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麗
?
從《荊州駐防八旗志》看清代滿漢民族關系
閆麗
清代自滿族入侵建朝以來,滿漢關系成了當時民族關系的重要焦點,其中包括駐防八旗的民族關系問題。本文通過對荊州駐防八旗的分析,可以看出駐防八旗與當地人民的關系,既有矛盾沖突也有友好相處。
《荊州駐防八旗志》 清代 滿漢民族關系
荊州駐防八旗志始設于康熙二十二年,是滿漢在融合基礎上的地域分區。康熙年間清政府鑒于荊州在軍事戰略上的重要位置,在荊州設立駐防八旗。駐防八旗在荊州府城內,從南紀門東到遠安門西筑長垣,作為界城。界城以東為“滿城”或“新城”,駐防將軍以下各官及旗兵居住,原有居民遷到界城以西。據《荊州駐防八旗志》載:“雍正五年淋雨,界城圮。……道光間凡四修城垣,以修界城。”[1]84清政府為了維護駐防八旗,對界城進行多次修筑。同時規定大城及界城各門皆有旗營官兵看守。
清朝以少數民族的身份統治國家,規定旗民分治。吸收元朝短暫及滅亡的經驗,出于高度的民族警覺性,清朝統治者把旗人與人民分開,強調“國語騎射”國策,禁止專染漢習。《荊州駐防八旗志》記載:“道光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上諭:各省額設駐防相沿已久,立意深遠,自應以騎射、清語為重……學習清語是其本業。”[1]73又記:“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上諭:八旗滿洲、蒙古皆各有姓氏,乃歷年既久,多有棄置本姓,沿漢習者……姓氏者乃滿洲之根本所關,甚為緊要。”[1]30這些都旨在說明當時清朝統治者欲維護滿洲原有文化傳統,強調滿人對漢人的管理,規定旗人加強清語騎射訓練。
八旗以“統治者”身份駐防各地,招致滿漢民眾間矛盾嚴劇。有交往就會有矛盾,尤其在滿族建朝伊始之際,反滿情緒嚴重。清代文獻中記載:荊州“旗兵益無忌憚,聚集營中無賴,私立英雄會”,“與漢城內外民人尋釁滋事,……良民忍氣吞聲,無不畏避。”“小民負屈難伸。地方官明知,亦無可如何也”。[2]125說明了清末隨著八旗駐扎,荊州駐防旗兵對當地漢人的欺壓與漢人迫于強權的忍氣吞聲。而針對此種現象的解決方式。在《清史稿·裕泰傳》中載:“荊州駐防每出營滋事,奏請飭地方官拘拿,報將軍秉公嚴懲。”[3]此處記載了對駐防旗兵滋事的善后處理辦法之一,但一句“每出營滋事”,卻又透露出此類事件似乎并非是偶發之事。如此可以看出當時滿漢人民間的嚴重矛盾。
隨著清軍入關,整個滿族貴族和平民幾乎皆從關外遷到北京并在各省駐扎。如此便加強了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密切了滿漢的關系。介于漢族人口多于滿族,同時,經濟、文化水平也高于滿族,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自身統治,就要向漢族學習。在長期的學習中,滿漢間從矛盾走向融合。
清軍入關前主張向漢族學習,為滿漢關系的融合奠定基礎。據史書記載努爾哈赤時期,他七次入覲明朝,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他崇尚儒學,精通兵法并寫成兵書頒布。在起兵之初,特地聘用漢人龔正陸起草文書。后皇太極繼位,仿明朝的政治體制,設立六部。同時設理藩院等機構,加強君主集權制。提倡學習漢族思想文化,專門設立文館,命令文臣達海等人大量翻譯漢字書籍。
入關后滿族最高統治者也注重學習漢族文化。他們皆精通滿漢等多種語言,極力爭取漢族中的士紳官僚階層,主張學習漢文化。同時也對漢族進行一定的輔助,據史料載:“乾隆五十三年,江水泛漲,沖決萬城、大港口、御路口一帶堤壩二十一處,長四百余丈……奉旨發帑銀二百萬兩,解荊賑恤……”[1]97足見隨著荊州八旗的長期駐扎,滿漢之間的相互融合。
滿漢之間在教育上加大民族交流,相互學習。據史料記載:“乾隆四十五年,……,在各族添設滿、漢官、義學各一所。同治年間設于官文恭公祠,光緒六年移設于輔文書院。”[1]106清政府主張八旗子弟學習漢文、儒學。以加強對漢人的統治和管理。同時,這種對先進漢文化的追求也進一步加強了滿漢交流、促進滿漢民族的融合。
思想文化及習俗上的相互學習也促進了滿漢的融合。康熙十年,因滿洲官員“既諳漢語”而撤銷了中央各部及各省軍衙門的“啟心郎”,即滿語通事。后滿漢之間交往皆用漢語。在騎射方面,至乾隆年間,“所射非不致耙,即擦地而去,甚至有任意放箭,幾至傷人者”,已無實際意義。在服飾方面,滿漢相互學習,旗女多按漢人之制,改一耳三鉗為一鉗;改天足為纏足。同時滿族的旗袍也為全國婦女所接受。在婚嫁習俗方面,滿族學習漢族寫家譜,改變之前弟妻寡嫂亂倫的婚俗,使同族同宗相通不再出現。滿漢之間的相互學習也表現在諸多方面。
總之,清軍入關后為了加強自身統治,建立駐防八旗制度,駐防八旗兵與當地人民發生矛盾,在矛盾中交流,相互影響。然而為加強統治,清政府向漢族學習,促進了滿漢民族間的大融合。而這種矛盾中的交流,阻礙中的融合也可作為中國多民族國家自古以來發展的主線及需要。
[1](清)希元,祥亨等.荊州駐防八旗志[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05).
[2](韓)任桂淳著.清朝八旗駐防興衰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03).
[3]趙爾巽等撰.清史稿第38冊卷63-卷391(傳)[M].北京市:中華書局,1977(2003重印).卷380.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閆麗(1994-),女,甘肅蘭州人,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