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林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青場中學 貴州 畢節 551700)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之我見
徐國林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青場中學 貴州 畢節 551700)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 信息化對教育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怎樣上好信息技術課是對每個老師提出的要求。要從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出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通過信息技術課入門教學,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鉆研能力;搞好課堂教學、上機訓練等教學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現結合教學實際, 談談本人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認識。
國家教育部對信息技術課程所用教材在宏觀管理上一直實行“一綱多本”的原則,因此, 教師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 應在遵循“一綱”的前提下, 對教材進行再創造, 刪掉一些過時的、被淘汰的知識, 添加一些相應的新知識, 使所教授的知識更貼近現實應用,編寫制定更適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的校本教材。這樣, 不但可以使學生了解掌握最新的信息技術知識動態, 而且可以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還有利于信息技術課程教材的規范化、實用性。
信息技術課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主。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在學習知識和學習實踐中自我篩選和設計目標、自己尋找學習內容、自己確定學習方法和學習途徑以及自我管理學習過程的能力。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改變以前的教學模式,把握好新教材的教學宗旨。首先要吃透新教材。在備課過程中,我們對課本中Word、Excel 等十余個軟件逐一操作,對使用過程中自己發現的問題和預見學生會出現的問題逐一記錄下來,在講課和上機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指導。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對每個軟件按課本要求,只介紹部分主要功能,其余的放手由學生自己去大膽使用。作業布置得靈活,學生們做的有的比書本或教師要求的更好,這就開發了學生潛能。要由原來的教學生“學會”使用各個軟件變成教學生“會學”,會探求各軟件中包含的各項功能,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學生學習知識會更主動,興趣會更濃,培養好這種學習方法,對學生今后自己學習、迅速掌握新開發的軟件有很大好處。
在信息技術蓬勃發展之際,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帶來的巨大利益,而忽視了信息技術中某些不利因素給青少年成長造成的干擾和不良影響,忽略了對青少年信息道德和信息素養的培養。在膨大的信息量里面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 將是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聽、說、讀、寫、算”一樣的重要, 是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之一。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講解英特網的優秀之處,而且要不斷向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信息意識和信息倫理道德,不斷提高學生信息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使他們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能夠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確把握人生的方向,以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術道德。
學生的實際信息技術水平、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只有面向學生的客觀差異并采取針對性措施,才能促進每個學生得到全面、最好的發展。而分層教學能讓每一位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體會到學習信息技術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感,增強每一名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和自信心,這樣,不但發揮了學生現有水平,也挖掘出了潛在的能力,取得了全方位的發展,促進學生成才。所以,分層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中已顯得尤為重要。
當今世界正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知識的不斷創新, 高科技的迅速產業化, 使得經濟持續增長。而在這一時代, 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識創新, 它是技術創新的基礎, 是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紀需要的是有創新意識、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力, 鼓勵啟發學生主動思考、 善于思考、 學會獨立思考, 突出創新意識的培養, 強調創新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首先要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環境和機會, 給學生留有更多的思維空間, 不必面面俱到, 包辦學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學習的環境里, 學生才有可能發揮創造性, 體驗創新的樂趣。例如: 在講畫圖軟件進行繪畫作品綜合創作時, 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并結合實際生活, 大膽創造;在講WORD圖文混排時, 需要用到繪圖工具欄, 我只是把工具欄上的重點工具, 如藝術字、矩形框、陰影、三維效果、填充、自選圖形的用法、填充顏色等演示了一下, 具體的操作及拓展空間留給學生自己完成、思考。
總之,信息社會的發展不僅對人才的數量更重要的是對人才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社會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應當是具有全面而堅實的文化基礎(特別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礎)、能不斷自我更新知識結構、能與人合作共事、富有創造性和應變能力并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一代新人。為了能夠適應信息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信息社會的人才必須具有很強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的能力。而信息技術教學教給了學生如何與信息社會接觸,是學生接觸信息社會的第一步,所以,信息技術教學具有重大意義。
G633
A
1672-5832(2016)08-00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