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先正 李正文 劉彩鳳 章 陽 呂亞慧
(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基于“互聯網+戰略”視角的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研究
馮先正 李正文 劉彩鳳 章 陽 呂亞慧
(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本文說明了我國制造業目前的現狀,分析了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性,重點介紹了“互聯網+”戰略的內涵和意義,并為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互聯網+”;制造業;轉型升級
2014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趨緩,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給我國穩增長的任務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此,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一個十分迫切的任務。近年來,世界主要工業國紛紛制定各種發展計劃,促進傳統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轉型,“互聯網+制造業”即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和途徑。
2015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即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互聯網+”戰略為中國產業和商業發展塑造了一個新的生態環境,確立了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新經濟理念,可以說是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和對傳統經濟發展理念的重塑。“互聯網+”與傳統產業模式和商業模式并非只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而是將互聯網經濟的理念、技術和成果,滲透、融合到傳統產業和商業之中。一言概之,互聯網作為一種生態,將對所有的產業、商業乃至政府服務產生裂變。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不是制造業強國,更多的是低端制造業。201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3306.8 億美元,在全球制造業占比超過了20%,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我國對外技術的依存度高于50%,而美國、日本僅為5%左右。同時,我國制造業面臨前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高端制造業阻截,后有新興發展中國家在中低端制造業加速追趕的雙重壓力,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已成為當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根本,是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推動了各行各業的進步和創新。而“互聯網 +”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
“互聯網 + 制造業”是兩化深度融合在“互聯網 +”時代下的核心體現,其內涵是將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融合到制造業全生命周期,以提升制造業的創新能力、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推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的發展,最終以新產品、新業態和商業模式等形式構建成現代制造業體系。當互聯網平臺、智能裝備、工業軟件、云計算、工業大數據等成為新工業制造體系的關鍵要素的時候,“互聯網 + 制造業”就能得到基本的保障。
隨著互聯網 + 制造業的深入發展,互聯網正在改變著制造業的創新模式、生產模式、銷售模式、盈利模式和組織體系。智能制造是現代傳感技術術、自動化技術、擬人化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化的感知、人機交互、決策和執行技術,實現設計過程、制造過程和制造裝備智能化,是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裝備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與集成。
通過制造業與先進計算、分析工具、低成本傳感和更高聯網水平的融合,創新與變革正在展開,產品和裝備技術含量不斷提搞,綠色制造、制造業服務化趨勢日漸明顯,盈利能力得到提升,傳統制造業正逐步改造為現代制造業。
4.1 結論
工業發展史上的每一次變革都承載著新舊的更迭,經歷著舊規則、舊制度的淘汰。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入融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以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給我國制造業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中國制造 2025》已經發布,規劃中重點提到要制定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路線圖,明確發展方向、目標和路徑,為“互聯網+制造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現在到 2025 年十年時間,我們可以預見“互聯網 + 制造業”必然帶來制造業的巨大變化。
4.2 展望
4.2.1 我國制造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將會發生變革。通過互聯網,企業生產分工更加專業和深入,協同制造成為新的生產組織方式,眾包平臺將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分工協作中。
4.2.2 生產要素的配置將會更加優化和高效。工業信息系統、云平臺、電子商務等將促進機器運行、車間配送、企業生產、市場需求之間的實時信息交互,原材料供應、零部件生產、產品集成組裝、銷售等全過程變得更加精準協同,這種信息交互也將推動定制化生產的發展。工業大數據將成為企業生產的重要生產要素,成為科學決策的重要支撐,大數據分析尤其是用戶需求端的數據分析也會成為創新的基礎。
4.2.3 生產制造方式將會發生變化。3D 甚至 4D打印等制造方式將得到更多的應用,也促進個性化、網絡化生產的發展,未來很多生活必須品都可能通過 3D 打印得以實現。
總之,“互聯網 + 制造業”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步驟,由基礎的信息集成、智能工廠建設、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一直到人工智能的完全實現。
[1] 王建偉 . 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 . 中國信息化 .2014(9).
[2] 于佳寧 .“互聯網 +”的三個重要發展方向 . 人民郵電報 .2015(3).
[3] 張祺 . 蔡偉 . 淺析“互聯網+”如何驅動制造業變革 . 通信世界 .2015(4).
[4] 童有好.互聯網+制造業的路徑與機遇.[J]企業管理.2015(06).
[5] 羅文. 德國工業4.0 戰略對我國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啟示[N]. 中國電子報,2014-08-01.
馮先正(1990.01-),男 ,漢族,山東嘉祥人,現就讀于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4級企業管理專業。李正文(1992.05-),男,漢族,河南周口人,現就讀于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企業管理專業。劉彩鳳(1992.08-),女,漢,廣東韶關人,現就讀于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企業管理專業。章陽(1991.07-),男,漢族,安徽池州人,現就讀于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4級企業管理專業。呂亞慧(1990.07-),女,漢族,山東濟寧人,現就讀于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4級會計專業。
F271
A
1672-5832(2016)08-0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