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彬
淺析藝術創作中藝術語言與審美表現
朱學彬
藝術語言是藝術美學的重要命題,藝術創作中藝術品的物化完成,藝術語言是真正和唯一的媒介。作為藝術語言,是一種不同于推理化邏輯語言的情感表現,它是內在情感與精神外在表現形式,是整個生命沖動下的非邏輯的意識形態,是文化精神與藝術形態的共同載體,是在直覺的審美狀態中的創造性的煥發和非常態的整合,在這種整合下的藝術語言,表現為一種對隱藏真理的揭曉、澄明和啟示。
藝術創作 藝術語言 審美表現
藝術語言是中國文化追求美的內涵的重要表現形式,對藝術語言的運用使我們能夠更好地表達藝術創作中的意境與情感,同時藝術語言也在不斷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感和價值觀。運用藝術語言時的審美意識既是創造的又是主觀的,既有統一性,也有秩序性,同時具有自由的能動性。藝術語言表現審美的藝術語言是主體情感的外化,是從包含著情感的心靈里洋溢出來的。
藝術語言的獨特功能也表現內在形式美,藝術語言表達內在形式美,重新改造組合形成新的符號形象,體現了豐富內蘊的審美形式,具有傳達內在性,是本質與情感的統一[1]。藝術語言是追求含蓄美、意蘊美的重要表現,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審美觀。我們可以通過藝術語言了解藝術的含義,也捕捉到藝術的真諦與訴諸。藝術語言首先是美的語言,它是可以創造出具體的審美意義和審美價值的語言。藝術語言不僅可以傳達出審美主體的美感和情感,還可以激發潛在的審美意識,陶冶人的情愫、啟迪人的智慧、啟發人的意識,因此藝術語言是表達審美的重要和根本的方式。
藝術語言是一種有意味的語言形式,具有震撼、感人的力量。藝術語言的感染性是本質所固有的特點,它既不是單純表現在內容上,也不是單純地表現在形式上,而是從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中體現出來。它直接訴諸人的情感世界,通過它達到以情激人、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悅人。藝術語言體現了與科學語言不同的思維特點、不同的語言形式和不同的功能性,藝術語言給我們無盡的啟示。
藝術創作中表達某種情感的時候要借助具體的媒介,這種抽象的情感就是要負載在具象之上的,才能淋漓盡致的表現情感。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繪畫、音樂、詩歌、舞蹈等的藝術語言都是情感體驗與形象這兩種物質交匯而產生的一種強大的力量的新質,揭示著情感與形象之間的內在,增強了藝術感染力與情感的沖擊力。這也正是藝術語言的獨特審美特性。藝術語言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性向人們展示著自己特有的魅力。以其個性化特殊的語言形式體現形式美,以其蘊含豐富的情感性體現其內容,由此形成一種“有意味的語言形式”。藝術語言的審美,往往對欣賞者的情感和體驗具有濃厚的感染的作用,它具有深層的意蘊。藝術語言與審美是藝術語言所固有的功能,藝術語言往往追求精神上和心靈上的自由的、審美的、超越的、創造的藝術思維過程并達到審美目的和崇高境界,反映主體內在生命的自由體驗。藝術語言的審美是藝術表現的最高層次和最主要方式。充分顯示主體意識審美價值和事物內在本質規律,深層地切入主體的審美活動。當代藝術家們越來越追求繪畫中的觀念形式與藝術語言的轉型,注重直觀化、純凈化、符號化、單純化、圖式化的視覺感受,從而在繪畫中形式語言、圖式傳達、媒介創新等方面展現了不同程度的向新發展[2]。形成和完善了具有個性特質的藝術語言形式是藝術家不斷探索,潛心研究的重要藝術問題,當代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就是在不斷探究藝術多層次、多視角的藝術本質問題,與此同時也極大地豐富和改變了人類的視覺審美,創造了人類對于世界的審美認知。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它體現著藝術家的情感個性、氣質風貌和世界認知的態度等等,藝術家要從不同表現方式,不同內容題材,不同媒介工具,不同形式語言,而這些又反過來啟發和豐富了他們對藝術的追求,共同促進了當代藝術表現形式的多元化、多趨向發展。
21世紀的今天,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文化的交融導致文化全球化的格局,整個國際文化向多元化發展。當代藝術的多樣性、多維性,呈現出以媒材多種方式的表現,如裝飾藝術、多媒體裝置藝術、綜合藝術、空間藝術等給當代藝術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媒材與新媒體技術的實驗性、多重性、綜合性的結合,反映出時代特征的視覺盛宴。這一切都標志著當代藝術語言的開創性發展、實驗性研究、思維性探索。材料與科技技術的豐富多樣性,不同畫種之間的互融性,促使繪畫形式語言的多樣性成為必然。因此,藝術語言的創新與發展是這個時代的主題,需要我們用更高的層次去理解和運用,不是簡單的沿襲傳統、模仿拼湊,而是需要不斷探索新形式的藝術語言,要的是根據藝術家自己真實的需要選擇語言和主題,以能充分表達畫者的觀念和心態。探尋藝術語言的表現性、塑造形象符號的獨特性是藝術家應特別關注的問題。當代藝術創作中藝術語言的表現形式更具自由度,取材更廣泛,它不僅是藝術家主體的創作需要,更是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它已成為文化藝術發展的必然產物。
[1]駱小所.藝術語言再探討[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伯尼斯·馬丁.當代社會與文化藝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服裝學院)
本文系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的藝術美學觀念研究——中國畫的民族審美觀解析”,立項編號:2016D007。
朱學彬,男,天津工業大學服裝學院,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