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寵兒》中寵兒角色的殘缺性"/>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汪鵬飛
(吉林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論《寵兒》中寵兒角色的殘缺性
汪鵬飛
(吉林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在托妮莫里森的小說《寵兒》中,對比于書中其他三個女性角色,寵兒的形象是殘缺的。她的身上看不到人的倫理道德約束,社會交流交往能力,以及對愛的付出,甚至于她的形象都是模糊不清的。這個角色深入人心,但卻沒有人真正的可以說出寵兒這個人是什么樣的形象,真正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她身后所代表的廣大黑人女性過去所遭受的深刻苦難。寵兒一切的任性和貪婪都源于她遭受的那些苦難,這些苦難是她無理取鬧的資本,而這種有恃無恐本身就是性格殘缺的一種體現。而在書中這種空洞表象下所顯露的黑人女性過往的遭遇使人深思,同樣正是這種角色的殘缺促使了自由平等的思想的不斷解放,以及對光明未來的追求。
托妮·莫里森;寵兒;角色缺失;原因
《寵兒》是托妮.莫里森描寫黑人女性悲慘命運的扛鼎之作。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用一個血淋淋的故事刻畫了一個美國黑人女性在男權主義和種族主義夾縫中苦苦掙扎的悲慘命運。而她的女兒——寵兒,出于內心的怨恨和對命運的不甘,身上體現出了某些特質,比如她的貪婪,同情心缺失,而她的母親都心甘情愿的承受。“被偏愛的有恃無恐”,而寵兒之所以被偏愛不過倚仗她的母親對她深沉的愛以及無窮的痛苦與內疚之上,這些特質也是性格殘缺的體現。
寵兒形象的來歷及隱含歷來眾說紛紜,她是連名字都沒有的十八歲女孩。她告訴世人的名字是她母親用身體換來刻在石碑上的字。寵兒,被寵愛的卻恰恰因此失去了性命,死亡卻成為愛最好的體現,這是最大的諷刺。她身著白衣,人鬼莫辨,飄忽不定。她在書中以兩種形象出現:第一種是十八年來飄忽在124號的鬼魂形象。她并沒有固定的形態,這種奇異的存在使124號成為了人人避之不及的“鬼屋”。是的,寵兒是某種程度上的一種靈魂,一個幽靈。所以那些世俗的法規以及傳統的倫理道德可以用來限制生者的自由和權力,但是卻無法約束和掌控一個幽靈的行徑。所以,作為一個幽靈,寵兒代表的無論是被塞斯親手扼殺的三歲孩童還是過去忍受欺凌痛苦的六千萬黑人奴隸女性,這種幽靈般的存在本身向世界昭示著世人已經沒有權利去要求一個幽靈擁有健全的人性和性格。既然過去殘酷的歷史和現實使他們一個個已經變成了“行尸走肉”的幽靈,那么他們自然可以不斷的索取而毫無罪惡感。第二種則是一個身著白衣,而膚色和嬰兒一般無異的十八歲女子。她自己稱自己為寵兒,但她作為人形的角色也并不豐滿。在書中,作者沒有描述出她的表情,她的語態,她的心理變化,這并不是一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即使是在最終消亡她也是一個迷茫而混沌的樣子。除了索取,我們從她的身上看不出任何其他情緒,作為人類這本身就是一種殘缺。作者塑造寵兒的形象時,創造出一個空洞的角色。而正是這樣空洞的一種形象才需要所有的償還和彌補。寵兒所代表的的是黑人奴隸女性的過去,那些女性沒有喜怒哀樂,沒有悲歡痛苦,她們在過去本身便是一種個性和角色的殘缺。這是過去的一個體現,在寵兒身上作者沒有設置其他的性格,因此她的貪婪,她的空洞和缺陷便無限的被放大開來,清晰明白的展露在讀者面前,也就使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倫理是人類獨一無二的存在的顯著標志之一。而寵兒在倫理上幾乎是完全的缺失。她是塞絲的女兒,但是她對塞絲除了無窮無盡的占有和壓榨外,并沒有任何的寬慰和付出,她的存在就是為了折磨和提示塞絲她曾經所遭受的苦難。她是丹芙的姐姐,但對于丹芙的親近,她卻沒有絲毫的接受和敞開心懷。她強制性的占有了塞絲。寵兒身上最大的特點是貪欲,她除了一味的追求自己內心的欲望之外,什么都不會顧慮。寵兒作為一個“討債者”自然而然的享有塞絲的愛甚至于最終獨占她的愛,她不會考慮別人的處境與感受,辛苦與辛酸。這種只為自己考慮,自我自主為中心,與他人交往甚少本身便是一種倫理的缺失。這同樣是黑人女性奴隸在過去的真實反映,黑人女性奴隸在過去只是一個生育的工具,她們頻繁的生育自己的孩子卻并不能給予孩子應有的母愛。正如寵兒的祖母賽格斯,她一生和六個不同的男人生育了8個孩子,她無法選擇自己的伴侶以及自己孩子的存留。奴隸作為一個工具,在奴隸主的眼中,這只是能給他們帶來利益的手段,和動物沒有實質上的區別。寵兒的死亡卻源于倫理上母親的愛,所以作為黑人,倫理并不適用。這種倫理上的喪失正是過去黑人女性的真實寫照,被作為動物或工具的她們,擁有這倫理的天性,卻并沒有倫理的權利和能力。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脫離外部,脫離別人而存在。在寵兒的社會交流中,她局限于124號的小房子里。她雖然和別人進行短暫的交流,但人們仍然無法探知她從何處來,她的過去究竟如何,到了最后她除了索要食物外,瘋狂的顛笑外在也沒有其他的交流方式。沒有人可以探知她的內心世界,或者知道是否有她內心世界的存在。寵兒卻割斷了她與外界的全部聯系。她是一個漂泊的沒有靈魂的幽靈,對于很多事情采取一種理所當然的狀態。除了滿足自己的口舌之欲,作為過去代表的她,根本不具有社會交往的能力。所以我們知道,她最終將會滅亡,但是滅亡的過程卻讓所有曾經飽受苦難的人有了警醒。一個人的生存需要他自身對外部的付出以及索取,一個人需要別人且被別人需要才是一個人真實存在的狀態。而寵兒在社交方面幾乎為0, 親人,朋友都無,這種社交方面的空洞也可驗證在過去黑人奴隸們的交流是受到限制和約束的。奴隸,奴隸主的附屬品,奴隸主的財富和工具,他們不配也不應有這種奢求。即使是在奴隸制廢除之后,同樣曾經是奴隸的人也對此諱莫如深不愿深談。他們的彼此就像一面鏡子,彼此映照著互相最慘烈的過往,只能照映出自己的過往有多么的不堪。這種傷痛深深的烙印在他們各自的心中,他們將它隱藏于心卻不能合理的消化它,只能任歲月的沉淀,一點點的在他們心中絞磨,偶爾刺痛最深重的傷。這是一種全體黑人奴隸的殘缺,是歷史和現實給他們留下的人權掠奪和侵害。
寵兒身上各種的空洞和殘缺可以歸結為她心中愛的殘缺。塞絲認為“要么愛,要么不愛,淺薄的愛根本便不算愛”她對寵兒的愛深沉而濃烈,即使手段慘烈而血腥。她辭掉了自己的工作,陪寵兒在124號歡笑,出自一種償還的心態來補償,而寵兒并沒有因此有任何的憐憫或收斂。愛是寬容,如果她的心中有愛,那么早該明白母親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寵兒對塞絲的獨占是一種貪欲,卻并不能被稱為愛。愛應該是付出,而不是索取。愛應該是憐憫,而不是不管不顧;愛是償還,而不是一昧的報復。寵兒后期的一系列荒誕奇怪的形象更多的來源不是愛,而是一種不甘,不忿。黑人女性在過去,對于愛是缺失的,她們不能選擇自己的伴侶,生下的孩子可能轉手就被賣掉,愛對于所有人都是一種天性,對她們來說卻是天方夜譚。這種愛的殘缺充分顯示的是過去奴隸制度對人性的掠奪。寵兒身上愛的殘缺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種被掠奪后痛苦的報復以及瘋狂的吸取。對一個人最殘酷的掠奪并不是物質和身體上的掠奪,而是掠奪一個人的天性與精神。寵兒的愛被掠奪的十分徹底,在她的內心中甚至她連自己都不愛,最涼薄莫過如此。
對于寵兒的“偏愛”更多的是對寵兒身上殘缺性的一種愧疚,一種彌補。寵兒身上對于倫理,社會交往,性格以及形象的的缺失都是歷史的展現,是每一個黑人奴隸身上都曾有過苦痛的集中體現。寵兒是一面社會的鏡子,這面鏡子體現了過去的殘酷和血腥,昭示著曾經黑人女性所承受的苦痛。寵兒的角色及性格的殘缺揭露了黑人群體解放后表面上安然無恙的皮膚下,有些傷口仍然沒有愈合。但也時刻警醒著當時的人們朝著新思想,朝著自由民主前進的急迫性。
[1] 單紅. 寵兒身份多重性——多角度揭示主題[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05):123-130
[2] 黃宇潔. 作為他者的寵兒——評莫里森的小說《寵兒》[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6):53-55
[3] 雷格,潘越.譯《寵兒》[M]. 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5.278
[4] 邱美英. 《寵兒》的女性身份解讀[J]. 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
[5] 任明俠. 《寵兒》的人際意義分析[J]. 科技信息. 2009,(35):56-58
[6] 王遠. 論小說《寵兒》的悲劇性[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8):101-105
[7] 習傳進. 論《寵兒》中怪誕的雙重性[J]. 外國文學研究,2003,(05):68-74
[8] 謝娟. 《寵兒》的生存策略之記憶的講述(英文)[J]. 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 2010,(04) :124-128
[9] 易立君. 論《寵兒》的倫理訴求與建構[J]. 外國文學研究, 2010,(03):131-135
[10] 張艷,李薇. 由《寵兒》看美國黑人的文化失語[J]. 短篇小說(原創版), 2015,(09):64-68
汪鵬飛(1992-),性別:女 民族:女 籍貫:吉林省吉林市,學歷:研究生,單位:吉林大學,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D035
A
1672-5832(2016)08-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