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鳳
像孔子那樣激活“沉默層”
趙金鳳
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有著為數不少的“沉默層”。汲取《論語》智慧,像孔子那樣用聊天的方式和顏子這種“喜歡思考、不愛發言的”孩子交流,像孔子那樣設計具有趣味性的問題,多創造機會,多熱情鼓勵,引導他們從沉默和自卑中走出來。
沉默層 論語智慧 聊天方式 趣味問題熱情鼓勵
作為一位農村小學數學老師,一直在被一個縈繞不去的陰影困擾,那就是課堂中為數不少的“沉默層”。這些孩子為什么沉默不語,甘做“看客”?僅僅是孩子的錯嗎?其深層原因是什么?如何在小組學習討論中激活“沉默層”,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讓這些“沉默”的孩子活起來,也來瀟灑走一回,參與課堂,享受課堂,爭做課堂的主人?我一直在苦苦思索這個問題,直到《論語》給了我激活“沉默層”的靈感和教育智慧。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則教學經典情景讓我眼前一亮,我們可以想象、還原一下當時的教學情景,也許是弟子背《詩》累了,也許是學了半天,弟子都疲倦了,有點懨懨欲睡。為了讓疲勞的弟子振作起來,孔子暫時中斷了教學內容,臨時上了一堂人生理想課,和弟子聊起了天,問起了弟子各自的理想。孔子“聊天似”的提問,讓弟子眼前一亮,大家精神一振,從疲勞中走了出來。子路坦率地說:“我愿意把我最好的車和馬,最好的皮袍與朋友共享,即使用壞了也無所謂。”而顏回性格內向,應該是孔子弟子中“沉默層”一類的學生,悠悠地說:“我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績。”孔子對顏子青睞有加,而對活潑好勝的子路有意的冷了一下,于是,子路沉不住氣了,問孔子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孔子這一經典教學情境,至少給我們三個方面的啟示:(1)孔子善于用聊天的方式讓“沉默型”的孩子在輕松的氣氛中找到自信,主動參與課堂,顏子積極發言就是一個例證。(2)孔子善于調動學生,在弟子疲勞的時候,善于設計趣味性的題目來激活弟子思維。(3)因人施教。對內向型、不愛發言的弟子積極鼓勵,而對活潑好動的弟子有意冷一下,以讓他們提出更富有思考性的問題。子路不服氣,問老師的理想,就算是一個例證吧。孔子的教學智慧,讓我找到了課堂沉默現象的病根:對學生產生“沉默”現象背后的原因缺乏深入思考。我試著把孔子的教育智慧運用到教學中去,果然收到了奇效。
農村孩子和城市學生相比,吃苦耐勞是他們的優點,但是有不少孩子信奉“沉默如金”的信條,心里有,就是不善于表達。還有一些孩子出于自卑心理,恐怕說錯了,讓人笑話。還有的學生反應較慢,跟不上學習節奏,羞于開口,久而久之,只聽不言,就養成沉默的習慣了。為激勵孩子的信心,我設計了一些班級口號,“我能行,我是最棒的”,“今天,你發言了嗎?”“戰勝自卑,走出陰影”。課堂上也像孔子那樣采用聊天的方法,試著為小組討論營造一個和諧民主、鼓勵上進的課堂氛圍,激發“沉默層”們的自信心,使他們逐步走出沉默自卑、膽小的陰影。在平時小組討論時,我會到各個小組的討論中去,關注一下像顏子那樣“內向型”,平時發言不很積極的學生,看一看他寫的討論意見,聽一聽他在小組中的討論發言,及時地給予一定的表揚,使其形成小組討論“我也行”的思想。課堂展示環節中,我會及時地對“沉默層”學生表現出來的思想“亮點”,給予適當放大的激勵。在我的贊許的目光中,在我的激勵的話語中,我驚喜地發現這些課堂昔日的“看客”“旁觀者”心中自信種子逐漸被激活了。
我班的女生王玲是一個中等生,性格有點內向,不善于表達,一說話就臉紅。在我多次鼓勵后,課堂發言漸漸踴躍起來,思維表達非常清晰,學習成績也進入上等生的層次,就連她的爸媽竟然也說:“這小妮子怎么變得讓人不敢認了?”她在日記中是這樣吐露心聲的:剛進入初中,總有一種陌生感,不敢大聲說話,不敢舉手,老師也很少注意我,上課時總覺得自己是局外人,越不愿意發言,思維就越遲鈍,成績下降了很多。后來我們小組竟然推舉我擔任小組發言人,每節課都讓我代表小組發言,剛開始真有點難為情,可沒想到,第一次發言就得到了那么熱烈的掌聲,得到了老師、同學那么大的尊重,我的信心一下子就上來了。
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孔子在課堂上問起弟子各自的理想,就是這樣一個頗具趣味性的問題。弟子們正處于青春年華,自然對“暢談自己的人生理想”這樣問題是特感興趣的,再加以孔子巧妙引導和激勵,這樣的課堂自然就活起來了。如學習“鐘表”一節時,我就設計了一個生活化的有趣問題,激發孩子思考的積極性。當鐘表打響時,你有沒有注意到,有時時針和分針在一條線上,有時時針和分針并在一起,有時兩針在一條直線上,這時候,各是幾點鐘呢?孩子們對這些新奇的問題非常有興趣,爭著去猜。新穎別致的學習任務讓孩子們耳目一新,有趣的猜謎活動讓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連那些最不愛活動、最不愛發言的孩子也積極參與進來。孩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數學的興趣更濃了。由于這些問題緊扣學生的生活感受,把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情緒高漲,思維飛揚。
(作者單位:山東省曲阜市防山鎮萬柳小學)
趙金鳳(1981-),女,數學教研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