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金勝紅
關于當代大學生支教現狀的探究
——以三峽大學生物與制藥學院“青春揚帆”暑期社會實踐隊為例
王 超 金勝紅
本文以三峽大學生物與制藥學院“青春揚帆”暑期社會實踐隊為例,闡述大學生在遠安縣花林寺鎮支教生活的現狀,結合實際進一步分析時下中國的大學生支教現狀和支教給當地帶來的影響。
大學生 三下鄉 支教 三峽大學
時下,全國很多所高校都在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新時期的當代大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于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十分必要的。大學生既要讀好“有字之書”,夯實政治理論和專業知識基礎,也要加強實踐,讀好“無字之書”。社會實踐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之一,是大學生受教育、長才干、展才華、煉品質、做奉獻的平臺[1]。目前,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是利用寒暑假開展“三下鄉”活動,即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本文就是以三峽大學生物與制藥學院“青春揚帆”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花林寺鎮開展的暑期支教活動為例,探究當代大學生支教現狀,并做相關論述。
大學生三下鄉,能夠把先進的文化、衛生和科技帶到鄉村偏遠地區。先進的文化能夠改變落后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觀念,先進的科技有助于落后地區生產力的提升、甚至是質的飛躍,先進的衛生服務能夠從根本上改變落后地區的醫學常識和就醫觀念。從根本上而言,大學生三下鄉能夠不斷平衡城市與農村、東部與西部、發達與落后地區的差距,對于中國經濟、文化、政治等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2]。
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他們站在時代的前沿,他們是支教的主力軍,他們會接觸到新知識、新概念、新科技、新動態。大學生深入偏遠山區、深入農村進行支教活動,可以給當地的孩子們帶來新知識,讓孩子們認知新的世界。
(一)支教團隊
以三峽大學為例,每年暑期三峽大學都會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由18個學院各自組建暑期社會實踐隊,活動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有社會熱點類、心系大眾類、支教育人類、創新創業類、關注弱勢群體類等等類別。學校每年在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都會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有嚴格地活動審查程序。
在眾多的暑期社會實踐項目當中,支教活動具有目的性、有挑戰性、可持續性等特點,并且支教活動非常有意義,也是適合大學生團體開展的一項活動。因此,支教活動備受青年學生的青睞,近幾年,全國越來越多高校大學生積極開展暑期支教活動。

表1 三峽大學近四年支教團隊情況匯總表

表2 2016年宜昌市各支教地點支教團隊情況表
(二)支教現狀
大學生在“三下鄉”支教活動中,開展形式新穎多樣、內容豐富有趣的課程,如詩歌、書法、美術、折紙等,增加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的還借此機會向孩子們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激發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還會給孩子們帶來圖書,讓孩子們了解外面的世界,增長見識。此外,支教隊員還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家訪,與孩子們的家長進行交流,與當地的老師進行溝通,做孩子們與家長、老師間的橋梁和紐帶,切實解決孩子們學習生活中的問題。以三峽大學生物與制藥學院“青春揚帆”暑期社會實踐隊為例,2016年暑期一行13人來到湖北省遠安縣花林寺鎮的三個村開展豐富的支教活動,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和家長的一致認同。
(一)支教對大學生自身的影響
大學生到偏遠山區、農村開展支教活動,能夠磨煉他們的品質,鍛煉他們的能力。支教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熱愛基層教育事業,獻身基層教育事業的崇高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到農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思想。在支教的過程中,大學生們也能體會到老師的辛苦,對老師這種職業的看法會發生改變,老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為人師表更要以身作則,樹立崇高的品格,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與此同時,艱苦的支教條件更能鍛煉大學生的能力,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讓他們在行為和思想上都變得更加自立自強。
(二)支教對支教地的影響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大多數農村都有新思想、新文化的輸入和傳播,但是在一些邊遠落后的山區,消息相對閉塞,信息更新相對較緩。大學生支教團隊的到來,為農村帶來了新的思想觀念。在平時的交往中,大學生宣傳了現代教育理念,傳授了科學的教育方法以及人才的培養方向,為農村學生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同時也宣傳了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國家的大政方針,培養了農民的科學意識和愛國意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自身素質,有利于農村素質教育的推進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大學生在支教的同時還可以給農村的留守兒童帶來新的文化科技,傳授新的知識,成為留守兒童的新朋友,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引領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筆者認為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應當積極投身支教活動,把先進的文化、衛生、科技知識帶給邊遠農村的孩子們,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同時也要改變支教的方式方法,豐富支教課堂的教學,結合留守兒童的實際需要,設計相應課程,著重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學習、道德、安全、心理、情感等發面的教育,切實讓留守兒童在大學生的支教下能夠學到一些知識。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宣傳,讓農村孩子家長認識到自己外出打工對孩子的影響,讓他們能夠擠出更多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增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讓家長與孩子能夠有更多的相處時間,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出一份力量。
[1]姜麗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的運用現狀及建設研究[D].西南大學,2010.
[2]趙靜.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義務支教的可持續性發展初探——以西安外國語大學“律動陽光”志愿者隊為例[J].新西部:下旬·理論,2016,(06).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
王超(1995-),男,湖北黃岡,三峽大學生物與制藥學院,本科,研究方向:環境分析環境治理;金勝紅(1982-),女,漢族,研究實習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生工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