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笑笑
(安陽師范學院 河南 安陽 455000)
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的色彩意義問題
都笑笑
(安陽師范學院 河南 安陽 455000)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的色彩意義是一項重要教學內容,如何有效對詞匯的色彩義進行釋義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故應加強包括辨別詞語的色彩意義在內的詞匯知識教學,這樣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逐步具備文化比較能力并提高言語交際能力。本文主要針對對外漢語教學,指出現階段外國留學生在幾種詞匯色彩義理解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一些解決現存問題的具體策略。
對外漢語教學;詞匯;色彩意義;解決策略
詞的色彩意義是附著在詞理性意義之上表達人或語境所賦予的特定感受,反映到詞義中就構成了詞的色彩意義。分為感情色彩、語體色彩、形象色彩、文化色彩。
1.1 感情色彩。不同的用詞反映不同的感情,也反映了不同立場,所以詞匯必然具有感情色彩,或褒或貶,或喜歡或厭惡。如“孩子”和“寶寶”,同樣可以用來稱呼自己的小孩,但是第二個稱呼分明顯得更為親昵,更能體現對小孩的一種疼愛,相比之下,“孩子”這個稱呼就比較冷靜些。這兩個詞語形成的就是親疏有別的情感差異了。詞語的褒貶色彩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詞本含貶義,后在使用中漸漸變成中性。如“瓜分”這個詞,原特指若干列強聯合起來分割弱小或不發達國家的領土。強國欺凌弱國,占領他人領土,當然是不能贊同的。但是,如今“瓜分”這個詞似已沒有貶義色彩了。
1.2 語體色彩。語體色彩是由詞經常出現的語體久而久之賦予的,是指某個領域里使用的語言的特點。一般分為口語語體和書面語體兩大類,書面語體可以進一步再分為文藝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公文語體等。口語語體又分為說話體和演講體。
1.3 形象色彩。詞匯的形象色彩指的是某些詞語往往給人—種形象感,這種形象感來自對該事物的形象的概括。往往充分表現在文學作品中,給人身臨其境的生動感。如葉圣陶先生在《蘇州園林》中的描述:“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這段文字中的“松柏”、“閱兵式的道旁樹”都給人一種整齊劃一形象感,讓人置身其中。語言的形象色彩可以暗示作者的情緒,誘發讀者的情感。
1.4 文化色彩。漢語的文化色彩特指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由于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突顯出的漢語詞匯所具有的文化意義。最能體現民族文化特征的詞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尤其要注意"文化"意義。例如:狗、龍、個人主義、知識分子等詞在中外文化背景影響下就體現出了的不同的色彩義。下面我們將分別就這些類別在對外漢語詞義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
2.1 感情色彩義方面。在對外漢語詞義教學中有關詞匯色彩義方面出現的問題主要由以下兩種原因造成:
2.1.1 同一個詞存在兩個或兩組附加色彩相反的義項。如“驕傲”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被解釋為:(1)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2)自豪(3)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三個義項具有兩種相反的感情色彩,一項是貶義,其余兩項是褒義。在實際教學中如果不加以準確解釋,就會給留學生的理解帶來困難。還有許多這種兼具幾種感情色彩的詞語,如“包袱”等。
2.2.2 近義詞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效果、結果、后果”都有“由于某種原因而造成的事物最后的狀態”之意,但效果多指好的結果,是褒義;“結果”是中性詞;“后果”多指壞的方面的最后結果,是貶義詞。
2.2 語體色彩義方面。詞語的語體色彩是詞語在特定的場合表現出來的,留學生在學習時由于疏忽了這一點會出現一些問題。他們會造出這樣的句子:“第一次來西安,我下榻在西安飯店”、“開學第一天,我會晤了很多新同學”、“我請老師修改一下我的拙著”。這由于他們不知道下榻, 會晤, 拙著是書面語,要用在鄭重場合,且通常用在大人物身上。
2.3 文化色彩義方面。在這方面出現的問題主要是由于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態或對同一文化現象的不同理解而導致的。如“龍”一詞由于中國特色的文化背景使其象征著皇權的威嚴與尊貴,具有明顯的褒義色彩。而在西方基督教及古希臘文化的影響下,“龍”(dragon)一直被視為邪惡與災難的化身。一個不具有色彩義的詞語因此而具有了截然相反的兩種的文化色彩。又如“個人主義”是貶義詞,而individualism 則是褒義詞。因此當一位留學生夸某中國學生“你這完全是個人主義的做法”時難免會引起誤會。
我們要讓學生掌握的是言語中的、動態的、全面的詞匯,這樣才能使學生做到對漢語運用得體。下面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建議。
3.1 認真掌握詞的基本意義和色彩意義的對比。根據前文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詞的理性意義與詞的色彩意義是密不可分的。大概分為三種關系:
3.1.1 組詞所反映的感情特征是詞所反映的客觀對象本身所具有的本質特征,并不是人們主觀附加的,是完全客觀的,是理性意義本身的主要內容。如“高興”(愉快而興奮、喜歡;有興趣做某事)、“悲傷”(極度傷心、哀痛)等。
3.1.2 組詞的理性意義中包含了帶有是非、好壞等評價色彩的內容,這些評價性內容使該詞具有了某種主觀上的感情色彩,這種感情色彩是附屬性的,與理性意義同時產生,且完全受理性意義的影響。如“吹噓”(夸大或者無中生有地表揚優點)、“野心”(對領土、權位、名利等的強烈的非分欲望)等。
3.1.3 組詞的理性意義中并不包含感情成分,詞的感情色彩并不附屬于理性意義,而是人們主觀上另外附加的。如“半斤八兩”(舊制1市斤是16兩,半斤就是8兩,現比喻彼此相當,不分高下<多含貶義>)、“得寵”(受到上級、長輩、主人等特別的喜愛<多含貶義>)等。
因此,在學習詞語的色彩意義的同時要理解詞匯的理性意義,由此來加深對色彩意義的理解和記憶。
3.2 結合語境,在語境中體會詞語的附加意義。了解詞不同義項的用法,要避免孤立的去速記硬背單詞,要在一定的語境中通過運用掌握詞語。如動詞“打”有十幾種用法。“打人”、“打酒”、“打游戲”、“打電話”中的“打”有不同的用法和含義。在“聽說,昨天在辦公室小李打人了”這句話中“打”為“打架”義,在“孔乙己拿了兩文錢到酒店里打酒”中的含義為“買”。這些意義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被人們理解。
有些詞造句后可使整個句子的感情色彩發生變化,如“朋友”本身是中性詞,在“謝謝你幫我這么多,你真夠朋友”這句話中,“朋友”就產生了褒義的感情色彩。
語言不是教會的,而是練會的。語感是逐步建立起來的,大量的語言接觸是獲得語感的重要方式我們應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這種言語交際條件。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學生的理解,也可請學生自己來表演,在運用中提升能力。
3.3 注重詞義與文化結合,在了解文化的基礎上學習詞的色彩意義。要了解漢語詞匯的附加意義,不得不去學習中國文化。對文化詞匯的界定有兩點:一是文化詞匯本身就載有明確的民族文化信息,且隱藏著深層的文化含義,如:“龍、鳳”等;有的是間接反映,如“紅、白、綠”等顏色詞與“松、竹、梅”等;有的和各種文化存在著淵源,如來自佛教的“六根清凈、五味雜陳”等。
這些詞語只有在了解中國文化之后才能體會其色彩意義,如“梅蘭竹菊”在中國文化中為花木中的四君子。
3.4 學習詞匯理論,重視系統化教學。重視詞匯的系統性教學的目的是提示教師不要局限于課文的注釋,要有“詞匯系統”的全局觀念。對外漢語教學的詞匯,是一個包含很多概念的縱橫交錯的有聯系的集合,是一個詞匯語義網。留學生在學習生詞同時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語意網,這個網的準確性、豐富性是留學生漢語水平和教師詞匯教學效果的體現。如義項相同的詞教師要進行總結和梳理,還有同義詞的辨析,這都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系統性的體現。
對外漢語詞義教學的研究還是一個有待開發的領域, 如何形成一個系統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 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具體探討了對外漢語詞義教學中詞匯色彩義的詞義問題, 希望對對外漢語詞義教學體系的完善有所幫助。
[1] 王紅梅“漢語熱”與對外漢語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5. (12)
[2] 胡明楊 對外漢語教學中語匯教學的若干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 1997 , (1)
[3] 孫新愛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應把握的幾個原則[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4 , (2)
[4] 李如龍, 楊吉春 對外漢語教學應以詞匯教學為中心[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4 , (4)
[5] 楊愛芬, 馮麗娜, 毛俊萍 詞語的形象色彩與詞匯教學[J].天津大學學報, 2002 , (4)
[6] 蘭賓漢, 邢向東 現代漢語(上冊) [M].北京: 中華書局, 2006
H195
A
1672-5832(2016)06-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