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燦
(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 401331)
基于高校網絡輿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
胡 燦
(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 401331)
通過互聯網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輿論已成為現今大學生表達觀點和情緒的一個主要途徑。加強對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新課題。研究高校網絡輿情及其特點,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機制、保障機制、監督機制、應急機制,引導高校網絡輿情朝著健康態勢發展。
高校網絡輿情;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
伴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了社會輿論的策源地,扮演著主要信息源的角色。”[1]網絡輿情深刻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大學生對網絡輿情的關注度日益上升,正確而有效地引導大學生的網絡輿情有助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科學化和現代化。研究高校網絡輿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對于大學生思想的正確引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網絡輿情,是指網絡受眾在網絡領域通過網絡語言和其他方式,圍繞社會公共事務性的熱點或普遍關注的議題所表達的情緒、態度和意見的集合。”[2]高校網絡輿情則是在高校內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受眾通過網絡平臺對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及流行話語所表現出來的反應。從某種程度上講,高校網絡輿情展現了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另一方面,高校網絡輿情同樣能引導大學生觀念的轉變。歸結起來,高校網絡輿情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1 內容的豐富性。網絡輿情本身就包含豐富的對象及其信息。在高校網絡輿情中,傳播內容和傳遞方式也是包羅萬象,大學生可以通過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形式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微信、微博、QQ等通訊平臺以及社交網站、論壇等,大學生能搜集到極大的信息容量,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觀點、看法,產生的情緒也不徑相同。
1.2 主體的隱匿性。網絡環境是一個虛擬的環境,主體通過虛擬網絡傳播信息時,可以隱匿自己的身份。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擺脫了現實環境中的重重束縛,利用網絡平臺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觀點。許多大學生將網絡視為發泄情緒的平臺,肆意地宣泄著自己的觀點,使得網絡輿情缺乏理性因素,甚至大量的負面信息傳播開來。
1.3 傳播的即時性。由于網絡的便捷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終端設備隨時隨地掌握實時資訊。高校網站可以即時更新國內外的新聞信息供學生查看,而學生通過網絡社區平臺可以相互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交互的即時性不僅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而且可以迅速反饋網絡輿情信息。
1.4 影響的可控性。現今的高校大都聘用專業的技術人員自己搭建學校的網絡虛擬社區,由學校直接管理。學校可以根據學生日常瀏覽、分享、交流的數據分析出學生的輿論趨勢及價值走向,某些高校的論壇還要求實名注冊。在局域網下實行實時操控,高校可實現對校內網絡輿情的控制和操縱。
2.1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機制: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高校網絡輿情中的指導地位
由于網絡輿情傳播的速度極快,各種非馬克思主義以及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意識不斷地沖擊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果我們不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占領高校的網絡陣地,價值觀未完全形成的大學生容易滋生非無產階級思想,使得各種錯誤思潮和觀點在網上泛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重視對網絡輿情的引導,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偉大旗幟,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2.2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機制:建設一支專業化、知識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不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還是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建設的工程師。”[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建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動與學生進行網上交流,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要掌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黨的方針、政策等,還需要不斷學習網絡建設的相關內容。網絡中的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紛繁復雜,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理論知識水平以及計算機操作技能顯得格外重要。開設在線咨詢中心、心理輔導平臺等都能為思想政治教育者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控高校網絡輿情提供有力支持。
2.3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監督機制:將被動抵御不良信息轉變為主動搭建網絡交互平臺實施有效監管
對網絡輿情的有力監督可以為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支撐。對校園網絡輿情監督需要高校利用現代的各種傳播手段,通過對網站和社交平臺的監測,利用網絡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將科學的觀念和健康的信息傳遞給大學生。高校可以開設主題電子論壇,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能夠發表自己看法的平臺。論壇中的精彩觀點可以使學生之間相互啟發,另一方面,這些意見、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校園的網絡輿情,這就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因素。
2.4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急機制:樹立危機意識,線上線下共同引導高校網絡輿情的發展
面對輿情突發事件時,通常的處理往往是在事件發生之后采用“堵”、“攔”的方式防止輿情惡化。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現今的網絡輿情應急機制更應當注重規范化、科學化。監控者需全面地把握輿情的發展狀況,防微杜漸式地引導輿情的展開。面對信息不對稱而引起的輿情危機,高校可以將信息公開,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危機,防止負面輿論謠言的惡化。此外,監控者還要及時地分析出當前輿情的具體情況,研究和判斷高校網絡輿情的下一步走向,不斷總結輿情應急處理辦法,推動高校網絡輿情呈現健康狀態。
[1] 虞永飛.略論高校網絡輿情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及引導機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1(4).
[2] 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01.
[3] 楊立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44.
胡燦(1993-),女,漢族,重慶,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711
A
1672-5832(2016)02-00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