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驪
?
基于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高職英語教學探析
謝驪
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高職英語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推動者和學習資源的開發者,是教學過程中新型的知識傳授者。對高職英語教師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旨在適應新的高職英語教學形勢。
任務型教學 高職英語 教學 角色
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尚未真正確立,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過于重視學生對詞匯和語法的掌握,忽視了“人際交流”這一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由此,任務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而基于此種教學模式下的英語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也不可或缺[1]。本文的旨趣在于,在概述任務型教學模式內涵、理論依據的基礎上,對任務型教學模式下的高職英語教學特點、教師角色定位等問題展開探討,以期能為今后的教學提供一定的啟示。
任務型教學模式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并將語言運用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2]。根據學界達成的共識,其內涵是指學生利用課堂教學中習得語言來完成生活、工作和學習等各種現實任務。它將課堂教學任務目標真實化,目的是為了培養和鍛煉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3]。即以具體的教學任務為載體,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體會樂趣,激發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語言知識去交流、工作和生活,在這一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和水平。具體到英語教學中,就是以高職英語教學任務為載體,讓高職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的同時運用自己掌握的英語對外進行交際,從而提高其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是任務型教學模式的主要理論來源。該理論以皮亞杰、科恩伯格等為主要代表人物,認為:“學生是進行所有事物認知的主體,是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第一責任人,所有知識都是由學生自己建構起來的,并非由他人傳授;在學生知識意義建構過程中,教師僅起輔助作用,并不能在知識學習和傳授上直接作用于學生;在知識建構過程中,學生應該積極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并運用目的語進行交流互動,通過與他人的交流不斷修正或自身已有的語言系統,重新建構知識意義,仔細理解目的語的使用規則并投入到實際運用中,創造性地使用目的語進行表達,達到語言能力發展的目標”[4]。
(一)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高職英語教學,過于重視教師的“教”,因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尤其是對于學習策略的把握。與之相較,任務型教學模式卻十分注重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眾所周知,有效的溝通交流是順利實現英語教學任務的前提,是檢驗教學效果、改進教學內容與方法的依據,倘若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將學生置于教學環境之外,那么整個教學將成為教師的“獨角戲”。
(二)堅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
學生的學習是認識、心理、情感等的復雜的認識事物的過程。任務型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指出,學生在執行學習任務中會認識到新事物,不能單純地被動接受,要在接受中積極反應并進行重新構建后予以輸出;學生的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也不可或缺。此外,依據動機理論,人們愿意花費努力的事情主要表現為兩種。一是他們指望一做就能成功的事,二是他們很在乎成功所帶來的收益的事。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精髓即在于,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有所收獲,感到學習的趣味和價值,進而對此后的學習充滿信心和期待。
(三)強調與新形勢下的高職英語教學目標的貼近
教育部頒布的《高職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高職英語教學目標是為了培養高職生的包括聽說能力在內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以便能夠讓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信息交流。”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高職英語教學的目的正是促使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人際交流,突破了傳統教學中過于強調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和語言技能的訓練。任務型英語教學模式下的教學過程始終為了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接觸、學習和使用英語。當然,任務型教學模式也并非是萬能之匙,有其局限性,本文不做贅述。
(一)能夠破解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固有癥結
任務型教學模式破解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幾個固有癥結:附著于語言上意義與形式之間的關系;語言所具有的功能與本身結構之間的關系;英語也是一門語言,由形式、結構、意義和功能構成,由于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只是強調語言形式和結構,從而忽視了語言的意義和功能,任務型教學模式強調讓學生運用語言去執行任務,同時要關注語言形式、結構、意義和功能,從而解決了這一問題。
(二)利于學生優化原有的學習方式
傳統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灌輸,過于強調死記硬背,學習行為往往是被動地接受。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參與、發現、合作的過程中建構知識,發現學習中的樂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從而對原有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必要的優化。
(三)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是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該種教學模式下的英語教學需要運用各種知識技能、學習方式來完成各種學習活動。因此,在任務型英語教學模式下的課堂,學生是先接收大量的語言輸入,然后運用接收的語言去執行一些任務,而在執行任務過程中,需要牽涉到自己的情感、周圍的環境和人物。由此來看,任務型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四)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并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任務型教學模式強調教學的真實性和學生的參與。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學生會開動腦筋搜集素材,從而激發起學習動機。在展示任務完成情況時,教師所給予積極的評價會讓學生有成就感,學習積極性倍增。
(一)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一般情況下,任務型教學模式將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任務前、任務中、任務后。在這三個階段中,教師承擔著組織者的角色,主要是組織學生并輔助其學習,從而保證學生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在任務前階段,教師將本節課堂的主題、任務等主要內容一一介紹給學生,使其準確理解課堂內容,以及完成課堂任務的各種方法,并充分預測過程中的困難。在任務中這一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劃分學習小組等多種形式,輔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在任務后這一階段,主要是展示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并及時向學生反饋,以肯定和鼓勵為主,旨在增強學生的信心。
(二)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推動者
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下,英語教師不是僅僅將語法知識和英語理論灌輸給學生,而是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懂的采用最科學的方法學習。亦即,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造學習環境,而非灌輸知識,讓學生置身于教師為其創造的學習環境中,教師在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資料等方面提供幫助,使學生始終保持一種持續學習的心理氛圍。
(三)教師是教學過程中新型的知識傳授者
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任務不再僅僅限于傳授知識,而是新型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兼顧能力的培養,使其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主動獲得基本的知識技能,進而學會自主學習。一方面,任務型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任務應實現由知識傳授向培養學生能力的轉變,其主要任務是創造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和自由空間。另一方面,教師應摒棄只重視學生學習結果的傳統觀念,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予以全面關注。
(四)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習資源的開發者
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下,完成知識的傳授不再是教學成功的唯一標準,能否有效開發、充分組織和利用學習資源才是其根本所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是教學材料等一切教育教學資源的掌握者而且是其主要開發者。比如,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將多媒體與其他資源整合起來,原有的聽說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內,課外也是良好的教學場所,把在課堂上學到的學習策略和技能運用到課外實踐中。
[1]杜亞菲.基于任務型教學法的獨立學院高職英語詞匯教學實證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高職,2014:6~15.
[2]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93.
[3]張曉萍,黃仕會.論任務型教學模式下高職英語教師的角色[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02):106~107.
[4]李花花.任務型教學在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14:11~17.
(作者單位:江蘇商貿職業學院)
謝驪(1980-),女,漢族,江蘇如皋人,本科,現任教于江蘇商貿職業學院,初級,研究方向:英語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