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昌煌
(貴州省織金縣第五中學 貴州 織金 552100)
新課標背景下中學生體育教學的分析探究
孟昌煌
(貴州省織金縣第五中學 貴州 織金 552100)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調查和訪談法對以往中學生體育教學方法體系進行比較分析,并根據體育新課程改革的特點,提出了新的體育教學方法體系的構建思路和發展理念,旨在從理論構建的角度為體育教學實踐提供新的可行性方法指導。
新課標;中學生;體育教學
《新課標》的實施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指出新的思路,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濃厚的興趣,也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同時又強調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載體,又把體育教學重點置于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上,注重學生發展的基本運動知識,運動技能的掌握,不過分追求運動技能傳授的系統和完整,不苛求動作的細節。通過教學實踐驗證探究,對體育教學模式分析、注重學生全方位的體育發展,掌握科學知識的鍛煉方法,為探究中學生的體育教學實踐能力提供參考。
1.1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總是“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很顯然,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技巧和教學藝術性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一直是學校教學的主流模式,其優點是明顯的,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于教學的組織管理和教學過程的調控,對教學環境的要求比較低。當然,它的缺陷也是明顯的,其中最關鍵的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于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這與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這種模式擔負不了培養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重擔。
1.2 新課程標準下體育教學模式
新一輪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中,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越來越多的體育教育工作者開始研究如何適應學生的發展,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主張從教學思想、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均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教師角色必須把原來傳統體育教育中“以教師為中心”的主角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
2.1 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展
毛振明、賴天德認為:“教師的主導性”也可以理解為教師的指導性,應該是指“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質量和強度”。“學生的主體性”,應該是指“學生對自己學習目標的清晰度和學習(過程)動力的強弱”。兩者的連接點是“學習過程”。在教學中,教師的指導性越強,學生的主體性就越強,反之,教師的指導性差,學生的主體性也差。所以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要求我們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需要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以人為本,以學生為發展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只是既定的闡述者和傳遞者,學生只是既定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使得教學不斷變得死板、機械、沉悶。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通過誘導,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去,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突出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要練習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練習上有興趣,思維上有空間,體現學生在練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意識。
2.2 注重師生互動平臺的發展
新課程強調, 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體育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作為體育教師,應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用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用愛心去感化學生,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如父母般的關懷,公平地對待學生,尤其是對體育學習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要多鼓勵、多關心,幫助他們找到“閃光點”,相信他們的潛力,切實幫助他們。學生都是淳樸、善良的,只要對他們付出了愛心、真情,必定會感化他們,得到他們的真情回報,從而構建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2.3 注重合作學習的發展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心理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是“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因此,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身體素質優劣情況和對體育動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調節各小組人員的組合,使各小組都適當安排一部分好的學生和稍差的學生。在學習中通過組員間的相互互動共同學習來提高學習質量,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跳繩的練習中,組員之間互相幫助,好的學生在技術上對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充當小老師,讓差的學生學有榜樣、學有目標,提高他們的體育成績,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在各自的基礎上“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在新課程標準下體育教學方法和結構形態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它對于提高體育過程的效率,提升學生體育達標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組織形式上,形式的多樣化和內容的人性化已成為一種時尚,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從學生出發已經成為共識。在體育方法上,注意體育興趣的激發,側重身體鍛煉方法的掌握,并努力將終身體育意識的樹立和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貫穿始終已成為焦點,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然而,體育過程組織形態的優化和體育方法的運用畢竟是一個系統工程,至今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深入探討。
[1] 賴天德.深化學校體育改革要注意防止虛無傾向[J].中國學校體育,2004,2:8.
[2] 毛振明.賴天德.論“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的關系[J].中國學校體育,2004,5:58~59.
[3]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4:118~119.
[4] 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7:2.
g633.96
A
1672-5832(2016)02-00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