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中華
(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0)
家的解讀
——王文興《家變》與巴金《家》之對比分析
葛中華
(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0)
《家》提供了本世紀以來中國傳統大家庭變遷的較為完整的圖景,而《家變》真實地解剖了臺灣社會由農業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階段,西方意識強烈侵入過程中,金錢觀念與傳統道德觀念發生劇烈碰撞中臺灣家庭形態的演變情況。本文試圖對《家變》與《家》進行對比分析,來看家庭形態的變遷。
文化變遷;家庭形態;《家變》;《家》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作者通過描寫封建大家庭的專制腐朽與沒落,控訴了封建制對個體生命的壓迫殘害,歌頌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抗爭與民主主義覺醒,體現了五四影響下中國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取向,而傳統大家庭的解構正是由此一步步展現出來?!都易儭穭t是通過農業文明與資本主義的沖突來表現“家”在西方文明沖擊下的解構和變遷,金錢觀念與道德觀念在此發生了劇烈的碰撞,具有很強的時代感。事實上,《家》與《家變》都體現了作者的現代視野與人文關懷,然而傳統與現代,現實與理想,本能與意志,存在與靈魂,這些沖突、選擇、困惑、掙扎都是社會進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要在尊重人性的同時,不拋棄不放棄我們的家庭,給予其更加健康的發展空間。
巴金的小說《家》以五四運動為背景,高老太爺是封建專制的化身,他的專制與腐朽,實際上預示著舊家庭專制制度必將會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高家的“覺”字輩,代表著新生力量,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屬于家庭轉型期開始覺醒的子輩。在這個大家庭中,家庭格局內部依靠封建禮教維護秩序,封建傳統文化仍然占據著統治地位?!都摇防锇l生的一系列悲劇事件都與高老太爺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他既是家庭的統治者,又是正統道德的化身。覺新作為封建大家庭中的長子,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無力挽救家族衰落的命運,也沒有勇氣走進新的生活。雖然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他也清醒地認識到自身悲劇性命運,卻無法拋掉歷史的包袱,輕裝上陣。封建倫理道德的孝道已經將他的活力消耗殆盡,對于他來說,家既是精神上的煉獄又意味著難以割舍的血緣關系。
封建專制制度在制造罪惡的同時也準備好了掘墓人。巴金為了描寫新文化的傳播在青年中的巨大影響,把熱情折射到覺慧身上。以覺慧為代表的青年一代追求個人自由發展,主張婚姻應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新文化運動中傳播的自由平等思想使覺慧感覺到人與人之間“心與心的接觸”、以及彼此的“了解”和“依賴”。在整個社會中,新文化傳播受到舊勢力的拼命反抗,而在這個大家庭內部,體現了祖孫兩代——以覺慧為代表的青年與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守舊勢力之間的激烈沖突。在這部著作中,似乎揭示了家庭變遷的規律,家庭形態的轉型是與社會其他方面的因素交相融匯中艱難而緩慢地展開的。
如果說《家》是“五四”時期家庭制度崩潰的全景圖,那《家變》就是社會經濟轉型階段,中國式家庭在西方文化沖擊下的解題。《家變》是一部備受爭議的作品,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性”,是臺灣五六十年代經濟轉型時期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在《家變》這部作品中,家庭的變故通過范曄的心靈歷程來反映,從范曄的“童年意識”發展到“成人意識”突出了范曄在成長過程上感情的巨大反差。對于年幼的他來說,家是陽光是屏障,走路時,“他的手舒憩恬適地握在父親暖和的大手中”,在床上,父親睡外側,他睡里側,“這是個安適恬寧的角隅,他仿佛臥在人間最安全的地帶”。在回家的路上,他在接近家的時候突然間疑心到家可能遭逢了一場巨火,已成為平曠,“他迅速向前飛跑,想即刻看到究竟,他奔沖途中跌了兩次跤。他的心快要跳出哽咽來了,他就要看到了!那房子安然如舊的坐落那里,他舒了一口氣。他閉上眼睛想他什么都可以失掉不在意,只要這個家尚在”,幼年時期,家給了范曄安全感和溫暖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卻成了“地獄”,父親在湯里多倒了些味精,范曄“拍桌大罵”糟蹋天物,下令不準其喝湯;父親盛飯時將菜汁倒在碗里的白米飯上,范曄罵父親弄臟了飯,便不讓父親再吃飯。
為什么在范曄的成長過程中,對家和父親的感受會有如此大的變化?這與經濟窘迫給家庭帶來的陰影和范曄成長過程中滲透的金錢觀念和西化意識是分不開的。父親遭到裁員,家庭生活窘迫起來,而這種變化帶來了父母親人性的扭曲和范曄的畸形成長。父親經?!按┧⒆拥膿Q下太舊的某些長西褲子”,“因為褲子太長,因此就把褲頭的腰部增到胸膛口上,褲腰的部分打上好幾個折,并且還把褲管的下面給卷起來”,他的父親還會在一大早吃已經酸嗖的飯,母親為了一個月省下來一百塊錢,給女傭捏造偷盜的罪名辭掉女傭。這一切的變化使得父母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威望、地位發生著變化,這對范曄的成長產生了不利影響。臺灣五六十年代,處于農業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的轉型階段,美國資本大量輸入,經濟主宰一切,重金錢,講實利的觀念成為主流社會意識。《家變》中的家庭變故,可以說是社會意識作用的結果。范曄在日記里寫道:“一切的問題都在于’經濟’二字可以理解。今日的年紀老的人,彼等之所以高張孝道是因為‘積谷防饑,養兒防老‘”,“歸根究底地說一句,他們其所要的就是錢鈔而已”。對于范曄來說,重金錢,重功力的商業倫理道德觀念已經代理了重人情,講道德的傳統道德觀念。隨著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的變遷,傳統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制度和社會環境的制約,同時在中西方文化的對撞中中國傳統的家庭倫理受到嚴峻的挑戰。
“父子”關系是中國傳統家庭的核心和社會關系的基礎,而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侵入,與自然經濟相適應的傳統宗法制度開始解體。傳統的子父文化認同,開始為接受新文化啟蒙思想的子輩所唾棄,他們反對“父為子剛”的孝悌制度,向封建倫理文化提出了挑戰?!白印弊鳛樾挛幕拇?,“父”作為舊文化的代表,在父與子之間出現了激烈的沖突。
“五四”時期以覺慧為代表的子輩們在新文化的社會思潮的推動下,對父輩所代表的專制文化反抗的態度可謂堅決,斗爭的信心可謂堅決。在“父”與“子”的較量過程中,新舊勢力的力量不斷發生變化?!都摇分懈呃咸珷敗芭R終發善”的場面,可以看作舊的倫理文化在新的倫理文化挑戰面前的妥協。王文興通過《家變》展示了社會經濟轉型期的“父子”沖突的情景,敘說了子輩在父子沖突中產生的困惑?!都易儭分械母赣H,他已經不是單一的父親,而是一種文化的代表,他迂腐、怯懦、懦弱,缺乏尊嚴。王文興說他寧可認為《家變》“討論的是一個放在任何時代都可以發生的問題”。父親實際上代表了一種僵化落后的過去,而兒子在精神上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種新意識。一定程度上來說,王文興肯定背棄傳統的必然性和現實性,是對于中國文化傳統中人倫觀念的重新評價?!都易儭分小案缸印睕_突的結果一反《家》中“兒子”出走時的常態,一個是父親出走一個是兒子出走。從兒子出走到父親出走,標志著傳統文化的日漸式微,也從中可以看出來,時代意識在一步步取得勝利。但是,我們不能忽視,范曄是以西方文化為武器,取得“現代意識”的勝利王文興似乎在揭示提醒我們西方文化已作為一種強大的象征秩序,正強烈著沖擊著中國的價值秩序。在現代社會,《家變》也在提醒告誡我們,要慎重處理現代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能完全被西方的價值觀念侵襲,要恰當地找到中西文化的契合點。在中國社會文化由傳統向現代的變遷過程中,有妥協、有決裂、有交流,有融合,“人”意義和價值在家中逐漸得到認同與尊重,在我看來,《家》中子對父輩觀念的挑戰是一種進步,但在《家變》中有些地方有背倫理道德的倒退現象。
在兩部作品中,作為子輩與代表傳統父輩形象所展現出來的沖突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歷史文化形態?!都摇纷屛覀兏惺堋拔逅摹睍r期,青年一代反對封建專制,對自由平等的追求,而《家變》正是反映出了西方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的對當時的臺灣民眾的沖擊和影響。在當今現在發展的社會,建立一種合乎人性、合乎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新型家庭才是新的主流。
[1] 薛曉磊.論《家變》的思想內涵[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3(06)
[2] 黃小珍.小說《家》長子、幼子形象與傳統文化意識[J].閩江學院學報.2002(04)
[3] 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4] 王文興.家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葛中華(1994-),女,漢族,河南信陽人,現為河南大學本科在讀學生。
J205
A
1672-5832(2016)06-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