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鵬 牟艷艷
?
新媒體背景下如何加強高校基層團支部活力建設
孟凡鵬 牟艷艷
【摘 要】當今社會新媒體已強勢影響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青年作為網絡媒體的主力軍,其各方面不可避免地被新媒體影響。同時,基層團支部最直接與青年人接觸,是引導青年人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陣地。積極探索如何運用新媒體優勢加強基層團支部活力建設,如何對青年大學生給予正向引導,在高校思政工作的作用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 基層團支部 活力建設
(一)肩負以德樹人的重要任務
共青團作為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這就決定了要把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共青團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是團支部生存和發展的基礎。[1]這也就意味著基層團支部的建設是基礎工作,也是重點工作,通過活躍基層團支部工作,從而增強對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在當今社會,青年價值觀是否正確對社會進步具有重要影響。基層團支部,是引導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驅者。提高基層團支部活力,有助于使青年不僅在內心認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在日常生活中有力地將其貫徹執行。
(三)執行黨的路線方針的要求
共青團是黨的后備軍和得力助手,基層團支部是共青團凝聚青年力量和引導青年人成長成才的重要依托。為了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需要及時提高基層團組織的活力,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培養專業技能過硬、政治素養較高的人才。
(四)發展共青團事業的要求
基層團組織是共青團開展各項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共青團的基石。基層團支部與廣大青年團員的聯系廣泛直接,對于教育、引導廣大青年為社會主義事業做貢獻起著重要作用。其對于夯實共青團群眾組織的基礎,進一步發展共青團事業,搭建青年與社會聯系的橋梁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團支部職責不夠明確
基層團支部內部職責不夠明確,其職責主要用于收繳團費,以及開展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的主題團會等。在學校里,班級活動和團支部活動混為一體界限不明確,導致團支部公信力受到較大的動搖。
(二)團員集體意識淡薄
受西方文化和網絡信息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個人主義思想較為普通,導致在基層團支部內部團員集體意志淡薄。同時在很多高校,學生只有在開展主題團會的時候才能聚在一起,從而導致了基層團支部凝集力較弱,團員積極性不高。
(三)團支部活動缺乏吸引力
目前,團支部活動過于遵循傳統模式。以學校為例:團支部活動的現狀是接到學校團委要參加團日活動的通知后舉辦活動,活動結束上交結語材料,本來應該很有意義的團日活動成為團支部工作的負擔。[2]團支部活動缺乏吸引力,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一)即時性
隨著信息化社會發展,能夠及時了解國內外發生的大事件、了解最新社會動態以及更快速便捷的與周圍人的交流,這是當下青年人所追求的。新媒體的研發與誕生,極大程度滿足了青年人的這些需求。
(二)互動性
在當前社會,溝通障礙在青年人中出現的概率不斷增加。而新媒體由于其互動性的特點,青年人可以利用手機等與人們進行愉快交流,避免面對面交流的尷尬。此外,新媒體縮短了溝通的距離,增加了彼此間互動。
(三)普遍性
隨著新媒體在青年人中的普及率愈來愈高,特別是隨著電子產品廣泛普及,使得大部分青年人能夠擁有自己的電子設備,并能夠利用這些設備了解社會動態。隨著新媒體的普遍性增大,青年人了解社會的涉及面也愈來愈廣。
(四)共享性
新媒體的資源具有共享性的特點,“地球村”這一夢想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基于新媒體資源的共享性。人們可以通過設備傳輸系統,交流和交換所需要的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一)開辟團建工作新陣地
新媒體為基層團支部開展團建工作開辟了新的陣地。基層團組織可以通過開設共青團網站,關注青年人,作為與青年人溝通、為青年人服務的橋梁。新媒體具有信息傳遞量大、傳播速度廣、互動性與共享性等特點,將網絡作為基層團建工作的平臺,能夠有效促進青年人的健康成長,提高青年人的政治素養與思想悟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培養有用人才提供方便。
(二)增強團組織影響力
新媒體較大的優勢在于其能突破時空的局限,短時間內迅速在較廣的范圍內形成較大的宣傳影響力。而青年人是新媒體最主要的使用者和參與者,這為基層團支部更大限度的運用新媒體這一陣地,做好對青年人的引導和教育工作,將團組織的文化及精神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得到更深遠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提高團組織工作效率
新媒體具有及時、準確等特點。一方面,許多文件通知可通過網絡迅速傳遞給每位團員青年;另一方面,在團組織內部進行信息交流、任務布置、通知下發、會議召開等工作時,新媒體有助于更好地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同時,團組織成員通過新媒體這一平臺,第一時間得到團組織所發布及下達的通知,并作出相應的行動。
(四)增強團建工作自主性
團支部建設工作者所面對的工作任務和對象的多樣化決定了以大政方針為基礎,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具體的工作方案。而新媒體由于本身的特性有益于增強團支部建設工作的自主性。不僅團支部可以自主選擇不同的形式與方法與團員進行溝通,同時團員也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信息,提升團員的思想政治覺悟。
(一)阻礙青年身心健康
在新媒體傳播的內容中,有些錯誤的價值觀、低俗信息未經篩選而流入社會中,對青年人身心健康是極度不利的。同時青年人作為新媒體的主要參與者,易受外界環境的干擾,加上自身的辨別和分析能力較弱使得青年人在價值觀樹立等方面受到不利影響。同時,由于新媒體的虛擬化,使青年人極易缺乏在現實中溝通的技巧,導致在實際中交往的冷漠性心理。
(二)挑戰工作者媒體素養
在新媒體時代,團支部工作者受教育背景、工作環境等各方面的限制,對如何有效使用新媒體、最大限度發揮新媒體的效能所應具備的能力不足,因而對如何有效運用新媒體進行管理團員和做好團員的指導和教育工作方面的經驗匱乏。此外,團支部工作者在關于掌握一定的宣傳技巧,避免錯傳、誤傳,以傳遞正確信息,穩定民心方面的能力也有所不足。
(三)增添團建工作監管難度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新媒體對當代團組織成員的價值觀、溝通方式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這造成了團支部監管工作的難度。同時,新媒體的使用,使得一些錯誤的價值觀、消極的信息橫行,侵蝕著團員的思想,阻礙著團員的身心健康,沖擊著傳統團支部的監管機制,信息傳遞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制性進一步增加了團支部建設工作的監管難度。
(一)發揮多元化媒介特點
新媒體不是單一的,它有多種媒介。只有系統地掌握各個媒介的特點,避免碰觸到其軟肋,才能使運用新媒體進行工作的團組織更具有活力。以微博為例,其優勢在于:首先由于微博可以發布視頻、圖片等內容,通過微博對基層團支部各項活動進行發布和通知,能夠使發布的信息圖文并茂,更加有吸引力,從而使得團組織成員更加自愿接受并執行這一通知。同時,微博具有評論和轉發功能,這一功能更便于成員意見建議的表達,能夠使更多的人了解相關通知的同時,使團支部了解到成員的思想動態,增強了團支部的存在感以及組織成員對團支部的歸屬感。其次,利用微博的靈活化以及名人效應等特點,將該平臺用于團知識的傳授等工作,吸引了成員的注意,有助于更好地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同時,利用微博的互動性,使團組織成員參與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寓教于樂,增強了團員的參與感,更便于知識的吸收。
(二)做好輿論防范與疏導工作
在信息化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各種信息魚龍混雜,社會輿論層出不窮。經常會有西方的一些錯誤思想與觀念傳輸到國內,各種反動勢力會利用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輸入分裂民族、國土思想,企圖造成國內的動亂。在這種情況下,團支部所借助的新媒體平臺上,也會有諸多不良、虛假信息與不切實際的社會輿論。為了提高團支部活力,搞好團支部建設,基層團支部應做好網絡輿論的疏導與控制工作,面對網絡輿論,一方面要及時疏導,當輿論產生時要積極與組織內的成員進行溝通和交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第一時間發布真實信息和實際情況,為成員提供需要了解的可靠信息,幫助組織度過信任危機,增強團員對組織的信服感。另一方面,要做好輿論的防堵工作,從源頭下手,及時阻止錯誤消極信息的傳播,并及時向有關機關反映情況,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
(三)提高團支部成員的新媒體建設素養
新媒體已然成為了當今團支部教育體系中不可替代的教育者角色。要想利用新媒體來提高基層團支部的活力,充分扮演好新媒體的教育者角色,需要基層團支部工作者新媒體綜合素養的提高。首先應強化對基層團支部工作者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使其對新媒體有一個全面而充分的認識,避免偏見產生。培養基層團支部工作者正確的價值觀與政治修養,讓團支部的理想信念滲透到團支部工作者的內心深處,規范基層團組織工作者的思想與行為,使工作者行為具備規范化和自律性,盡最大可能消除基層團支部工作者的道德缺失問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避免信任危機的發生。其次,要加大對基層團支部工作者關于新媒體專業技能的培訓,加強專業知識教育。教育他們深入了解多媒體的特征,熟練地使用新媒體、駕馭新媒體,最終達到團工作既觀點鮮明、又生動形象,富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確保團工作順利開展。
(四)完善團支部監督機制
傳統的基層團支部監督方式具有范圍小、不夠靈活等不足。在新媒體環境下,當前基層團支部工作的監督方法應由實體性監督轉變為網絡監督和實體監督相結合的方式。這一轉變需要結合新媒體的特征,首先應建立專門的網絡監督網站。當前各基層團支部相應的技術人才較為匱乏,資金投入不足。因而應積極引進人才,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通過監督網站,實行匿名舉報政策,使支部與青年人互相監督,加大監督力度。其次,要建立健全基層團組織工作方面信息公開的相關制度,避免信息的誤傳錯傳。同時也要對信息是否應公開或保密進行區分,并建立信息公開的合法程序,進一步保證所公開信息的正確及有效性。再者,要轉變人們通常認為的監督即為不信任的錯誤思想,激發團組織成員監督的積極性,同時提高成員監督能力,保證監督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艷偉.淺談如何加強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2.
[2]陳怡帆,魏書華.以微博為平臺對團支部建設的策略研究[J]. 教育觀察,2015.
作者單位:(大連民族大學)
作者簡介:孟凡鵬(1987-),男,滿族,內蒙古赤峰人,任職于大連民族大學團委,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牟艷艷(1986-),女,漢族,遼寧大連人,任職于大連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團委,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