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忠 唐小松
?
中國對韓公共外交評析*
黃 忠 唐小松
[內容提要]中國對韓公共外交有助于朝鮮半島的安全與穩定、中韓兩國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以及兩國文化的和合共生。中國的對韓公共外交有著以下主要特征:兩國高層領導在此議題上高度良性互動,人文交流是主要紐帶,與互聯網相關的企業、精英與主流媒體則是突出舞臺。面對問題和挑戰,中國對韓公共外交的社會基礎與文化交流方式有待改進,美國、日本的競爭與韓國的民族主義情緒等問題不容低估,中國在朝鮮半島安全與統一這個議題上的輿論也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此,中國應進一步夯實對韓公共外交的社會基礎,升級對韓公共外交的文化交流方式;管控美日的負面影響,不刺激韓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優化在朝鮮半島安全與統一問題上的議程設置,化被動為主動。
中國 韓國 中韓關系 公共外交
[作者介紹]黃忠,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創新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拉丁美洲系博士生,從事公共外交、加拿大政治和中拉關系研究;唐小松,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美關系和中加關系。
近年來,中韓構建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取得長足的發展。在官方外交領域,兩國高層互訪頻繁,習近平主席和樸槿惠總統的互動更是超過中韓歷屆首腦。①馬海燕:“中韓加強兩國關系頂層設計”,http://news.inewsweek.cn/detail-617.html.(上網時間:2014年7月29日)與之相伴隨的是,在公共外交領域,雙方決定深化合作,各種形式的相關活動更是層出不窮。然而,與實踐層面的如火如荼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有關兩國公共外交在學術層面的研究仍相對滯后,跟不上形勢需要。其中,中國更有必要系統總結對韓公共外交,以更好地促進中韓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
中韓所處的東北亞是當今世界形勢最為復雜的地區之一:安全上的脆弱、經濟上的繁榮與文化上的隔閡緊密交織在一起,而這一切又都圍繞著亞歐大陸的“邊緣地帶”朝鮮半島。這就決定了中國的對韓外交必須超越兩國關系本身和傳統官方外交的范疇,從東北亞乃至亞太地區整體格局的高度出發,綜合運用多種外交手段推動中韓關系穩步前進。其中,中國對韓公共外交具有重大價值。
首先,對韓公共外交有助于保證朝鮮半島的安全與穩定。美國主導的美韓、美日聯盟體系無法帶來朝鮮半島的安寧。對于美國而言,該同盟體系首先要實現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應對中國崛起對東亞未來安全秩序影響的不確定性,而朝核問題是否可控以及朝韓之間是否會發生戰爭并不是它最為關心的內容。甚至,為了強化自己在東亞的軍事存在,適度挑起朝核爭端以迫使韓日等國在安全上更加依賴自己,在美國看來同樣不失為一個好的政策選項。這一切都注定了該聯盟體系只能保障美日、美韓和日韓相互之間的海上安全,而不能避免它們與該地區其他大陸國家的潛在沖突。*韓愛勇:“東亞合作與中韓關系”,《當代韓國》,2014年,第1期,第50頁。在這種情況下,安全上沒有得到保證的朝鮮,自然會謀求擁核以實現“絕對”安全,朝核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六方會談”屢屢失敗的根源也在于此。
可以說,正是美國對其自身安全利益最大化的設計,造就了有關國家在朝鮮半島問題的解決上缺乏“信任”,也令朝鮮半島乃至整個東北亞的安全形勢走向死局。對此,中韓兩國反復強調,應通過加強互信實現半島和平。樸槿惠政府更是積極推行“信任外交”,旨在通過朝鮮半島利益相關國家的多邊安全合作從根本上解決半島安全問題。但是,僅僅指望通過官方之間的“信任”遠遠不足以達成這個目標,因為更深層次的不信任來自各國社會之中。僅就中韓而言,這在處理“東北工程”、“天安艦”與“脫北者”等事件時,韓國社會對中國所爆發的負面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凡此種種都決定了中國在開展對韓外交時,必須通過公共外交手段培育韓國社會對中國信任的土壤,然后以此為基礎在整個東北亞地區塑造互信的氛圍,讓各國民間的互信成為維護朝鮮半島和平與穩定的堅實力量。惟有如此,才能夠避免韓國上下乃至外界對中國朝鮮半島政策的負面解讀,并得到他們的理解與配合,從而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朝鮮半島的安全困境。
其次,對韓公共外交有助于推動兩國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伴隨著中韓經貿關系的日益密切,兩國之間的人員往來也呈現出井噴的態勢。中韓雙向旅游人次已從1992年建交之初的不足20萬突破至2014年的1031萬。其中,“2015年前11個月,韓國旅華人數410萬,同比增長7.3%”,2015年中國赴韓旅游總人數也預計有611萬,“為韓國貢獻了1.6%的GDP”。*尹婕:“2016:中韓旅游邁上新起點”,http://www.gov.cn/xinwen/2016-01/08/content_5031376.htm.(上網時間:2016年1月8日)如此大規模的人員交流如果能夠得到有效引導與管理,必定進一步強化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紐帶,增進彼此社會的友好聯系,從而為兩國經貿關系的深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而這僅僅依靠官方外交渠道是無法做到的,只有通過以官方主導,吸引企業、媒體和民間組織多方參與對韓交往的公共外交形式,才有可能使之變成現實。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韓國方面認為該倡議與樸槿惠政府的“歐亞倡議”存在契合之處,希望它能夠從海上向北延伸,與韓國對接。*王義桅:《“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1頁。然而,韓國仍有人士對“一帶一路”心有疑慮,不但不理解“一帶一路”的發展模式、理念與創新思維,還擔心它對韓國的部分產業形成沖擊。此外,許多韓國企業雖然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興趣濃厚,卻不知道從何處著手。*“‘一帶一路’在韓國,與之競賽而不競爭”,http://korea.news.cn/2016-01/11/c_134996856.htm;陳尚文:“‘一帶一路’建設帶給韓國機遇”,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604/c1002-27101000.html.(上網時間:2016年1月11日)對此,中國必須大力開展對韓公共外交,通過智庫交流、教育往來與文化互動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對韓國上下講清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讓韓國社會認識到“一帶一路”對自己機遇大于挑戰,并切實幫助韓國企業找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路徑。只有這樣,才能夠調動整個韓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性,從而推動兩國經濟合作在更大空間邁上新臺階。
最后,對韓公共外交有助于實現中韓兩國文化的和合共生。經濟上靠攏中國,安全上卻依賴美國,韓國這種外交背后有著深刻的文化淵源,2003年以來韓國社會對華認知的強烈波動也與此相關。雖然同在儒家文化圈內,但無論是在現實還是在價值觀層面,韓國與中國大陸的文化都相距甚遠。就原因而言,兩個因素不得不提。其一,“邊緣地帶”和半島地理結構決定了韓國傾向于根據周邊地區實力結構的變化選擇依附大陸或者海洋大國,或是在二者之間走平衡路線,且極易滋生過分自信與極度自卑的心理和帶有強烈危機意識的急躁情緒;其二,韓國的現代化進程早于中國,西方價值觀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韓國較早地將東西文化相融合、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對中國有著強烈的文化優越感。*張慧智、王簫軻:“中韓關系二十年:成就與問題”,《現代國際關系》,2013年,第1期,第26頁;王曉玲:“‘周邊命運共同體’構建與人文交流思路的轉換”,《現代國際關系》,2015年,第5期,第52頁;劉雪蓮、邢樹君:“提升中韓關系的戰略思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5期,第111頁。這兩大因素混合在一起,造成韓國社會對中國出現極為復雜的情感形態:既看好中國發展的前景,希望搭上中國和平崛起的便車,又對中國的發展是否會威脅到自己心存疑慮,指望外來者平衡中國的影響;既以自身文化先進的眼光俯視中國,對雙方社會意識形態差異持有偏見,又對中國的超常發展難以適應,心存失落。而一旦中國在某件事上的行為與自己的心理預期或者要求不相符合,韓國社會就極易產生暴躁心理,對中國橫加指責,并且這種負面情緒持久難消。這決定了中國在開展對韓外交時,必須將化解兩國文化隔閡放在重要位置,既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認識與理解,更要在他們之間培育命運共同體意識,真正為兩國關系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官方外交在應對這種問題時,無疑力不從心。只有加強相應的公共外交,以長遠眼光對韓國社會輸入和合共生的理念,幫助韓國民眾用理性態度看待中國,進而從根本上破解中韓社會“近卻難親”的問題,才能夠保證兩國人民心意相通,共同應對東北亞的風險與挑戰,共同推動朝鮮半島走向穩定與繁榮。
中韓兩國友好交往歷史悠久,文化交流也源遠流長,但是雙方正式開展現代意義上的公共外交還是在1992年兩國正式建交以后。*邢麗菊:“關于加強中韓人文交流的思考”,《東北亞論壇》,2014年,第6期,第112~124頁。20多年來,伴隨著中韓“兩國雙邊關系在各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并朝著“充實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目標切實向前邁進”,中國對韓國的公共外交工作也有聲有色,組織體系較為完善,傳播體系迅速發展,品牌項目也非常之多,并呈現出三大特征。
第一,兩國高層領導的高度良性互動是中國對韓公共外交發展的強大動力。雖然諸多國家在交往中都有著要重視公共外交方面的內容,但是很少有國家能像中韓兩國高層一樣達成高度良性互動,這從根本上保證了中國對韓公共外交的發展有著強大動力。以下僅以韓國樸槿惠總統兩次訪華和習近平主席一次訪韓的經歷為例說明。
2013年6月27日,韓國總統樸槿惠開啟就任后首次的訪華之旅,她受到了中國“史上最高規格禮遇”接待。*王剛、李珍等:“中國高規格接待樸槿惠訪華 習近平稱其為老朋友”,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06/4071231.html.(上網時間:2013年6月28日)6月29日,她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中首次提出“韓國夢”這一概念,并強調“中國夢與韓國夢是結為一體的”,“韓國與中國和諧相處,一定會有光明的未來”。*高原:“韓國總統樸槿惠在清華大學演講”,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4/2013/20130629180645418291855/20130629180645418291855_.html;儲信艷:“樸槿惠清華演講:中國夢與韓國夢是一致的”,http://news.china.com/focus/2013pjh/11142138/20130630/17919491.html.(上網時間:2013年6月30日)也正是在她訪華期間,發展“公共外交”正式成為兩國共識,《中韓面向未來聯合聲明》和《充實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行動計劃》均將之納為兩國充實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重要手段,并制定了諸多配套措施以保障其落實。
習近平主席同樣重視躬身親為對韓國的公共外交活動。2014年7月3日,習主席于訪韓前夕,在韓國主要報紙發表署名文章,稱贊“中韓關系發展速度之快、領域之廣、影響之深,為國際社會樹立了國家關系發展的典范”,表示自己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與“韓國各界朋友廣泛接觸”,“給兩國關系發展注入新動力”。*“習近平在韓國媒體發表署名文章”,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7/03/c_1111441431.htm.(上網時間:2014年7月3日)訪韓期間,他在國立首爾大學發表演講,強調兩國人民的友誼“血濃于水”,鼓勵兩國人民“更多分享喜悅,更多分擔困難,更好書寫友誼地久天長的新詩篇”。*“習近平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7/04/c_1111468087.htm.(上網時間:2014年7月4日)活動產生了強烈反響,署名文章轟動韓國,演講也贏得了30多次掌聲。最終,在韓國政府的配合下,習主席的訪問活動在韓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從當地輿論將“中國夢”、“韓國夢”變成熱詞和視習主席的這次訪問為“兩國關系史上新的里程碑”就可以看出。*“中韓夢交匯的歷史性訪問”,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7/05/c_1111471149.htm.(上網時間:2014年7月5日)
2015年9月,樸槿惠總統開啟中國閱兵之行,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3日,紀念大會開始前,當各國元首一起走向天安門城樓時,她走在習近平左側。在天安門城樓上,她又站在習主席右側第二個位置觀看紀念活動。這些都足以看出中方對于韓國的高度禮遇。樸槿惠總統的這次活動再次獲得韓國社會肯定,韓媒體稱之為“一個歷史性的場面”,她的民眾支持率也一度升至新高。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正是韓國方面在公共外交合作這一議題上持積極態度,中國對韓公共外交才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廣闊空間。而也正是雙方在公共外交上“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相互正能量反饋,中國對韓公共外交的各項工作才能夠順利推行、不斷前進。
第二,人文交流是中國對韓公共外交的主要紐帶。早在2006年,胡錦濤主席就將中韓人文交流視為兩國關系中的亮點。2007年,在中韓建交十五周年之際,他向韓國在中國舉辦的“動感韓國”這一重要文化交流活動發出賀信,祝賀其為紀念兩國建交增添了光彩。2008年,他更是明確要求與韓國擴大人文交流,鞏固兩國友好的基礎。*“胡錦濤與韓國總統盧武鉉會談”,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4918303.html;“胡錦濤和盧武鉉分別向‘動感韓國’活動致賀信”,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8/22/content_6587392.htm;“胡錦濤同韓國總統李明博會談”,http://www.fmprc.gov.cn/ce/cekor/chn/xwxx/t459343.htm.(上網時間:2008年5月28日)在中韓新一屆領導有關發展兩國公共外交的議程中,人文交流受到進一步重視,甚至多次被單獨強調。2013年6月,兩國元首為了加強這方面的合作,決定成立“中韓人文交流共同委員會”這一政府間協調機構來指導執行相關工作。11月19日,該委員會正式成立,它在兩國公共外交發展歷程中可以說是扮演了里程碑的角色。*“中韓人文交流共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首爾舉行”,http://gb.cri.cn/42071/2013/11/19/6071s4327276.htm.(上網時間:2013年11月19日)2014年7月,習主席訪韓期間,兩國元首“商定共同努力將中韓人文交流共同委員會機制打造成為加強兩國人文紐帶的重要平臺”,并對外發布了該委員會當年的交流合作項目名錄。*“2014年中韓人文交流共同委員會交流合作項目名錄”,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7/03/c_126707363.htm.(上網時間:2014年7月3日)2015年,兩國人文交流合作名錄從2014年的19項迅速攀升至50項。
在兩國高層的共同重視與強力推動下,中國對韓人文交流發展順利。從內容看,它涵蓋了青少年、政府互換獎學金、學術、人文、歷史、音樂和藝術等諸多領域,非常務實;從參與的層次看,可以說上至中央部門、下至地方政府乃至諸多民間組織都積極參與其中,氛圍熱烈;從成效看,近年來雙方之間的互動呈現出良性循環的有利態勢,均對打造“人文共同體”的前景感到樂觀。*“中韓人文交流:頂層設計 官方引領 全民參與”,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1102/c1002-27767590.html;李時新:“中韓共同譜寫‘人文共同體’篇章”,http://www.ce.cn/culture/gd/201508/03/t20150803_6109996.shtml.(上網時間:2015年11月2日)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國對韓人文交流活動中,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受到了異常重視。中國方面意識到,“中韓關系的明天,根基在民眾,希望在青年”。目前,兩國在這方面有穩定的交流與青年領導者論壇項目。*趙成:“中韓青年交流合作項目播撒中韓友誼的種子”,http://www.cssn.cn/gj/gj_gjzl/gj_ggzl/201511/t20151105_2559238.shtml.(上網時間:2015年11月5日)2015年11月2日,中韓兩國總理共同出席了首屆中韓青年領導者論壇。會上,李克強總理特別強調,“青年交流是中韓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兩國關系的未來”,希望兩國青年“為兩國關系發展注入新活力,攜手邁向嶄新未來”。*桂濤、俞錚:“李克強勉勵中韓青年在創新創業中打造中韓合作美好未來”,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1/02/c_1117013062.htm.(上網時間:2015年11月2日)
第三,中國與互聯網相關的企業、精英和主流媒體成為對韓公共外交的突出舞臺。在對韓公共外交的過程中,盡管高校、智庫與民間組織等諸多載體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就社會影響而言,中國與互聯網相關的企業及其精英在對韓公共外交中的作用顯得最為突出。他們在韓國的諸多活動不乏商業利益的考量,但其所產生的公共外交效應不容低估。習近平主席2014年7月的訪韓之行,帶去了250多人的經濟使團。就質量和規模而言,該使團達到了歷史之最。其中包括華為總裁任正非、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和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云,他們的企業都在對韓公共外交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郭麗琴、劉佳等:“習近平今起訪韓 馬云李彥宏任正非等企業家隨行”,http://news.china.com/focus/xjpcfhg/11160758/20140703/18605510.html.(上網時間:2014年7月3日)比如,華為公司在韓國開拓市場已有十余年。作為中國高端制造業的代表,華為“在進軍韓國市場的過程中,時刻注意履行社會責任,尊重當地文化習慣”,改變了韓國許多人對于“中國制造”低端印象的負面認識,也翻開了“中國科技服務世界的新篇章”。*夏雪:“華為:用‘中國智造’叩開韓國大門”,http://korea.people.com.cn/n/2015/0906/c311936-8946290.html.(上網時間:2015年9月6日)而這些企業的領導者本人在韓國工商界乃至社會的巨大影響也顯而易見。這從2014年7月4日李彥宏作為唯一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代表在中韓經貿合作論壇發表演講前后所受到的歡迎,以及次年5月馬云再次訪韓時,在媒體和社會所受到的追捧,都可以得到驗證。*“李彥宏中韓經貿合作論壇演講展望‘亞洲新時代’”,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4/07-04/6353365.shtml;祝劍禾:“馬云與韓國青年談創業”,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5-05/20/content_199548.htm.(上網時間:2015年5月20日)
此外,中國的主流互聯網媒體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在韓國傳播中國聲音、促進兩國人民互相了解方面的作用無可替代。目前,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中國經濟網和《人民畫報》網等中國主流媒體紛紛開通了韓語網站。其中,人民網于2011年在首爾設立全資子公司,主營人民網韓文版與韓國頻道這兩大網站。它在向韓國全方位介紹中國的同時,也廣泛與韓國媒體、企業及地方政府合作,積極促進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人民網韓國股份有限公司介紹”, http://korea.people.com.cn/7884954.html.(上網時間:2012年7月23日)目前,它還開通了韓文版的微博和微信,希望利用各種新媒體,發揮自己在促進兩國人民友好方面的積極作用。這種在境外以企業化的方式運行網絡媒體開展公共外交的方式值得關注和借鑒。
經過兩國的共同努力,自2010年開始,韓國民眾開始逐漸改變由于2003年“東北工程”和“高句麗歷史之爭”事件所導致的對華負面認知。皮尤的數據表明,2015年,61%的韓國人對中國抱有好感態度,而在2010年該數據為38%。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韓國社會對中國的積極認知還遠遠沒有達到雙方關系發展所需要的程度,甚至比2002年還低5個百分點。*See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custom-analysis/indicator/24/countries/116/.(訪問時間:2015年12月27日)這說明中國對韓公共外交依舊任重而道遠。下文將從公共外交的實施戰線和操作形態這兩個視角,探討當前對韓公共外交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從實施戰線的角度看,公共外交可分為合作性公共外交、競爭性公共外交以及對抗性和沖突性公共外交。所謂合作性公共外交,是指有關行為體在某些重大一致利益的議題上,比如發展民主政治、改善政府治理、保障民生和維護社會穩定等,進行良性互動與協調,謀求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公共外交行為。所謂競爭性公共外交,是指它們在競爭性利益的議題上,比如意識形態差異、貿易投資相對受益、安全關注不同和領土領海糾紛等,進行爭奪話語權、謀求自身合理利益最大化的公共外交行為。*Mark Leonard, Public Diplomacy,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2, p.25.對抗性和沖突性公共外交則是競爭性公共外交走向極端和異化的表現,此時,有關公共外交的各方不再關注共同利益和相對獲益,只謀求自己單方利益與絕對利益的實現。
就中國對韓公共外交而言,合作性公共外交領域雖然總體走勢良好,但是對韓公共外交社會基礎與文化交流方式上的問題需要重視。首先,中國民眾對韓國的好感度較低,皮尤2015年的調查數據僅為47%。*Bruce Stokes, “How Asia-Pacific Publics See Each Other and Their National Leaders”, http://www.pewglobal.org/2015/09/02/how-asia-pacific-publics-see-each-other-and-their-national-leaders/.(上網時間:2015年9月2日)這與部分中國人存有自高自大的文化優越感,用附屬國的陳舊眼光看待韓國,對其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以及部分中國媒體對韓國的負面炒作密不可分。比如,在中國國內屢屢引起輿論炒作的韓國將中國傳統文化遺產據為己有的“申遺”事件,事后被證明要么是曲解,要么是憑空捏造。*邢麗菊:“關于加強中韓人文交流的思考”,《東北亞論壇》,2014年,第6期,第121頁。其次,韓國民眾對中國也存在不少錯誤認知,意識形態的分歧、朝貢體制的回憶與中國影響力的迅速擴大仍舊使諸多韓國人感到不適應。韓國峨山政策研究院2013年的民調顯示,有18%的韓國人認為中國是一個威脅(高出日本4個百分點),“是僅次于朝鮮的令人感到威脅的國家”。*王星星、[韓]殷棋洙:“當前韓國民眾對中國和中韓關系認識的實證研究”,《東北亞論壇》,2014年,第2期,第79~87頁。再次,留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在中國對韓公共外交中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目前中韓互為最大留學生來源國。其中,2014年韓國在華留學人數已經超過6.4萬人;2015年中國在韓國的留學生也已接近6萬人。*惠曉霜:“在華韓國學生人數創新高”,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2/08/c_127284028.htm;李良勇:“在韓外國學生近10萬人 中國留學生數量第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1/28/c_128476783.htm.(上網時間:2015年11月28日)雖然在對韓公共外交過程中,中國重視青少年群體的作用,組織了大量兩國青年互訪活動,但對留學生這一天然能在公共外交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群體卻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其結果就是,“在中韓民間感情出現摩擦時,本應是兩國友好關系主導力量的兩國留學生”,卻“成了負面情緒最為激烈的人群”。*[韓]崔智瑛:“在韓中國留學生對韓國的認識以及民族主義傾向”, [韓]《國際政治論叢》,2011年,第51輯,第1號,第28頁。轉引自王曉玲:“‘周邊命運共同體’構建與人文交流思路的轉換”,《現代國際關系》,2015年,第5期,第51頁。最后,中國對韓公共外交的文化交流方式跟不上形勢需要。一方面,文化服務于經濟合作的色彩還是過于濃厚,其自身特性和發展規律沒有得到重視,如“韓流”在中國已經流行很久,中國卻沒有相應的文化產品在韓國廣泛傳播。另一方面,中國在一定程度上過于重視表達自己,讓對方理解自己,對區域共同文化的建構存在不足。事實上,中韓兩國共享諸多東北亞區域特色的歷史與文化,只是它在近代被按照西方的標準切割成“碎片”并歸屬于不同的國家而已。*畢穎達:“深化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空間、挑戰及應對”,《東北亞論壇》,2015年,第2期,第123頁。再者,大國的迅速崛起使得中國崛起的文明擔當也受到了越來越多重視,此時如果僅僅注意自己這個主體,只強調中華文明的復興,而不從新的高度建構可與他國共享的新型文化,中國的發展必將難以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這對周邊國家而言尤其如此,韓國也不例外。*程亞文、王義桅:《天命:一個新領導型國家的誕生》,群言出版社,2016年,第12頁。
與此同時,競爭性、對抗性和沖突性公共外交領域的挑戰不可小視。美日是影響中國對韓國公共外交成效的重要外在變量。韓國政府視美韓同盟為自己外交戰略的基石,韓國社會對美國的好感也比較強。2010年以來,韓國人對美國的好感度一直保持在80%左右。*See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custom-analysis/indicator/1/countries/116/.(訪問時間:2015年12月27日)在美國看來,美韓同盟和美日同盟是自己在東北亞安全問題上制衡中國的兩大戰略支點,但相對于日本,韓國卻不能讓美放心。盡管自2009年以來美韓同盟一直呈現強化趨勢,然而韓國政府在安全議題上并不那么認可美國的“中國威脅論”,而是奉行對華“信任外交”,堅持不挑釁、不冒犯中國的行為,這并不符合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初衷。韓日關系則自2012年以來一直處于緊張狀態,美國希望日本擴大軍事實力,以為自己的全球戰略服務,而韓國卻對此疑慮重重,這當然也限制著美國在東北亞軍事戰略行動的空間。2015年,樸槿惠是美國亞洲盟友中唯一參加中國“9·3閱兵”的總統,這無疑又讓美國感到失望。日本甚至因此懷疑中韓正結成反日伙伴,韓國已經完全擁抱中國,被納入中國的戰略軌道。在經濟議題上,韓國不顧奧馬巴政府的反對加入亞投行同樣損害著美國的亞太“再平衡”計劃。*Mark E. Manyin etc., “U.S.-South Korea Relations”, October 8, 2015, pp.1-35, http://fas.org/sgp/crs/row/R41481.pdf. (上網時間:2016年2月2日)在此背景下,美日聯手破壞中韓友好合作的可能性與力度會加大,尤其是美國有可能會直接在前臺對韓進行游說和施壓。目前已經有美國學者在利用“在地區乃至全球公共外交領域中扮演‘領導者’角色”這一誘餌,煽動韓國以文化自由、政治自由以及本國公民對YouTube等新媒體的自由參與等議題來攻擊中國,限制中國的影響力。*Philip Seib, “Korea’s Public Diplomacy Opportunity”, The Huffington Post,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philip-seib/koreas-public-diplomacy-o_b_4326708.html.(上網時間:2013年11月25日)
就內在變量而言,中國必須注意韓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2003年,正是由于“東北工程”和“高句麗歷史問題”,中國在韓國人心目中的國際形象一落千丈,至今尚未能恢復。*王曉玲:“‘周邊命運共同體’構建與人文交流思路的轉換”,《現代國際關系》,2015年,第5期,第50頁。目前,中韓之間仍存在包括蘇巖礁在內的領海爭議,其爭議面積比中日之間的16萬平方公里還要大出2萬多平方公里。雖然兩國政府正本著公平合理的原則在友好協商這個問題,但是,鑒于仍有78%的韓國人在領土問題上對中國感到擔憂的現實,*Bruce Stokes, “How Asia-Pacific Publics See Each Other and Their National Leaders”, http://www.pewglobal.org/2015/09/02/how-asia-pacific-publics-see-each-other-and-their-national-leaders/.(上網時間:2016年3月2日)如果在輿論引導上出現差錯,極有可能對中國在韓國的形象再次造成嚴重沖擊。
從操作形態的角度看,公共外交可分為常態公共外交和危機公共外交。與常態公共外交不同,危機公共外交是指國際行為體在已經或者可能即將處于危機狀態的情況下,通過應急性公共外交,樹立正面形象,塑造國際話語權,以化解對其不利影響,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二者在具體目標、實施過程和操作結果等方面有著明顯差異。
在常態公共外交與危機公共外交領域,朝鮮半島的安全態勢是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四個層面。首先,朝鮮在核問題上的反反復復,使美日有了足夠借口來制造地區緊張局勢,并指責正是中國的放縱才導致了朝核問題失控。對此,盡管中國進行了大量斡旋調解工作,并主動發起“六方會談”,但收效甚微。由此,中國解決這一問題的政策、能力乃至意愿在某些國際輿論中受到負面評價,該問題能否以和平協商方式解決的前景也讓國際社會感到擔憂。*“North Korea: Beyond the Six-Party Talks”, Crisis Group Asia Report No.269, June 16,2015, pp.10-20, http://www.crisisgroup.org/~/media/Files/asia/north-east-asia/north-korea/269-north-korea-beyond-the-six-party-talks.pdf; “Fire on the City Gate: Why China Keeps North Korea Close”, Crisis Group Asia Report No.254, December 9, 2013, p.12, http://www.crisisgroup.org/~/media/Files/asia/north-east-asia/254-fire-on-the-city-gate-why-china-keeps-north-korea-close.pdf. (上網時間:2016年3月1日)輿論上對中美“合作解決”朝核問題的持續討論則給朝鮮以強烈的負面心理暗示,使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受到干擾。*Charles L. Pritchard and John H. Tilelli Jr., Chairs, “U.S. Policy Toward the Korean Peninsula”, Independent Task Force Report, No.64,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10, pp.4,52-53, http://www.cfr.org/content/publications/attachments/Korean_PeninsulaTFR64.pdf. (上網時間:2016年3月2日)其次,朝韓之間經常發生擦槍走火事件,直接導致兩國的軍事準備升級和朝鮮半島的安全形勢惡化。而每當類似事件發生時,在美國明確表示支持韓國的情況下,中方態度又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但中國面臨著兩難選擇,輿論上稍有不慎都會給自己造成困境。比如,在“天安艦”、延坪島事件發生后,盡管中國做了大量工作,但解釋公關沒有跟上,導致韓國上下諸多輿論還是認為中國在這兩件事上采取了庇護朝鮮的不負責任態度,“根本沒有將韓國視為戰略伙伴”。*詹德斌:“‘天安艦’事件后韓國對中韓關系的反思”,《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1年,第6期,第116~124頁。第三,在朝鮮半島統一問題上,無論是韓國政府還是民眾都對中國的態度非常關切。樸槿惠政府更是實質性地準備在朝鮮“崩潰”的情況下實現南北方統一,同時,韓國內部強調憑借自身優勢實現“急速統一”的暗流也在涌動。*虞少華:“朝鮮半島自主和平統一:基礎與路徑”,《國際問題研究》,2015年,第2期,第60~72頁;“韓總統推動半島統一夢:‘依賴朝鮮崩潰不現實’”,http://world.huanqiu.com/depth_report/2014-02/4863873.html.(上網時間:2014年2月27日)在此過程中,中國的態度無疑十分重要。韓國和美國輿論都擔心中國是否會采用軍事介入的辦法來干預朝鮮半島危機,以及中美在朝鮮半島再次沖突的可能性。*王星星、[韓]殷棋洙:“當前韓國民眾對中國和中韓關系認識的實證研究”,《東北亞論壇》,2014年,第2期,第86頁;Charles L. Pritchard and John H. Tilelli Jr., Chairs, “U.S. Policy Toward the Korean Peninsula”, Independent Task Force Report, No.64,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10, p.59, http://www.cfr.org/content/publications/attachments/Korean_PeninsulaTFR64.pdf. (上網時間:2016年2月21日)此外,即便是朝鮮半島完成了統一,也還有60%的韓國國民認為,“未來韓國統一后面臨的外部威脅中中國排在第一位”。*[韓]劉向哲:“韓中之間心靈的距離有多大?”轉引自畢穎達:“深化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空間、挑戰及應對”,《東北亞論壇》,2015年,第2期,第121頁。第四,歸根結底,中國對朝鮮的“支持”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對手借口炒作金正恩政權獨裁、侵犯人權和朝鮮建設失敗等議題來影射攻擊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意圖也是昭然若揭。在這一問題上,中國基本保持了沉默,輿論上難以取得主動。
進入2016年初,隨著朝鮮試爆氫彈并發射火箭,半島局勢再次走向緊張,中韓關系也又一次走到微妙的關口。一方面,韓國要求中國能在“制裁”朝鮮方面發揮作用,防止朝鮮繼續進行核試驗和半島安全局勢惡化;另一方面,韓國試圖聯合美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又直接損害了中國的國家安全利益。對此,中國雖然公開聲明堅決反對朝鮮進行核試驗,但在“制裁”的問題上,卻再次面臨著對輿論發出拋棄朝鮮或者敷衍韓國這兩個極端信號的風險。*“Foreign Minister Meets with the Chinese Foreign Minister on the Sidelines of the 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http://www.mofa.go.kr/webmodule/htsboard/template/read/engreadboard.jsp?typeID=12&boardid=302&seqno=316157&c=TITLE&t=&pagenum=2&tableName=TYPE_ENGLISH&pc=&dc=&wc=&lu=&vu=&iu=&du=; “Foreign Minister Yun Byung-se Speaks by Phone with Chinese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http://www.mofa.go.kr/webmodule/htsboard/template/read/engreadboard.jsp?typeID=12&boardid=314&seqno=316073&c=TITLE&t=&pagenum=4&tableName=TYPE_ENGLISH&pc=&dc=&wc=&lu=&vu=&iu=&du=.(上網時間:2016年2月12日)與此同時,中國社會在反對部署“薩德”系統的輿論上,多是強調該系統在抵消中國核反擊能力層面的作用,對韓國的安全關切談論比較少,這自然也難以在韓民眾中產生認同,有韓國媒體就對此認為中國“無視韓國安保主權”。*王海運:“專家:薩德入韓就是挑戰中國,中方不可能吞苦果”,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6-02/8601695.html;“中方:薩德直接損害中國國家安全利益 我們反對”,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6-02/8601560.html.(上網時間:2016年2月25日)
鑒于對韓公共外交的價值,中國必須在總結既有成就、問題與挑戰的基礎上,認真設計好對韓公共外交的基本思路。在發展對韓關系上,習近平主席明確提出中韓要做“實現共同發展的伙伴、致力地區和平的伙伴、攜手振興亞洲的伙伴、促進世界繁榮的伙伴”。*“習近平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7/04/c_1111468087.htm.(上網時間:2014年7月4日)中國對韓公共外交也應明確圍繞這個要求,除了完善既有組織體系、傳播體系并繼續打造更多品牌項目之外,應在以下對韓公共外交思路方面謀求新的突破。
第一,夯實對韓公共外交的社會基礎,升級對韓公共外交的文化交流方式。在國家內部,必須要引導民眾養成健康的大國心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在對待韓國民眾時,尤其要注意平等地與其打交道,尊重他們的民族自尊心,正確看待他們在國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切不可急于求成地對他們提出超過其歷史發展實際的要求。要多向韓國民眾介紹現代中國和亞洲中國的身份,重視宣傳“中國夢”與“韓國夢”相通與相融的部分,注意多在日常溝通與交往中讓他們理解中國和平發展的訴求,認同中國對亞洲命運共同體的追求,從而在根本上消除他們對中國發展的焦慮。同時,要管理好國內媒體,要求其按照新聞職業精神客觀報道韓國,多宣傳兩國關系的正能量,不盲目炒作甚至捏造“事實”來影響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在留學生群體的管理上,中國應對韓國在華留學生和中國在韓留學生進行必要的兩國國情教育,并采取切實措施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使之在與周邊民眾的日常交往中學會理解和尊重兩國的文化傳統與現代身份,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兩國利益的融合與紛爭,成為傳播兩國友誼的生力軍。
在文化交流方式上,應按照文化自身的屬性與傳播規律,并結合韓國民眾的文化偏好、中韓兩國的共同歷史傳統與共享價值,有針對性地打造一批能夠引起兩國社會情感共鳴的優秀作品。同時,既要注意表達好自己,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述好中國特色,也要注意學習借鑒韓國優秀的價值與文化,并努力從新的高度建構東亞諸多國家都能共享的新區域文化。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韓國同樣是中國了解自身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的重要窗口,中國應該努力從中發現有助于中華文明與西方文化有效對接與融合的方式,從而為自己“塑造包容歷史、包容西方的全新文明,為世界探索超越西方的發展模式與文明形態”,尋找到一條相對便捷的途徑。*程亞文、王義桅著:《天命:一個新領導型國家的誕生》,第372頁。
第二,著眼于發展良性的競爭性公共外交,有效管控美日負面影響,不刺激韓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在美日對于中韓合作感到擔憂的問題上,應當做好長期應對的心理準備。在對美日的公共外交中,應適度增加有關中韓合作有利于東北亞乃至亞太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的內容,并著力對其精英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公共外交,多發出積極、善意的信息,緩解其內心的焦慮。基于短期內美日媒體對華負面輿論很難有根本性改變的事實,中國還是應該多學習其在傳播手法與技術上的特長,做到為我所用。尤其是美日擅長利用新媒體平臺,與之相比,中國對韓公共外交的媒體在這方面尚存在巨大差距,應當盡快趕上。比如,中國主流媒體唯一的韓文微博人民網韓文版自2011年9月27日上線至今,關注數只有將近3.2萬人。*作者于2016年3月10日的記錄,http://weibo.com/renminwanghanwenban?topnav=1&wvr=6&topsug=1&is_hot=1.(上網時間:2016年3月2日)另外,應該堅持開放的立場,不能因為對手的競爭乃至敵意情緒就實行自我封閉,應相信只要堅持合作共贏的方針,并輔之以持之以恒的努力,中國對韓公共外交事業就不僅能夠上一個新臺階,而且能夠產生溢出效應,使駐在韓國的第三方人士受到積極感染,從而最終幫助達到中西文明互通互融這一目的。最后,針對美國“戰略東移”所造成的對中國不利情勢,可以多借助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中等強國試圖在東北亞發揮更大作用的訴求,在多邊層面開展相應的公共外交活動,用集體聲音改善對中國不利的輿論環境。
在應對韓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問題上,要特別注意兩點。首先,中國應注意在涉及朝鮮半島歷史的議題上多與韓方學術界溝通,在與韓國學者達成一致的基礎上,借助他們影響其社會輿論。其次,在領海糾紛上,中國應多對韓國社會宣傳自己以合作共贏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誠意,低調處理兩國民間在這一議題上的紛爭,不讓對方民眾產生中國可能會恃強凌弱的錯覺。
第三,在朝鮮半島的安全與統一議題上,優化議程設置,化被動為主動。首先,中國應重視在輿論上強調,朝鮮半島的局勢只有在穩定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談安全與統一,否則一切都無法保證。這其中,又以朝鮮政局的穩定為核心。目前,敘利亞的難民問題已經震動整個歐洲,而核擴散所帶來的恐怖主義陰影也令世界心有余悸。很難想象,一個迅速崩潰的朝鮮會給中國、韓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帶來多大災難。如果那一刻真的到來,韓國的“急速統一”不僅將會被證明是泡影,而且連自身的安全與發展都將無法保障。
其次,中國應向各相關方大力宣傳對于朝鮮半島問題的解決要有足夠耐心。如果想要真正實現朝鮮“無核化”,那就必須在安全上給予其相應保證。然而,這卻是朝鮮最大的假想敵美國所不愿意做的。當前的輿論只關注朝鮮出爾反爾,一意孤行,卻沒有顧及到美國在此問題上負有責任的現實。事實上,正是美朝兩國間的惡性互動才造就了今天朝核局勢每況愈下的局面。比如,朝鮮曾經向美國提出過以停止美韓軍演與談判和平條約為條件暫停核試驗,但美國拒絕回應。*王義桅:“慕尼黑安全會議觀察:歐洲反思為何不徹底?”http://www.guancha.cn/WangYiWei/2016_02_15_351049_s.shtml.(上網時間:2016年2月15日)目前,該問題只有通過采取逐步降級的方式,即朝鮮逐步棄核,美國同時逐步解除對朝的敵對措施,才有可能解決。為此,中國應當在各種場合鼓勵相關方回到談判桌前,平心靜氣地討論問題,而非隔空罵戰,相互渲染緊張氣氛。在此過程中,中方應注意強調多方合作、共同參與的原則,而非僅僅是中美、中韓、中俄或者中朝“合作”,以免引起其他利益相關方的猜疑。對于韓朝之間的擦槍走火事件,中方可以建議通過中朝、中韓特別軍事熱線,加強中國在二者之間的溝通與協調作用,并尋找合適的時機進行信息公開工作,防止雙方直接短兵相接,造成半島局勢的驟然緊張,也給其他方以渾水摸魚的機會。在朝鮮半島的統一上,中國應該公開表態,鼓勵朝韓雙方在提升相互信任、實現南北和解的情況下,走向自主和平統一。與此同時,應點明奧巴馬在用軍事手段解決朝鮮問題無望的情況下,試圖采用網絡滲透的軟進攻手段使朝鮮“崩潰”來幫助韓國的想法,只會火上澆油。*李敦球:“樸槿惠的‘第三條道路’能否融化朝韓關系堅冰”,http://zqb.cyol.com/html/2015-01/31/nw.D110000zgqnb_20150131_4-04.htm.(上網時間:2015年1月31日)
再次,對有關指責朝鮮內政黑暗以及影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觀點,中國應大力開展解釋、說明和澄清工作,一方面鼓勵朝鮮逐漸走向對外開放并注意開展相應的公共外交,多讓自己的內政外交透明化;另一方面,以現實案例舉證所謂的“民主”并非解決朝鮮半島問題之道。遠的不提,就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所扶持的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權,哪一個不是美式“民主”的樣板,然而它們既沒有在治理上解決自身的無能與腐敗,不為本國人民所信任,也不能在反恐中有所作為,只能坐看恐怖分子勢力日益壯大、胡作非為,這樣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至于拿朝鮮的問題來隱射中國,中國在輿論上同樣可以考慮宣傳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例子來對照美國,以證明該觀點的荒謬性。 最后,結合當前形勢,中方應對以下兩個問題予以特別注意。其一,應對韓國上下說清楚,中國會按照國際規則,遵守聯合國安理會的協議對朝鮮實施必要懲罰,讓其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相應代價。但是,相應措施不可能沒有底線,以致于讓半島局勢惡化到無法收拾的地步。畢竟,“制裁”只是手段,安全與和平才是目的。其二,中方也應該向韓國社會解釋清楚,部署“薩德”對韓國自身同樣無益。朝鮮無須核武器就可以實際威脅韓國的安全,它部署在朝韓邊境線的火炮對韓國的潛在傷害不見得就比核武器小。因此,就效果而言,“薩德”系統對于朝鮮構成的威脅只具有象征意義。但就此產生的影響來看,朝鮮半島周邊國家極有可能在其刺激下展開新一輪軍備競賽,美國也會借此進一步加強對韓國的控制,這對致力于追求安全和獨立自主的韓國而言,無異于引狼入室,絕非是韓國所想面對的。*曹瑋:“中國在朝鮮半島亂局中的‘止損’之道”,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1_144101.html.(上網時間:2016年2月24日)○
(責任編輯:黃麗梅)
Changes and Impact of Russia’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the Old and New Versions of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Russian Federation
MaJianguang&SunQianjie
Abstract: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strategy of Russi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dynamics, the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military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begun to deteriorate to some extent, putting Russia under huge security pressure the national has ever experienc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nd compares it with the old document. We believe that the renewal and updating of the strategy can be seen as a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dilemma. In the future, Russia will adjust its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new national security in order to maximize its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ests. This series of strategic adjustments will not only influence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priorities of Russia’s development, but also exert great impact on the Eurasian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Keywords: Russi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geopolitics
Australia’s Policy on US-Australia Alliance and Its Future
YangYi
Abstract: US’s “Pivot of Asia” policy increased its influence to the Asia-Pacific and it has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eign policy of Australia.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has welcome this policy by strengthening the US-Australia Alliance, exploring its mechanism and areas of co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rise of China, the decline of US power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autonomy of Australia will constraint the development of US-Australia Alliance. It will evoke the attention to the future of US-Australia Alli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stralia policy, it will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US-Australia Alliance and will have some negative influence on it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China.
Keywords: US-Australia Alliance, pivot to Asia, US, Australia, China
China’s Overseas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Risks from Local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SunHaiyo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world has witnessed the rapid expansion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fluence, especially in the scale of overseas investment in energy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s. Meanwhile,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host countries are posing greater threats to China’ investment projects. Risks from local organizations originate from domestic politics of host countries, demand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uman rights from local social organizations, manipulations of external factors, and deficienci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s well. The risks from social organizations will not only cause huge investment losses on Chinese side, but adversely affect Chines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rategy and national image. In order to insure the steady progress of China’s foreign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Chinese enterprises need to take more concrete measures in advance to make full preparations and better communications with local social organizations.
Keywords: China’s overseas investment,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broad, risks from local social organizations
EU Integration: Current Predicament and Future Trend
WangShuo&LiChao
Abstract: Europe has recently been confronted with a series of challenges such as refugee crisis and terrorist attacks, which have blocked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mainly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Europe has failed to adapt its political concepts to the rapid chang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leading to an “inadaptability syndrome”. As a response, the EU and its member states have taken numerous measures, and achieved some results. However, deep-rooted contradictions will remain unresolved in the short term. In the future, European Integration will still have a tough way to go, but despite the slowness, the process will not stop, which is roo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Keywords: EU,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rend
(Edited by Zhao Jinfu)
sNuclear Security: Global Governance and Approaches of China and the USEditor’s Note: Nowadays, the international nuclear situation is complicated and severe. Many security challe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risk of nuclear proliferation, the threat of nuclear terrorism and development of global nuclear power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subjects in global governance and need to be harmoniously coped with by big powers such as the US and China in order to answer the realistic questions of what are the nuclear security issues, who will and how to tackle the nuclear security issues. President Xi Jinping listed nuclear security as one of the components of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in illustrating China’s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outlook. In The Hague Nuclear Summit in 2014, President Xi expounded China’s nuclear security concept in a comprehensive way a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Before the Nuclear Summit to be held in Washington,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vited some scholars to discuss the issue of inter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n the hope of stimulating in-depth thought of the subject.
Nuclear terrorism, nuclear security, global governance, nuclear summit
*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中國周邊公共外交研究”(批準號:15AGJ00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