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秀
?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拔尖人才培養模式項目化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韓佳秀
【摘 要】本文在前言中介紹了什么是“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隨之探討了我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建立工作室的基礎條件、工作室的設置、模式與管理幾方面探究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拔尖人才培養模式項目化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 工作室制 培養模式 課程體系
工作室是“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基本載體,即采用課程、教室和實踐一體化的形式,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而將重點轉向實踐,將教學和實踐緊密結合,從封閉式過渡為開放式教學,“工作室制”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課題項目研究,核心是應用專業技術,主導是專業教師隊伍,基礎為掌握課程知識,由教師帶領學生完成和承接各種生產技術項目,同時以就業為導向,提升職業能力為目標,深入開展市場調研,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與方向。
我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與國內藝術專業教育現狀基本相同,還在延續傳統的教學體系,存在專業布局不合理現象,學生整體素質偏低,課堂上缺乏有效的教學方式,院系內大多都是資格很老的教師,藝術需要新鮮的血液,藝術設計教育同樣需要吸收新鮮的血液,年輕的教師往往更能起到沖擊學生感官,帶給學生更前沿的設計理念的作用。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本科教育期間依次教授學生相關專業基礎課程、設置造型、專業設計、實習與畢業設計,授課過程中關注更多的是課堂教學,對理論知識體系過多強調,重視的是應試教育,而對實踐能力的培養往往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落實,同時監管又不到位,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采用虛擬課題的教學方式,造成了學生在實習環節無所適從。所以課改以來,教育部一直提倡一種新型的工作室教學模式,要求在本科的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務必將基礎教學與實際課題相結合,著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操作技能,從而使得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緊密結合,培養出新時代的復合型設計人才。
(一)改革課程體系
院系管理者應逐漸調整改革課程體系,可以將原有體系調整為在本科期間前兩年完成基礎理論、基礎技能等理論性基礎性的學習,為后面的工作室學習先打下良好根基。
(二)培養優化培養師資人才與建設教師梯隊
積極借鑒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使用老中青結合的師資人才引進模式,對教師梯隊結構進行優化。由于工作室與企業聯系緊密,所以教學團隊應及時掌握有企業一線有關的信息并對教學內容與方法做出及時調整。
工作室的設置方面要具備一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應以調研論證工作為基礎。
(一)采取市場調研的方式
一是可以到行業相關的企業或單位進行調研;二是可以去國內外藝術院校或同類優秀院校專業進行交流學習;三是可以采用實地參觀、問卷調查、交流座談等方式獲得數據與一線資料,為以后的論證工作打下夯實基礎。
(二)進行專業論證
定期舉辦專業的論證會,會上可以邀請掌握著豐富的工作室教學經驗的院校專家、優秀畢業生、行業領頭人以及有著留學經歷的藝術專家進行演講與討論,通過論證的方式幫助工作室更高效的運行。
工作室大致分為兩種教學模式:
(一)與課程相結合
專業學科組負責制定工作室的教學模塊,在不同的工作室開展同一方向的數學模塊教學,這種方法能夠有效避免采取單一的思維方式來培養及教育學生。為促進工作室健康發展,教學團隊可以利用競爭機制,對不同的工作室采取同樣的授課內容,以便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合理適用的評價考核機制,通過最終考核且成績達到標準的學生才可以對下一個課題進行學習設計。另外,畢業后的學生可以自愿選擇是否在設計作品沒有完成之前留在工作室繼續接受輔導和學習。
(二)采取課外運行模式
借鑒采取市場化項目運作形式,由授課老師對課題項目進行承接,并由其擔任項目責任人進行挑選工作室成員,并且老師和學生一起對項目的設計和運作進行研究工作。為了師生之間可以為彼此帶來更大的效益,讓學生在課外運行實踐中學習與鍛煉,為工作室與個人帶來更大的效益。同時團隊應組織學生多參加一些設計競賽,盡可能多的創造機會邀請學者與知名專家來校進行指導工作或講座,一同營造出創造良好的學術氣氛。
采用先進的“工作室--專業學科組--院系”管理制度,打造逐層學科管理模式,由院系來負責制定并建立出完整一體化的責任教授的聘請、學科的發展規劃、教學的管理、考核指標的建立以及專業學科組模塊;由專業學科組進行建立專業的團隊與工作室、制定教學大綱、專業學科發展規劃與專業的教學計劃;由工作室負責組織和實施科研項目、對外交流與合作以及探討專業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會平.環境藝術設計工作室制教學管理模式探索與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2]周聞宇.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5,10:137~138.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