
孩子的發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父母的發展影響。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家長在子女教育上,很看重智育的發展但是忽視了對孩子的責任及德育教育,傳統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有的父母也在家中處于絕對權威,沒有給對孩子的全面發展給予足夠的尊重,這樣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健康人格建立。
(三)校園教育因素的影響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學習教育體系是非常完整的,但是道德培育體系卻有些模糊的。很多大學的德育體系不完備,如缺少心理健康,職業發展等教育,公民責任教育更是流于形式,責任教育的效果不佳。如大學的思想政治課多為單一的愛國主義理論教育,公民教育和實踐教育相對缺乏,雖然近年來有所側重但是遠遠不夠。當前多數的責任教育還僅停留在傳統的說教上,難以從根本讓學生主動接受。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主力軍和生力軍,現在又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他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強烈的責任意識是順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保證。重塑大學生的責任意識關系到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和偉大中國夢的實現,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孫秀玲.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與重塑的理性思考[J].甘肅社會科學,2008(5).
[2]遲成勇,吳錦旗.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3).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