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云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淺析《三弦》
趙海云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君默1883年到1917年原名,后來便改名沈尹默,字中、秋明,號君墨,別號鬼谷子,浙江湖州人,1883年生在陜西漢陰。著名的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
早年二度游學日本的沈老,歸國后先后執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與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同辦《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得力戰士。陳獨秀曾批評沈尹默"字則其俗在骨",因此兩人關系不佳。1925年,在"女師大風潮"中,沈老與魯迅、錢玄同等人聯名發表宣言,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薦,出任河北教育廳廳長,北平大學校長等職。1932年,因不滿政府遏制學生運動、開除學生,毅然辭職,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換出版委員會主任。抗戰開始,應監察院院長于右任之邀,去重慶任監察院委員,曾彈劾孔祥熙未遂,不滿政府之腐敗,勝利后即辭職,卜居上海,以鬻字為生,自甘清貧,足見沈先生高風亮節。1971年6月1日,備受"文革"迫害的一代書法大師沈尹默,病逝于上海享年88歲。
沈尹默是“五四”時代的著名詩人,他是“五四”時期提倡白話的先驅之一。沈尹默在1918年創作了題目為《三弦》的散文詩,這首詩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散文詩之一,發表在1918年8月號的《新青年》雜志上(即第五卷第2號)。這首詩僅有140余字,整首詩寓情生景充滿朦朧感,意象特別,有著和諧的美感。胡適說:“這首詩從見解意境和音節上看來,可算是新詩中最完整的一首詩”。矛盾在1937年指出:“《三弦》完全是散文的寫式,然而讀了只覺得是詩,比我們常見的分行寫成長短一樣的幾行而且是句末押韻的詩是更‘詩些’的。”
《三弦》的全詩為:
“中午時候,火一樣的太陽,沒法去遮闌,讓他直曬著長街上。靜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風來,吹動路旁楊樹。
誰家破大門里,半院子綠茸茸細草,都浮著閃閃的金光。旁邊有一段低低土墻,擋住了個彈三弦的人,卻不能隔斷那三弦鼓蕩的聲浪。
門外坐著一個穿破衣裳的老年人,雙手抱著頭,他不聲不響。
整首詩描述的是蕭條的社會景象,這正是“五四”時期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的面貌的如實寫照。
詩的第一段寫景物,情在景中隱約出現。描述的是夏天的很熱,太陽很熱,沒地方遮涼。詩人首先極力的描繪夏天的炎熱,讓人們感到畏懼,然后接著出現是:街上人很少,然后是一涼涼的風吹來,可以吹路邊的樹,但不能給人帶來清涼的感覺。這是一個令人苦悶的中午,詩人描寫的是自然的景象。自然景物的畫面,但表現了詩人的情緒。很難明白中間的意思,但卻可以使你體味到令人窒息的時代與人生的氛圍。人無法違背命運的安排。
第二段中寫了人和景,寫了殘破的院子,一個“破”的大門,院子里面的是“細”草,因為小草沒人照顧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從這一現象看得出這個家已經由盛走向了衰。“矮矮”的土墻遮住了彈三弦的人,這個人或許是院子的主人吧,在院子的外面也能聽到三弦的聲音,而院外卻坐著一個穿“破舊衣服”的老年人,雙手抱著頭靜靜的坐在那兒。多么可憐的老人啊,反映了“五四”時期社會的破敗,人們生活的艱辛,老人家都無家可歸。兩幅圖景,兩個老年人兩種不同的生活,詩人寫得很隱蔽,僅僅從詩句本身來看,我們既看不到老年人的表情,也猜不到老人在想什么,可是從他的動作中可以看出老人可能是在聽三弦,老人已經沉浸在音樂聲中了,但這絕不僅僅是在欣賞藝術,否則他一定會面帶微笑的、昂著頭的欣賞,而他卻是低著頭,痛苦的回憶著往事,他也許想到了逝去的歲月,想到了坎坷、艱辛的一生,眼睛已經流干了所有的淚水,臉上也沒有了任何表情,他只能雙手抱著頭,隨著三弦的聲音深深沉浸在痛苦的回憶里,那聲聲撥動的三弦,引起了他心底的共鳴,想起了未來的日子要怎么進行下去,一天天衰老的身體也接受不了生活的重擔,顫抖的靈魂更負不起揪心的痛苦,他只能雙手抱頭,默默的讓自己陷入對未來的迷茫和恐懼,通過這首詩中的老人,看出整個“五四”時期的半封建半殖民的社會,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災難和悲劇的命運。
真正好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環境,而且還有精湛的藝術形式,有著突出的美學價值,給我們了提供充分的美感。《三弦》是一首意境幽遠,畫面感優美的好詩。首先整首詩,充分的洋溢著畫面美,詩中有畫面,作者在短短的幾句詩中,為我們描述了一幅色彩豐富、栩栩如生的畫面,這幅圖畫不但能夠清晰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而且讀了后仿佛自己也身臨其境,“詩中有畫”是中國的美學評價詩歌的標準之一,是每個詩人作詩的共同目標。下面我們來分析詩人是如何描繪出這幅夏日的中午時分的景象的。作者沒有點題,也沒有旁白,而是直接寫太陽“直曬”,土墻“擋住”,老人是“坐著”簡短的幾句詩,基本上描繪出了整幅畫面的大致輪廓,這些語言既簡潔,又有力度,作者的筆揮灑自如。線條描繪后,詩人需要去安排所要描述的景象,如“長街”、“柳樹”、“破大門”這些遠處的景象,“細草”、“土墻”這些中間的景象,“老年人”是近處的景象,畫面的景物描寫由遠及近,又淡到濃、錯落有致富有層次。整幅畫面還色彩斑斕,作者描寫太陽是火紅色的,路旁的楊樹是青翠的還有青色的嫩草是熠熠發光的,最后作者寫的是黃色的墻,整個畫面色彩豐富、錯落有致。
《三弦》歷來被人們贊賞的是音樂美,整首詩表現的是畫面中有音樂美,從題目上看是一首描寫音樂的詩,但詩中的音樂美主是表現在雙聲疊韻的運用上,一長句就有三十二字其中包括二十多個舌音的、重唇音的、陽聲和陰聲的雙聲疊韻字互相夾用,寫出了三弦的音響,也寫出了三弦聲音的回蕩。從古今來音樂美的詩很多,但這首詩的成功之處在于作者沒有直接描寫音樂,而是寫的聽音樂的穿的破爛的老人,然后引起讀者的一系列的聯想,使讀者沉浸在其中。詩中穿破衣服的老年人,聽得多么認真他,完全被三弦聲所陶醉,這是聽的多么認真、聚精會神,好似一尊塑像,我們看不到他的臉,卻可以知道他專注的樣子。他仿佛忘記了一切,心完全沉浸在音樂聲中,陷入沉思,詩人極力寫老年人的專注,就是要表現音樂的內容,音樂的效果,讀者耳旁也仿佛聽到了音樂聲,這就是這首詩的音樂美。
趙海云(1991.04-),女,彝族,云南紅河,本科作家作品研究。
J632
A
1672-5832(2016)03-0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