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
高職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
王 莉
【摘 要】高職英語教育有它的獨特性,其主要是因為隨著近些年來的國家的擴招政策,以及大部分高職院校競爭激烈,為了自身的發展,不管不顧的擴大招生范圍,極力地擴招高職學生,使得高職院校的學生的水平良莠不齊,整體較差,大部分學生沒有良好的英語基礎,這給英語教學帶來極大的挑戰。并且高職英語教育以職業為導向,學生認為只要熟練掌握日后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技能即可,便不再給予英語多的時間思考,等等這些原因都導致了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的缺失,針對此種現象,本文將重點分析如何構建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 思辨能力 培養模式 構建
思辨能力十分重要,是我國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思辨能力源自英語“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在我國學界也常被譯成”批判性思維”,思辨能力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但是一般來說,我們所指的是學生的創新思維,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以及挑戰權威說出自己不同見解的能力。國外研究表明,思辨能力不同于智力,后者先天性決定成分較多,單前者是可以通過后天訓練而逐步提高的,這樣就為此文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此外,由于思辨能力涵蓋范圍較廣,很難界定,本文采用比較著名的”特爾斐”項目組提出的“雙維結構模型”,認為思辨能力包括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解釋和自我調節六項能力,其中分析、評價、推理為核心技能。情感特質包括好奇、自信、開朗、靈活、公正、誠實、謹慎、善解人意等方面的內容[1]。
從改革開放初期至今,高職英語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我國的工業、輕工業、經濟等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仍存在許多不足,比如高職學生缺少思辨能力就是很大的不足,下面將分三點闡釋高職英語教育的不足。
(一)學生質量良莠不齊,很難向權威提出挑戰
高職院校生源具有其特殊性,質量良莠不齊。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并且英語課堂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課堂講授為主輔以課外實踐比如做英語演示文稿、英語演講、情景表演等,雖然增加了諸如此類的生動的課外實踐,但是本質上還是填鴨式的教學,學生本身英語底子薄弱,再加上疲于應付各種形式的英語作業,難免力不從心,很難有自己的見解,并挑戰權威,培養思辨意識。
(二)高職英語教育目標導致學生不愿培養思辨意識
高職英語教育一直秉持著以實用為主的理念,因為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往往是以就業為主,所以他們的英語教學也是根據這個目標設定的,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基本分為基礎教學部分和專業教學部分,基礎教學部分就是普通意義上的學好英語的基礎知識,包括字母認知、單詞記憶以及語法等;專業教學就是結合將來學生所要面臨的工作環境設置語境讓學生學習專業英語技能。高職院校的側重點都放在了專業英語的學習上,他們認為,既然學習英語是為了工作中可以用到,那么將專業英語詞匯熟練應用就好,不必深究,誠然,以學生業為導向無可厚非,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一)教材的整體結構
外研社的實用英語共分為五個部分,分別為課文解惑、詞匯精華、語法告訴你、練習答案以及參考譯文,教材設置的語言點是以對話的方式輸出給學生的,大致上2至3個單元可以完整講述一個功能項目。從對話內容上來看,所選取的對話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對話,具有相當實用的功能性。從單元設置上來看,會出現一定的功能性重復幫助學生鞏固加強。此套教材具有非常高的實用性。
(二)實際構建思辨能力的方法
以教材內容為例,詳細論述應怎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構建思辨能力。
既然高職院校的目的是為了就業,那么不妨在英語教學中就以就業為導向進行,本教材每一單元都會涵蓋聽力、閱讀、語法知識點、詞匯學習和不同的單元任務,可在聽力和閱讀部分,可以適當增加職業背景知識點補充,比如在what’s the news的課文學習中,適當增加語言背景知識、職場相關知識,在輔助以傳統的課文講解,這樣能培養學生的分析、評價、推理等能力以及敢于交流、敢于質疑、敢于挑戰的精神[2]。
在語法知識點部分,由于教材編寫具有層層遞進,連貫完整的特點,越來越難,而且注重情景的運用,所以可以采取分組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促進師生間平等交流,通過話題導入、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分組討論等手段,使得學生的思辨能力潛移默化的提高,比如教材中的present perfect tense,可以編一系列的對話,然后按小組進行模擬表演,在情境中加深對難懂語法點的理解。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深,中國在愈來愈多的方面與國際接軌,這就對勞動者的英語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培養方式便是傾向于擁有一技之長,以便于在畢業后從事專一技能較強的工作,這一教育性質就決定了高職院校學生將來大部分會充當一線勞務工作者,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學生學好英語非常重要,而這些要求又使得高職院校的學生疲于應付而缺少思辨能力,而思辨能力又是十分重要的,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思考。
參考文獻:
[1]羅清旭.批判性思維理論及測評技術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2.
[2]文秋芳.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1).
作者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