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臺學院文學院 張蘭英
淺議公文寫作中準確語言與模糊語言的運用
文/邢臺學院文學院 張蘭英
公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其語言區別于其它文體。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公文語言的準確性與模糊性的統一。公文語言的準確性與模糊性是相輔相成的,分析公文語言準確性與模糊性產生的根源,指導秘書工作者正確處理好準確性與模糊性的關系,使公文的表達更恰當、更嚴密。
公文語言;準確性;模糊性
任何語言都具有準確性和模糊性,而語言的這兩種特性又突出表現在詞義上。詞義具有相對準確性和模糊性。準確性指的是詞義的界限、范圍很清楚,一般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將這些詞所指的對象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模糊性是指詞義的界限、范圍不清楚,只能指示一個大概的范圍,沒有明確的界限。人們能理解它們大致的意義指向,但不能劃出其間明確的界限,不能精確地加以度量。
但是,詞義的準確性與模糊性又是相對的。一方面,沒有絕對準確的詞義,即使是一些有嚴格定義的科學術語,其意義也有模糊性。如數學術語“圓”和“直線”,意義很明確。但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絕對的圓或直的事物,只有近似于圓或直的事物,所以這些詞所指范圍仍然有模糊性。另一方面,一切模糊詞義也有明確的一面。如“青年”是典型的模糊詞,但也有一個的大致范圍,只是在邊緣部分比較模糊,10歲的孩子和50、60的人肯定不能稱為青年,年齡段大致應該在17、18-40歲左右。詞義的明確性與模糊性都是交際需要的,準確和模糊,各有各的用處。
公文語言的準確性,就是表意清楚明白,確切無誤,不產生歧義。對公文語言準確性的理解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是指事實的準確。公文是各級、各類組織開展各項工作時的重要依據,所以文中所涉及的事實必須與實際情況相符,不能有任何的夸大、縮小,更不能歪曲和捏造事實。二是指用語的準確。公文只有語言準確才能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如實地傳達發文機關的意圖,使收文機關正確地理解公文的內容,從而及時批復或順利地貫徹執行。人們常說:“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這也說明了語言準確表達在公文中的重要性。
《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明確指出“公文是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規范體式的文書,是依法行政和進行公務活動的重要工具。”從公文的涵義和特點來看,公文的語言必須講究和體現出準確性,因為公文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受文者接受作者的意圖。
公文寫作強調語言的準確性,可以說真實準確的語言是公文寫作的基本要求。許多人認為在公文寫作中應排斥模糊性,即否認公文語言具有模糊性。但實際上,正如世界上一切矛盾對立的雙方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它的對立面轉化一樣,公文語言也具有模糊性。例如:
(1)中央領導近期將到我省檢查創衛工作。
(2)xxx的錯誤是極其嚴重的。
(3)通過學習,我的思想認識得到了提高。
在所舉的這些例句中“近期”“極其”“提高”等均是模糊語。公文語言中這種既要準確表達又時有模糊語言出現的現象就形成了一種很有趣的悖論。準確性與模糊性是一對矛盾,也是公文寫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公文語言的模糊性即體現于在公文寫作中模糊語言的運用。模糊語言,是指自然語言中帶有模糊性的語言,即指意義清楚但表達概念外延不確定的彈性語言。它與含糊不清、模棱兩可、易產生歧義的語言有著本質區別。這種模糊性是相對而言的,實際上有些話不可能說得十分具體,一具體了反而不準確了。模糊語言的最大特點在于客觀事物的模糊性和語言本身內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對應,這恰好又形成了表述事物的準確性。試比較:
(4)8月份,該車間員工成立了一個老中青相結合的技術攻關小組。
(5)8月8日8時8分,該車間成立了一個50歲到65歲的老年工人,40歲到50歲的中年工人,20歲到40歲的青年工人相結合的技術攻關小組。
在這里,(4)句中的“8月份”與(5)句中的“8月8日8時8分”相比較,前者顯然是模糊的,但表達效果則更加得體。(4)句的“老中青”雖是模糊概念,實際使用效果比(5)句更佳。
從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準確性和模糊性是對立統一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按一般規律來說,模糊是絕對的,精確是相對的。
公文中使用模糊語言具有積極作用,但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使用。如果使用不當,就會適得其反,造成含混不清。那么,哪些情況下可以適度使用模糊語言呢?
(一)當客觀事物處于模糊狀態時,用模糊語言來表述更顯準確。在客觀世界中大量的事物可以用精確的語言來表述,同時存在著大量模糊的事物,或者是由于人們對某些事物某些規律的認識還處于模糊的初級階段,或者是人們囿于科學技術發展的程度,或者是有些事物不能或不必用精確的語言來表達,只能用模糊的語言來反映。例如:“今年以來,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1999年上半年涉及農民負擔惡性案件的情況通報》國辦發〔99〕32號)這里“大量”的量是多大?“一定”又是怎樣的程度?這是模糊的,然而表達的意思卻是清楚明白的。
(二)當表述無需精確時,用模糊語言表達更顯言簡意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一些應酬,如“上哪兒去?”“吃過了嗎?”等,提問者只是借此打個招呼而已,未必真想知道答案,如果我們認真起來未免有點可笑,同時也太迂腐啰嗦。在公文寫作中也時常出現這種無需精確表達的情況,此時運用模糊語言會使公文簡潔精練。例如“在省廳采取措施糾正時,大部分單位能認真對待,核實調整。但也有個別單位的領導同志強調困難,對省廳的意見不以為然,這是不對的。”(《xx省商業廳對少數單位違反統計會計制度任意錯綜數字的通報》),其中的“大部分”“個別”就是明顯具有模糊性的語言。我們在公文中經常看到這些模糊詞語“近幾年來”“長期以來”“個別人”“任何人”“各種措施”“進一步提高”“一些地區”等等,顯然,這些詞語的使用對公文表達的內容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如果使用精確語言一一列舉,反而使公文變得繁瑣冗長。
(三)當公務活動處于動態時,可用模糊語言使表述具有靈活性。當公務活動處于動態的發展過程中,運用模糊語言可使問題的表述留有回旋的余地,便于因地制宜,變通執行,防止機械地一刀切。例如:
某縣環保局關于開展環保自檢互檢工作的總結報告轉發給你們,望參照執行,以推動我市環保工作的深入開展(《某某市環保局關于開展環保自檢互檢工作的總結報告的通知》)。
例句轉發公文中提出了要求“望參照執行”,但沒有提出精確的執行措施,收文單位可根據自己的具體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執行方案。如果硬性加以規定,顯然脫離客觀實際,造成本本主義。
正因為模糊語言外延的不確定性,內涵的無定指,在表義上具有彈性和豐富性,因此模糊語言的正確恰當運用,既可以使公文的內容表達得周密嚴謹,又具有高度的分寸感和概括性。但模糊語言也有其局限性,因其表意的不確定,過多使用或不恰當使用,會造成表義不明,表述空泛,甚至會影響行政辦事效率。所以,公文寫作雖使用模糊語言,也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一定要使用恰當,符合公文行文的實際要求,要力求使模糊語言與精確語言虛實結合、相映生輝,使公文內容的表達最為理想。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2]張斌.現代漢語[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1:65-166.
[3]邢福義、汪國勝.現代漢語[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84-185.
[4]楊元華.秘書寫作[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7-28.
[5]裴顯生、王殿松.應用寫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6]韓凝.秘書寫作[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