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光
(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6)
現代體系視角下中心國家發展的歷史邏輯
趙晨光
(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6)
中心國家處于現代體系的核心地帶,是現代世界體系的中樞系統。中心國家形成發展是歷史與現實合力的結果。西歐社會特定的發展階段、時代背景和經濟狀況是中心國家產生的現實土壤,也是現代體系萌芽確立的重要環節。在現代體系發展演變進程中,中心國家也相應經歷不同歷史階段。
現代世界體系;中心國家;歷史邏輯
正如沃勒斯坦所說,通過研究在16世紀“新興的”國家是如何“發展”的,也許能更好地理解20世紀“新興國家”的發展軌跡①。中心國家是現代體系運轉的核心部件,也是現代體系演變的內部動因。立足世界體系把握中心國家演變邏輯對于理解當代資本主義意義重大。
1.1 民族國家相繼涌現
現代民族國家產生于西歐,是一種新的國家組織形式。首先,民族國家與危機、戰爭和災難等具有某種關聯性。13、14世紀是危機動蕩不斷、征伐戰爭頻繁的時期。特別是進入14世紀中后期,糧食短缺、經濟衰退引發一系列廣泛而持久的深刻危機。傳統領主無法適應危機需要,民族國家成為走出危機的新選擇。以法國為例,13、14世紀的法國是民族國家,15、16世紀的法國是帝國,17世紀的法國又成為民族國家②。其次,西歐民族具有自身發展特點。在西歐社會,不同國家往往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習慣和民族傳統。民族國家往往體現較強的民族色彩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再次,在西歐,民族國家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作為新的國家形式,民族國家最早出現在13世紀。雷諾瓦德曾討論過當今法國、英國和西班牙的邊界是如何在1212~1214年的一系列戰爭中初步確定的③。在這次邊界劃定過程中,這些國家的民族感情和凝聚力得以凝聚。最后,同一的民族社會、民族文化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整體意志。這也是適應危機、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方面。因此,民族國家為國家走出現實困境的必然選擇。
1.2 絕對王權主義興起
16世紀前后,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率先實行君主專制,維護經濟社會秩序和等級權威。在這種王權統治下,國家發展呈現新的發展趨勢。以16世紀的西班牙為例,新的王權統治不僅造成地方領主權力日益衰落、中央政府實力不斷增強,同時也為海外擴張、財富積累提供更多便利。16世紀后期,國家主義成為這一時期社會發展的主要思潮。隨著絕對君主制的逐漸確立,國家成為社會運行發展的中心。國家意志、階層利益與經濟、文化和宗教等要素相互融合、彼此滲透,共存于同一發展鏈條中。從經濟方面來看,國家的強弱與新舊體系的變化呈正相關。新的勞動分工促使經濟領域呈現一些新變化。隨著封建勢力日漸衰微,國家既是政治管理的主導者,也是商業貿易發展的受益者。正如布羅代爾所言:無論他們是否愿意,國家是那個世紀最大的企業經紀人。并且,他們也是當時商人的重要來源。④因此,世界經濟體系成長離不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可靠保障。王權政治與新興經濟互相促進,相輔相成。
2.1 絕對國家主義面臨新危機
15世紀后半葉,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完成國家統一,走上海外擴張的新道路。在對美洲、非洲和亞洲的海外殖民貿易中,積累了大量財富。這些財富大大增強了國家實力,使伊比利亞地區處于新經濟體系的黃金地帶。隨著時代變遷,財富積累、資本積聚速度遠遠趕不上海外擴張的新需要。進入16世紀后期, 伊比利亞國家面臨內憂外患的現實困境。比如,封建王權統治更加腐朽、沒落,國家用于王室、戰爭的開支巨大;商業貿易發展緩慢,傳統農業仍占主要地位;海外擴張只是一種獲取財富的補充手段;伊比利亞國家與歐洲大陸國家的戰爭沖突不斷等等。這些內外危機導致這些國家快速衰落,從新體系的中心地位不斷降為半邊緣地區。
2.2 荷蘭商業帝國不斷崛起
西北歐小國荷蘭依托便捷的地理位置、發達的商業貿易和長期的殖民擴張成為16世紀、17世紀的新的中心國家。這一時期,伴隨舊體系全面衰落,新的現代體系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展現出極強的發展優勢。經濟上,新興工商業迅速發展,商品貿易呈現國際化、市場化的發展趨勢。荷蘭依靠天然的海港、獨特的地理位置,積極發展海外貿易,成為當時歐洲商品貿易的中心。與伊比利亞的早期擴張相比,海外貿易呈現新特點。比如,大宗貨物貿易成為貿易的主要形式;貿易量和貿易范圍逐漸擴展;貿易擴張在國家發展中占主導地位。政治上,尼德蘭革命是荷蘭17世紀稱霸全球的政治保障。它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政治革命。革命成功擺脫了西班牙的封建統治,成為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前提。這也客觀上造成新興階層力量的不斷壯大。文化上,重商主義和商業傳統成為當時社會的鮮明特點。荷蘭、英國甚至法國的貴族絕不蔑視經商事業,他們總是樂于參加任何有可能獲利的商業冒險。⑤這種商業精神也是該地區商業貿易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總之,在這一時期,中心國家呈現新特點新趨勢,現代意義的霸權國家開始出現。
3.1 中心區域霸權國家的長期斗爭
第一階段:英法聯盟與荷蘭的斗爭。17世紀后半葉,荷蘭商業霸主地位開始動搖,英國、法國聯合起來挑戰荷蘭的中心地位。當時,英法農業、工業結構的細微變化使兩國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顯著增強。同時,在海外殖民擴張中,英法兩國也擁有較大優勢。第二階段:英荷聯盟與法國的斗爭。1689年到1763年,英國和法國之間的矛盾競爭日趨尖銳。這主要集中表現在人口、軍隊、工業生產方面。在1689年之前,法國擁有的人口4倍于英國,并有一支比英軍遠為龐大的軍隊。法國的自然資源豐富,還有極佳的港口和海軍基地。此外,法國的工業生產正在增長,然而“英國工業的增長速度卻在內戰之后緩慢下來”。⑥這一時期,荷蘭是英國戰勝法國的重要依靠力量。憑借荷蘭雄厚的商業、資本和技術優勢,英國海軍得以與法國海軍相抗衡。通過一系列征伐戰爭,英國的政治優勢才開始逐漸顯現。第三階段,法國的失敗和英國的崛起。出現在1763年到1815年。1763年的《巴黎條約》使法國承認英國在北美洲和印度的殖民統治,大大推動英國海外殖民擴張步伐。同時,在國內,法國大革命使封建舊制度面臨危機,新制度建立曲折而艱辛。法國大革命沒有打破英國優勢地位,反而使國家陷入內外交困的現實困境。因此,這一個半世紀是現代歷史的轉折時期,不僅使英國超越法國,成為真正的世界霸權,也推進現代體系逐漸邁向發展新階段。
4.1 自由主義模式不斷確立
1815年以后,英國戰勝法國,奪取世界經濟霸權,為“日不落帝國”的崛起、擴張鋪平道路。英法兩國都處于現代體系的中心地帶,面臨相似內部壓力。發展工商業;維護新興階層的利益;實現國內政治穩定等。盡管當時英法彼此相互競爭,但是兩國有相同的利益訴求。從1815年到1830年,英國、法國逐漸建構一種新的國家模式——自由主義國家。這也使中心國家影響力不斷擴大,現代體系結構趨于穩定。同時,伴隨各種危機和動蕩,自由主義國家結構也發生深刻變化,不斷適應新的現實需要。
4.2 經濟社會危機日益凸顯
1830年以后,資本主義面臨各種現實挑戰。例如,工人罷工運動持續發展;社會主義和雅各賓主義思潮盛行;有產者和無產者的矛盾沖突更尖銳、明顯;保守勢力有所發展等。面臨這種新局勢,英法自由主義者積極采取靈活、多樣手段調整政策,化解各種危機,維護各自國家的根本利益。與此同時,各種“反體系”運動紛紛出現。公民爭取普選權;有組織的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民族主義和種族平等問題突出;男女平等,按勞取酬成為那時社會的發展趨勢等。這些新思想新運動也逐漸融入中庸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中,深刻影響人們的思維習慣、生活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這些也促使中心國家不斷調整政策戰略、緩和社會矛盾,以適應現代體系的新變化。伴隨日益深刻的結構性危機,現代世界體系的衰落不可避免。
因此,中心國家的興衰發展不是單向的、絕對的,而是與現代體系結構變化、歷史特點和發展趨勢緊密關聯。中心國家是現代體系的主體,也是現代體系的載體。從現代體系視角分析中心國家演變邏輯推動新興國家發展、理解國際形勢變化仍具有借鑒價值。
注解:
①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吳英:2011年英文版第一卷序言,《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第2頁
②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1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第23頁
③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1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第22頁
④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1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第134頁
⑤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七版修訂版)(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版,第429頁
⑥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2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第303頁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1卷、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第3版
[2] [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1卷[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3] [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2卷[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4] [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3卷[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5] [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4卷[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6]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修訂版)(上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006年第2版.
趙晨光,男,漢族,山西省昔陽縣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專業碩士研究生。
D630
A
1672-5832(2016)06-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