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盈濱
?
淺談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景觀設計視角探究
宋盈濱
【摘 要】國家的“改革開放”方針,致使中國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城鎮化進程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沿海地區更是出現了如:廣州、深圳、上海等知名度高、代表性強的典型發展城市群,但是我國的區域發展情況并不平衡,結構層次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當今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如何趨利避害,正確的轉變景觀設計視角,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城鎮化 景觀設計 本土文化
城鎮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體現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由此,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中國的城市在快速發展,可伴隨帶來的城市景觀設計作品同質化現象卻十分嚴重,中國的景觀設計應該做出正確的選擇,尋求真正的前進方向,滿足當今社會的發展。
城鎮化直接影響景觀設計的方向,出現大量同質化作品。景觀設計作品的同質化現象愈演愈烈,伴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各個地區的城市中涌現出大量相似設計作品,地區的差異性蕩然無存,更不談有什么地域特色,無視本土自然條件和不尊重本土特色的設計作品數不勝數,導致中國的城市景觀一直在模仿和復制中步履前行,而這種病態還一直在延續。成都和四川同屬于山城,成都相對地勢平坦經濟實力略稱重慶,而重慶城市發展速度快,交通便利,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快。成都和重慶這兩個相鄰不遠的城市,原本性格差異非常大,但是如今,他們的面貌卻已經趨同[1]。物質載體是對精神世界的客觀反映,在我們高速發展的狀況下,原本不同的這兩座城市的面貌已經基本相似,原本兩個城市強烈的城市性格差異也完蕩然無存。
文化立場的改變使得景觀設計角度發生了很多的變化。面對著文化發展全球化的必然趨勢,外來文化對本土設計的植入、崇洋的心理等都是間接影響景觀設計考慮視角轉變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更多的后人視為它是一段古老的輝煌歷史,或者無法超越的想法一直是現在中國景觀設計前進道路上的心理包袱。導致現如今的中國傳統文化未被發揚光大,且日益衰落。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新舊更迭的節奏加快,三十年來幾乎每個城鎮面積都翻了幾番。城鎮化建設中舊城歷史街區活力缺失,城市景觀“千城一面”,區域文化缺失,自然系統的健康和安全不保的現象時有發生[2]。對于自身文化的認同就是對本土地域的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代表著一方水土,如何衡量當下大眾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價值觀,現如今存在著一定的爭議。
旅游業對當地本土資源的影響巨大,影響景觀設計方向。現如今的旅游業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名片,全國各地爭創旅游城市的浪潮還在繼續著,為了提升所謂城市的品位,開始一輪又一輪的整合土地。樸實的鄉村蕩然無存,開發者進行鄉村旅游開發,舊群落進行翻天覆地的改造,“圈地運動”發展著房地產開發,這些都是目前的旅游業開發模式沒有針對本土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和有效開發的社會現象,更有一批開發者抄襲一些早已做出名氣的旅游城市模式,進行“自我特色”開發,從開始就否定了自我,一直跟著發展潮流前行。
景觀設計專業的快速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產物。景觀設計專業起源于西方國家,在中國當下的景觀設計作品中,有一部分作品融合了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設計手法,其間也夾雜了很多“中國特色”的東西,如:“山水城市”的生態概念、“五行風水”的合理格局、“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諧統一”的共生理念等。這些獨到的“特色”就注定中國景觀設計不應該與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相媲美。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帶來城市的飛速建設、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負面社會現象:如今許多大大小小的城市面貌早已煥然一新,原有的城市地域特色也蕩然無存,轉而是歐美風格、泰式馬來西亞風格、地中海風格的大面積盛行,中國從南到北,很多不同地區的城市中都有這些視覺產物,或是一處公園綠地,或是一處房地產開發,對異國建筑風格的崇拜轉而之變成了奢華和享樂的化身,這也從另一個方面驗證了價值趨向和審美觀念對城市建設的影響極其重大。
(一)改變“旅游熱”現象,整合旅游資源,重新審視旅游設計
中國東部地區整體比較發達,而中國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并不豐富、生態基礎薄弱。面對不同的優勢資源,在對待如何科學的整合旅游資源的問題上就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能隨大流和盲目跟風。孟兆禎院士主張“不但要科學的認識環境問題,還要藝術地解決環境問題”[3]。現在可悲到在某一個地區或在某一個特定時節,很尋常的鄉村景色,人們會大量組團去游覽觀光,我們離這樣很平常的美已經越來越遠,這種看似稀奇的景色更應該讓它回歸平淡和自然。固,旅游資源的開發要尊重地區的自然條件,對不同規模層次的自然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和推廣。
(二)將后發優勢的相關理論具體化,樹立正確的審美導向和價值觀念
中國的景觀設計仍在摸索中前行,城鎮化進程對自然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將帶來嚴峻的挑戰。任何的價值衡量標準都不應該強加在某一地區之上,設計師應該避免認知上的缺陷,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成本,不照搬硬套,不盲目設計,對資源進行科學管理,對場地結構進行最大的優化,學會合理利用和有效控制;以科學的理論引導自己的審美導向意識和審美創新意識,培養高尚的情操和美德,樹立爭取的價值取向。
(三)重新審視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對文化立場加以肯定
地域文化最能體現一個空間范圍內的場地特點。由于各個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就會產生文化上的差異,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它是獨一無二的。文化反映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環境,設計師應該整體觀察,合理審視,對地區內的民居、飲食、方言、民間信仰等方面進行全面思考,以此作為一項必要完成的重要工作去研究;對文化立場的忽略或者遺忘會帶來一系列不必要的后果,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文化加以肯定,堅守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立場,通過文化自省樹立文化自信心,挖掘和闡發民族的傳統文化,不盲目效仿,不做同質化文化景觀,合理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善于繼承和更好的創新,積極探討新的景觀設計方法和模式。
(四)給予本土設計師創造機會
國外設計師在當代中國的土地上留下了很多的作品,但部分作品并沒有真正站在中國人的審美角度和功能上進行思考和設計,更有一部分作品“不中不西”,一味的強調前衛,缺乏了屬于東方的美,這樣很難利于國家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清華大學建筑系彭培根教授認為,城市風貌需要民族的靈魂。“洋建筑”的一時盛行,實際上是中國設計思想的倒退,對于國外設計師的建造作品有太多的中國人盲目喜歡和崇拜,這是衡量標準缺失的原因,且“崇洋”的心理一直存在一部分中國人之中。通過歷史的驗證,中國本土設計師同樣有其優秀的品質,若施工材料和工匠都來自本地,用本地設計師自己的營造方式解決本地的形態問題,本土文化才能得以伸展,這樣更有利于當地文化的發展。
(五)多學科交叉發展,做科學設計
“多學科交叉”就是多專業的融合發展及跨學科的交叉滲透。要求我們對多學科交叉特性進行深入研究和論述,針對學科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結合景觀設計本身的特點進行延伸和融合。多學科交叉發展往往能產生很多新的發現,同樣會使景觀設計方向更加全面,更有利于景觀設計方向的創新。景觀設計專業應該與其他相關專業相互協調,優化調整學科結構,共同進步。應該借靠一些強勢學科迎頭而上,在領域里面發揮其抉擇的重要作用,推動整個學科的科學發展。
高速發展的城市背后是日漸凋敝與荒廢的土地與鄉村,正確順應城鎮化的發展趨勢,提出合理的面對措施,積極推進科學的設計理念,對于探索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人居理念,重塑城鄉特色景觀風貌,促進我國多樣性的地方文化可持續發揮具有重要意義。城鎮化進程是一個歷史范疇,也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它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合理保護文化,積極開拓創新,全面科學設計,才能讓城市重回一個優美的大環境中去,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周志,王小茉,劉晶晶,張明.“腹地智慧:站在西部看中國設計”學術論壇綜述[J].裝飾,2016(02):12~17.
[2]馬雪梅,劉健,趙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景觀同質化現象解讀”[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36~40.
[3]初冬.復歸“山水”:從山水畫到“山水城市”的可能性探析[D].天津:天津大學,2012.
作者簡介:宋盈濱,男,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碩士研究生,現任職于武漢工商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