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秀
(福建省廈門第二外國語學校,福建 廈門 361100)
?
也談書法從娃娃抓起
陳亞秀
(福建省廈門第二外國語學校,福建 廈門 361100)
[摘 要]書法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瑰寶,是世界藝術頂峰上的明珠。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書法用其簡單的工具,變化多端的線條,將中國漢字的書寫提升到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正因為如此,全世界藝術界為中國書法所傾倒。書法作為華夏民族獨有的藝術,因其無與倫比的美學思想和視覺表現,目前正在被全世界所學習和仿效。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也成就了王羲之、顏真卿以及蘇、黃、米、蔡等一代書法巨擘。
[關 鍵 詞]書法;創作;兒童
一百多年前的梁啟超曾經感慨寫下名篇《少年中國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是中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國富民強,世代永昌,離不開文化,而文化的繼續和傳承,永遠是薪火相傳般的接替。因為文化才是民族的靈魂,才是國家繁榮昌盛的根本基石。
在全民提出素質教育乃中國未來教育發展的根本出路之時,以中國書法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門新課題。從教育部2011年8月26日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提出了《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到2013年2月8日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三年兩次發布“國家政策”,由此可見,書法之于中國未來基礎教育的重要性。
書法的美學思想和視覺表現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了。然而,書法學習和創作的過程漫長而復雜。相對于成年人的書法學習,青少年的學習要更加方便快捷,因此才有了“書法學習要從娃娃抓起”的說法。這是因為他們剛剛學習寫字便接觸到了書法,不良的書寫習慣和錯誤的書寫方法尚未形成,而此時用書法的要求培養他們的書寫,很容易讓他們步入正道。而成年人的書寫習慣和錯誤方法早已根深蒂固,此時用書法的高度來要求他們,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將更多。因此,書法學習從娃娃時期入手,更容易看到良好的效果。
新當選的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每年參加全國“兩會”,都會都將自己的想法寫進提案。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新一屆的掌門人,蘇士澍深知書法在下一代中繼承和發展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社會意義。他認為:漢字作為自源文字,從誕生之日起,便始終伴隨著漢民族的文化進程,在履行語言交際功能的同時,以其獨特的構型形式成為承載和傳播漢文化的工具。而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書法即是對漢字最大的尊重,中國人,寫好中國字,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自覺。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我們的腳步跟不是我們的心靈,書法已經淪為了一門小眾的藝術,書法教育教學被嚴重忽視或者被邊緣化的現象由來已久。
書法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瑰寶,是世界藝術頂峰上的明珠。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書法用其簡單的工具,變化多端的線條,將中國漢字的書寫提升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正因為如此,全世界藝術界為中國書法所傾倒。書法作為華夏民族獨有的藝術,因其無與倫比的美學思想和視覺表現,目前正在被全世界所學習和仿效。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也成就了王羲之、顏真卿以及蘇、黃、米、蔡等一代書法巨擘。而事實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不僅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方式,也正在毀滅性的影響著我們這個民族的下一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知書法為何物,更不懂得如何學習書法、欣賞書法。鍵盤已經徹底葬送了我們幾千年的書寫文明,書法離我們的民族,離我們的整個社會漸行漸遠。
其實,書法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書寫技能,還在于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認識,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拓寬其眼界,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全面提升其素質,從而為傳統文化文脈的傳承奠定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我們提倡書法從娃娃抓起,并不是要讓所有學習書法的孩子都成為王羲之、顏真卿,希望能夠再次出現《蘭亭序》《祭侄文稿》這樣的曠世絕書。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璀璨文化,需要我們的下一代繼承和發展,在他們的身上并通過他們的努力,將這一有著華夏民族最強大基因的藝術延續下去。因此,不論是從國家頂層設計,還是地方政府行政干預,盡快把書法的普及推廣做起來,努力營造書法學習的良好氛圍,讓學習書法成為一種熱潮。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少年兒童,要把學習中國書法當作一件最時尚的事情來看待,只有這樣,書法進校園的國家政策才能不流于形式。應該盡快在全國建立一批先進的、有特色的書法教育實驗區、實驗學校,發揮典型示范作用。把書法課的開設納入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督導部門的重要工作內容,進一步推進書法教育的開展,編寫更合適青少年學習書法所用的教材,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戴躍.傳統與開新[J].中國書法,2015(17):46.
[中圖分類號]J2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854(2016)02-00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