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彩紅
?
探析《論語》中的儒家生死觀
閻彩紅
個體生命是有限的,《論語》中,孔子對有限生命向無限拓展做出了努力,將人們對生死的困惑轉化成了一種生的智慧,并將“天命”作為依據,主張從“禮”和“仁”出發,確立個體的現世價值,從而實現對死亡的超越。
論語 儒家生死觀 自然規律 生的智慧 超越死亡
我國的傳統哲學一般都從生命體出發進行立論,將“生”看得尤其重要。生與死是生命體的兩端,故而,若要闡發“生”的依據,必須要先看清“死”的迷惑,而如果想要看清“死”,卻需要先明確“生”是怎樣的一回事。本文從孔子所做的《論語》出發,分析儒家生死觀中對于生死認識的智慧。
《論語·子罕》中出現了孔子的經典名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又說,“日月逝矣,歲不我與”這些話語中都表達了時間流逝是不可逆轉的,孔子認為人生老病死是自然過程。不過,這些語句都是把人的生命和自然界進行觀察和對比后做出的結論,前者是有限的、自然的,后者卻是恒定的、不可逆的,這種對比凸顯了一種無奈的感覺。但孔子并未因為戰亂帶來的生靈涂炭轉向消極。相反,孔子將死亡作為一種自然規律,以此來重建一個新秩序,轉移人們對死的注意,淡化人們對死的畏懼,另外,也將生命納入這個新秩序之中。實際上,孔子是將生靈涂炭歸咎于秩序喪失。
《論語》中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當顏回死去的時候,孔子說“噫!天喪予!天喪予!”此處的“天”指什么?大家都知道,孔子是非常推崇周禮的,孔子將“仁”視作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達到“仁”,就需要“克己復禮”,如果禮樂崩壞,便不再存“仁”,天下就會打亂,生靈也會備受涂炭。
因此,“天”在這里就有了兩個意思,一個是自然的結果,第二個就是“仁”,與此相對應,死亡也同樣具有了兩個意思,一個是,死亡是一種如花開花落般不可抗拒的自然現象,第二個則是,禮樂崩壞,“仁”之不再。而后者才是孔子真正的用意所指。故而,避免死亡就應“克己復禮”,“為仁”。
當死亡轉變成生的智慧,面對如何“生”,孔子認為,應“克己復禮”,“為仁”。孔子首先強調了人的生命是可貴的,那么這個“人”指的是哪些人,什么樣的人呢?《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馬廄著火了,孔子問,傷到人了沒有,沒有問馬的情況,我們就知道,孔子看重人的生命,認為人獸有別,那么孔子看重的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呢?孔子當時的環境,生產還以自然經濟為主,仍然需要人力和畜力進行勞動,人口繁盛的程度是衡量社會強弱的標準之一,所以“人”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不過,在人力非常重要的農業中,孔子是否認為男人比女人重要呢?從《詩經》中我們就能看出孔子并沒有重男輕女的傾向,孔子編纂了《詩經》,并且說“思無邪”,《詩經》中有很多歌頌女子的篇章,也有很多描寫男女之間美好愛情的句子,孔子在進行刪減的時候并沒有刻意將這些內容刪掉,就可以看出孔子本身對此并不反感。另一方面,孔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是由母親撫養長大的,母子之間的關系非常好,在當時男權社會的背景中,孔子的思想勢必會帶有一定的男權印記,所以說,孔子最有可能是肯定了男性在生產領域的積極意義,卻并未在情感上輕視女性。所以,孔子所指的“人”的生命可貴中的“人”,應該指的是一切人。
肯定生命可貴后,孔子對如何生做出了解答。如何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關鍵。“克己復禮為仁”,孔子認為,“周禮”原本是一種外在的儀式或禮儀,此處的“禮”,作用十分有限,所以,“禮”不應僅僅成為一種外在的強制要求,還要成為人們自覺地遵守宗法制度的意識。成為一種內在的道德,也就是仁愛之心。亦即,“禮”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必須內化成人的內在需求存在于人的心靈深處,并在外在行為上加以遵守,才能真正發揮維護宗法等級制的作用。所以,孔子創立以“仁”做核心的“禮”,“仁”和“禮”的彼此統一,就成了孔子對“周禮”所做的損益。對于如何讓人們接受“禮”,孔子找到了切入點——“孝”。春秋戰國,人們都被束縛于土地,進行農業勞動,活動也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所以社會結構也是以家庭做單位的,每個人不僅是家族中的成員,也是社會的成員。每個人都是從愛父母兄弟擴散開來,以致愛朋友、愛君王、愛社會、愛民族、愛國家。所以,“孝”不僅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好工具,也是君主治國的有效方式。孔子生死觀的本質就是“仁”學生死觀,孔子就是這樣將“仁”作為目標的“禮法社會”,而“仁”又是以“孝”為基礎。于是,孔子便構筑出了一個合理的倫理體系,“人”的價值也因此確立,為接下來的超越死亡打好了基礎。
《論語》中反映出來的儒家的生死觀指出了重視生命質量的重要性。在當今時代,人們的理想追求、思想觀念都隨著社會變革而不斷變化,但是當面對外敵的侵略與自然災害的時候,都需要人們具備一定的犧牲精神,為了祖國的利益和集體的利益和做出選擇。在這一點上,儒家的生死觀能夠為人們提供十分有價值的道德參考。
[1]張桂琴.略論《論語》中的儒家生死觀[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8):44.
[2]郭魯兵.儒家的生死觀論析[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37(6):54~57.
(西京學院)
閻彩紅(1985-),女,山東煙臺人,助教,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