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來提·阿布里米提
[摘 要]本土文化是教育取之不竭的“寶藏”,尤其是在美術教學中,我們難以抵擋本土文化元素的誘惑力?,F通過以新疆的本土文化元素為例,對把握教材意圖、利用本土文化元素豐富教學內容以及創設本土文化情境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從更開放的美術課堂教學的角度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關鍵詞]本土文化 教材 教學內容 情境
[中圖分類號] G623.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8-060
本土文化是扎根本土,世代傳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本土文化既有歷史傳統的沉淀,又有植根于現實生活的變化和發展。全國各地都有獨特的本土文化。課程改革以來,怎樣去傳播和傳承本土文化是美術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課題。新疆,這塊占全國六分之一的文化圣地,從古至今經過多種文化的融合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和人文景觀。這種優越的條件和濃郁的本土文化元素吸引著許許多多藝術家,像源源不斷的泉水,為美術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寶貴的資源,充實著我們的教學活動。《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標準》提出:農村、邊遠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梢砸虻刂埔?,充分利用當地各種資源,開展有特色的美術教學活動。美術教師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引導學生了解美術作品與當地地理、歷史、經濟、民俗的關系,使美術課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了解本土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促使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并逐步形成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觀。由此可見,本土文化對學生的成長、價值觀的形成以及課程設置的多元性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那么,在美術教學中怎樣讓新疆本土文化元素成為亮點?下面筆者就這一問題談一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 把握教材意圖,加深對新疆本土文化元素的理解
多樣化的教材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對于新編美術教材,教師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正確把握教材意圖,靈活安排課時,合理調整課程內容,使教學效果盡量達到最優化。以人民美術出版社的新編美術教材為例,教材加上新疆地方內容以后,課堂數量從每一冊教材的18~19課增加到24~25課。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擔心課時量不夠,完成不了教學計劃,所以沒有花太多時間鉆研新疆地方內容,甚至誤認為這些都是選修課,可上可不上。其實這是一種不正確的教學觀,更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態度。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這些課中有許多新疆地方資源和文化元素,對傳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六年級上冊的第二十一課《新疆的手鼓》、第二十二課《用多種方法表現麥西萊甫》、第二十三課《聰明的阿凡提》、第二十五課《維吾爾族民間樂器》等都是新疆地方文化元素比較濃郁的內容。因為教師在上這些課時,會牽扯到相關的文化和人文背景,所以要準確地把握教材內容和意圖,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例如,《用多種方法表現麥西萊甫》就是一節信息量大、準確性要求較高的綜合課。麥西萊甫不僅像教材里說的那樣是 “歡樂的廣場歌舞聚會”,而且是民間娛樂和風俗習慣相結合的地方文化,包括音樂、舞蹈、歌唱、聯句對歌、講故事、說笑話、做游戲、即興吟誦等。麥西萊甫的內容豐富多彩,為人民群眾所喜愛,長期以來,它對維吾爾族的文學藝術起著組織和推動作用。維吾爾族有一句俗話:把你的孩子要么送到學校,要么送到麥西萊甫。這句話充分說明麥西萊甫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在上這節課前,應充分了解、準備這些地方文化元素,同時還要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和認識麥西萊甫這一地方文化的形式和內容,為學生的實際操作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參考資料。
二、從新疆本土文化元素中吸取養分,豐富美術教學內容
新疆本土文化元素的藝術魅力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與藝術氣質,也能讓學生了解新疆本土文化的特點和藝術價值,更能培養他們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读x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地方課程資源非常豐富,各地美術教研機構、研究人員和教師應努力做好開發工作,有組織地在當地進行調查、了解、分類、整理,并充分加以利用。廣大美術教師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要局限于教材里所呈現的內容,而應充分挖掘身邊的美術教學資源,從新疆地方文化元素中吸取養分,把握教材意圖,讓美術課程變得豐富多彩。例如,人美版美術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二十一課《維吾爾族的小花帽》和第二十二課《有特色的壺和碗》都吸取了新疆本土文化元素的精華,它們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美術課程的人文性。眾所周知,“花帽”和“壺”的歷史悠久,已成為維吾爾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它們不僅實用性強,而且是精致的手工藝作品。不論是用布料制作的花帽,還是用銅制作的壺,都是用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單獨紋樣等圖案裝飾,在美術課程中很有研究和借鑒的價值,為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審美視覺以及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素材。其實,在新疆,本土文化元素到處都是,它會以慷慨大方的姿態等待我們去挖掘和利用,能豐富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
三、走出課堂,在濃郁的新疆本土文化元素情境中豐富學生的審美視覺
讓學生繼承和發揚本土文化是當今教師的使命。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創設本土文化元素的情境,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豐富學生的審美視覺,增強學生的情感,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其實,本土文化元素更多存在于課堂之外,學生只有大膽地走出課堂,才能接觸到更多的本土文化元素。美術課程目標也明確指出:讓學生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新疆的本土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南北疆的文化韻味別具特色,在那里的學生很幸運,他們接觸地方文化元素的機會很多。然而對在首府烏魯木齊的學生來說,他們接觸地方文化元素的機會就比較少了,教師單靠課堂教學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雖然烏魯木齊的發展速度比較快,烏魯木齊正在逐漸變成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但是,只要細心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我們身邊有許多建筑、人文景觀、博物館等體現新疆本土文化元素的場所,如南門劇場、新疆人民大會堂、新疆國際大巴扎、新疆大劇院、新疆木卡姆歌劇院、二道橋等,每年到這里旅游的國內外游客也很多。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社會資源,組織學生親臨現場、實地參觀、調查研究,讓學生領略和享受這些地方文化元素和資源的獨特魅力,在濃郁的文化情境中培養學生以美的視覺角度觀察生活、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能力。
總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讓多彩紛呈的新疆地方文化元素成為美術課堂教學的亮點,既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又能推動學校美術教育的深入開展。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可以巧妙地將新疆本土文化元素和美術教學結合起來,立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豐富教材資源和社會資源,讓新疆本土文化元素成為美術課的亮點,從而達到活用教材,讓學生成為本土文化的傳播者和繼承者的目的。
(責編 鐘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