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源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 徐州 221000)
論梁實秋散文創作
袁 源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 徐州 221000)
梁實秋是一位散文大家,其散文創作可謂是現代中國文學的一面鏡子,應該受到學界的重視。本文從其散文創作歷程,主要內容,藝術風格對其進行研究。
梁實秋;散文;藝術特色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上,梁實秋確實是一個頗為復雜、爭議頗多、難以評價的人物。他是學者、翻譯家、作家、文學評論家。以作家而論,憑雅舍系列散文,他完全可以進入中國二十世紀散文大家之列。由于梁實秋的特殊身份,他的散文創作又主要是在去臺灣以后,幾十年來臺海兩岸的隔絕狀態,使大陸同胞對梁實秋的散文創作知之甚少,直到兩岸情況漸趨緩和,梁實秋的散文才逐漸為大陸讀者所認識,并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尤其是近十余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廣大讀者思想、審美情趣的日趨多樣化,兩岸文化交流的增多,給梁實秋散文的廣泛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而他的散文在大陸也日益受到歡迎,對他散文創作思想藝術的研究也日趨活躍。
梁實秋散文中數量最多,最能代表其風格的,是那些描摹世態百相的篇什。在這些文章中,梁實秋以特有的智慧洞悉人生,從人們司空見慣的瑣碎中挖掘出隱藏在社會表層行為之中的內在人性,以智者的機敏和風趣或正或反、或隱或顯地縱談暢侃,令讀者于細嚼慢品之中產生對人生的感悟,從而獲得生活的智慧和理性的滿足。本文擬從梁實秋的散文創作歷程、主要創作內容、藝術風格分析梁實秋的散文創作。
梁實秋自1927年開始散文寫作,直至1987年病逝,辛勤耕耘60年,碩果累累。己結集出版的有《罵人的藝術》、《雅舍小品》(4集)、《秋室雜文》、《實秋雜文》、等20余種,涉及小品、雜感、游一記、讀書札記和回憶錄諸種文體,達200多萬字。
縱觀梁實秋的散文創作,可分為:初期、奠基期、漸進期、高潮期四個階段。由此可看到梁實秋散文創作從生澀到成熟,乃至汪洋態肆的全過程。描摹人生百態,深刻體味人性。
初期,梁實秋1926年回國后,在上海暨南大學任外文系主任時,《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的編輯,教學之余便以秋郎的筆名陸續發表小品散文,前后約百余篇,后結集為《罵人的藝術》。由于當時作者涉世不深,藝術較粗疏,也未形成特色。奠基期,抗戰期間,梁實秋輾轉來到重慶。在《星期評論》上用“雅舍”的專欄陸陸續續發表了10篇散文,抗戰勝利后,又在《世紀評論》上發表了14篇,初步形成《雅舍小品》的藝術風格。《雅舍小品》中回避了當時的熱點題材,專注于日常生活,雖在國難期,所居住的“雅舍”極其簡陋,但他卻不怨不怒,興致勃勃地品嘗人生的各種況味。對世俗生活的玩味和幽默構成了此期《雅舍小品》的兩大藝術特色。漸進期,解放戰爭后期,國民黨政權退至臺灣,偏踞孤島。梁實秋避地海曲,萬念俱灰,心懷隱痛,苦衷難言,在到臺灣后的最初幾年幾乎沒有散文問世,直至1958年后又動筆。先后創作了《談徐志摩》《清華八年》等。這一時期梁實秋的散文創作題材的突出特點是思友懷舊,沉郁悲涼而又婉約蘊藉,成為他此間作品的基調,與“雅舍”風度顯然有別。梁實秋也就是在經過重大坎坷之后,心態趨于穩定,在流離困苦中日漸練達老成,初到臺灣的這二十年是梁實秋散文創作的漸變期、拓展期,一個新的高潮正在醞釀中。高潮期,梁實秋于1973年出版了《雅舍小品》續集。此后直至病逝的十余年里,年逾古稀,傾心著譯。在深情追思故國風物之時,已不再悲婉哀嘆,而是溫馨醇厚,趨于隨心所欲的境地。從早期的發韌,四十年代的奠基,經五六十年代的拓展,到七八十年代,梁實秋的散文創作達到了高潮。一本《雅舍小品》風靡華人世界,是這一時期,梁實秋散文的大量創作,才構成雅舍散文系列,才使梁實秋在晚年走向散文創作的輝煌,最終奠定他作為二十世紀中國散文獨具一格的大家地位。
梁實秋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明白無誤的提出人性論觀點的文藝家。他的散文是以人性為基本內容、以小品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學者型散文。梁實秋的散文是在中年時期,“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以后,對人性有了深刻的體味,刁一逐漸成熟起來的。
鄉愁也是其創作的主要內容。梁實秋去臺灣后寫的大量散文,愛國懷鄉的情感時有流露,成為他作品中的一道思想潛流。行文中每每容易引起兒時故鄉生活、大陸過往時光的回憶。正如作者所說:“大概人都愛他的故鄉,離鄉背井一向被認為是一件苦事。”暢銷一時的《雅舍談吃》,看似一部飲食小品,它也確實給人們提供了不少飲食文化方面的知識。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無論是津沽青島的西施舌,西湖樓外樓的醋溜魚、北京的烤鴨、揚州的獅子頭、湖南的湘蓮、四川的蠔油豆腐,凡此種種,字里行間浸透的是縷縷鄉愁,故園的美味佳肴與胸中的思鄉情環水乳交融,不可分離。正如作者所說:“偶因懷鄉,談美味以寄興。”
友誼與愛情亦是其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與故鄉家園相連的是作者對故友知交的無限懷戀。鄉情、友情是人類的基本情感,也是人性的具體體現。人們越到老年越容易懷舊。作者在《談友誼》中說:“只有神仙和野獸才喜歡孤獨,人是要朋友的。”在追懷親朋故舊一類的散文中,當數《槐園夢憶》最集中地表現了梁實秋的人性論觀點。通過愛情這一永恒的主題表現出人性之光,更通過人性普遍的喜怒哀樂顯示出愛情之美。
梁實秋的散文屬于學者型散文。它以理服人,充滿理趣、諧趣是理性、智性、悟性相互滲透的結晶.梁實秋散文的發展歷程可說是一種自然進程,是隨著閱歷、修養的豐厚和思想的成熟而日漸老到圓熟的。許多研究者認為他的散文創作前后沒有明顯的變化,并且有著一以貫之的風格,這種觀點側重于他文風的一貫性和統一性,應該說是言之有據的,但不能因此忽視其散文創作的多樣性和漸進性。細細看來,在他的散文創作進程中還是有著幾個階段區分的,特別是他到臺灣后的散文創作,在保有《雅舍小品》初集特色的同時,也有著一定程度的發展和變化,并由此從一個有風格的散文家成為散文的一代宗師。
[1] 梁實秋.雅舍談書[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2] 朱光潛.談美[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 梁實秋.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4] 高旭東.梁實秋與中西文化[C]6 中華書局,2007
[5] 梁實秋.中國二十世紀散文精品叢書.梁實秋卷[M].太白文藝出版社,2003
袁源(1988.02-),女,漢族,安徽省宿州市,江蘇師范大學文學系研究生,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
1206
A
1672-5832(2016)02-0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