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瑋
(哈爾濱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淺析《在橋邊》
李 瑋
(哈爾濱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廢墟文學是德國文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出現的一種用于反映人們心理狀態以及國家現實的文學。海因里希·伯爾是廢墟文學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二戰后畸形的社會現象。《在橋邊》是海因里希·伯爾比較出名的作品。本文著重分析了《在橋邊》這部短篇小說的背景、情節的發展與搖擺以及文中的一些意象。透過這些來看,小說其實是指德國政府在戰后只注重物質建設,忽略人的內心發展。
數數;心愛的人;他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最初幾年,德國一些作家的作品都是用來描述法西斯專政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帶給人們的一片瓦礫和心靈創傷。當時人們都生活在戰后的廢墟當中,滿目瘡痍。廢墟文學反映了人們當時的心里狀態和國家現實狀況。廢墟文學把人們從理想的生活中拖出來,提醒人們:戰爭已經結束,家園已經被破壞。廢墟文學的主題都是希特勒專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廢墟文學的寫作特點是社會批評和嘲諷。
海因里希·伯爾是廢墟文學的代表作家。伯爾1917年生于科隆南部的一個小市民家庭,他的家庭信奉天主教,本身就拒絕納粹主義。在他當學徒期間已經開始嘗試寫作。他服完兵役之后進入科隆大學學習日耳曼學與經典哲學。
他的作品開始于1945到1950年之間。戰爭時他的作品主要是書信。戰后他又重新致力于文學創作。他的短篇小說被譽為是戰后文學的經典作品,即戰爭文學、廢墟文學以及回鄉文學。戰爭的經歷以及戰后社會的畸形現象是他作品的主題。
這部短篇小說大概講的是,他們讓“我”數每天從一座新橋上經過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漏掉我心愛的姑娘。后來因為“我”的工作幾乎沒有差錯,他們派“我”去數橋上經過的馬車。
3.1 首先,通過幾個問題來確定一下故事的背景
3.1.1 故事發生的背景。他們替我縫補了腿,這句話說明小說中故事的時代背景為二戰之后。
3.1.2 故事的主人公。“我”是一個小人物,應該是二戰中受傷的戰士。
3.1.3 主人公為什么在橋邊。他們給我安排了一個可以坐著的工作,讓我數在一座新橋上經過的人。
3.2 情節分析。故事的情節大致分為四個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四個部分都與“數”相關。
3.2.1 開端:亂”數“。但是統計數據是不對的,我很遺憾,但是確實不正確。當我同情他們時,就送給他們幾個。當我生氣,或者沒有煙抽的時候,我會給出一個平均數,有時低于平均數。當我高興的時候,我會慷慨的給出五位數。
為什么“我”會亂“數”?
因為“我”并不喜歡這個枯燥而且無意義的工作,但是為了生存,又不能抗爭,只能接受。唯一能做的就是故意數錯數字,制造出來不準確的統計數據。而“我”對這種亂數暗自高興,因為這是“我”唯一表達不滿的途徑。
3.2.2 發展:忘”數“。當我心愛的人經過這座橋時,我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所有在這兩分鐘里經過的人,我都沒有統計進去。所有在這幾分鐘內走過去的人,都不會進入到統計數據里。
為什么會忘“數”?
因為看到心愛的人從橋上經過,“我”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她身上,這給“我”原本乏味無聊的工作增添了樂趣。
3.2.3 高潮: 漏“數”。最近他們監督我。我只比他少數了一個。我的心愛的姑娘經過,我不會讓她出現在統計數據中。“我”把她漏數了。
為什么會漏“數”?
表面上看,“我”發瘋的數著,一臺公里計數器也不能比“我”數的好。但是“我”有意的不把心愛的姑娘數進去。“我”不想讓她成為被乘、被除、被算做百分比。
3.2.4 結尾:“數”馬車。總統計員拍著我的肩膀說“我”很好,值得信賴,申請讓“我”去數馬車。數馬車可是個從沒有過的美差。
為什么會讓“我”去數馬車?
因為“我”一個小時之內只數錯一個人,而且這無所謂,因為他們還會加進去一個小數點的損耗。
數馬車對“我”來說怎么樣?
數馬車是份美差,因為一天最多會從橋上經過二十五輛馬車。
3.3 情節的搖擺。這個小說中,情節一共出現了兩次轉折。第一次是“我”本來過著無謂無聊的生活,但是心愛人的出現,使“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讓“我”空洞的生活有了色彩。這是第一次轉折。第二次是“我”因為漏數心愛的姑娘,而對總計數人的核對感到緊張。但是總計數人對少數了一個人這件事不以為然,反倒夸“我”忠實、可靠,而且給了我另外一個更加輕松的工作——數馬車。
3.4 作品中意象的分析
3.4.1 新橋。這里的“新橋”并不僅僅是一座橋,更代表了戰后重建的德國。在受到二戰摧毀的德國,戰后人們比起精神家園,更加注重重建物質家園。故事中的人們通過計算新橋上經過的人和車馬,表現出了戰后人們的盲目,只能用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重建家園的成果。
3.4.2 我。故事中的“我”看起來可能是一個在戰爭中受傷了的士兵。但其實,“我”代表的是一類小人物,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參加戰爭,受傷,成為了戰爭的受害者。現在同樣也無法抗爭,只能接受安排好的工作——坐在橋邊機械地數著每天從這座新橋上經過的人。“我”沒有姓名,也沒有家庭的介紹,只是當時很多人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人。這樣的小人物在二戰之后有很多,不只在德國、在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有這樣的小人物,他們在戰爭中受傷,失去了對未來生活的希望。
3.4.3 心愛的姑娘。小說中“我”心愛的姑娘并沒有名字,只提到她在一個冰激凌店工作,一天兩次經過這座橋。這個心愛的姑娘,其實代表的是作者即使是在這樣的境遇下,心里還是向往著美好的事物,這個美好,不僅僅是人,也有可能是美好的生活、使人內心富足的生活。
整個小說看似描述了一個小人物的簡單工作與愛情。小說的情節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很多地方是有一些深意的。作者并不是簡單的想寫一個小人物在二戰后的德國的生活狀態,而是用數人、數車來代指戰后德國的政府在重建時只注重物質建設,忽略了人內心的建設。
R541
A
1672-5832(2016)06-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