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燈
歷史教學所要做的,并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地把教材中的知識弄得滾瓜爛熟,也不是單純地要讓學生在歷史考試中獲得成績,而是要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通過對歷史知識的把握,學會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審視社會的發展,為自身發展提供精神食糧。簡而言之,歷史教學是為學生發展而服務的,并不是為考試而服務的,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只有充分發揮好學生主管能動性,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歷史學習過程中,在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并解決問題,這樣的歷史教學才會更加有效。
一、發揮學生自主性,引導學生自學
在以往的歷史教學中,大多教師都容易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認為教師講授才是最為有效的做法。其實不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著較強的自主性,且自主學習的效率往往會比聽的效率更高。當然,要讓學生能主動學習,還得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其從被動變為主動。要做到這一點,教學中不僅要多給學生創造表達和表現的機會,還得注重情境的設計。如《鴉片戰爭》、《天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等教學中就可借助歷史資料(圖片和視頻)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應該說,高中階段的學生自主學習是有一定基礎的,在歷史教學中,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可采用目標加任務的形式進行。以《辛亥革命》為例,課前先引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辛亥革命爆發前中國的社會狀況,初步知道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通過閱讀教材而梳理《臨時約法》的主要內容,認識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如此,過渡到課堂中,在探究活動中學生能更好地參與活動并抓住主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提前用導學案形式給學生布置自學任務,學生自學后根據導學案的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和反饋。
二、提倡合作探究,指導學生交流活動
在歷史教學中要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較好地發揮,還得摒棄以往灌輸式的做法,在課堂中以活動、問題而引導學生參與。以《新中國初期的外交》為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該課時的重點,教學中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三句話概括出新中國外交的基本方針,即“另起爐灶、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針對這三句話,小組交流其內涵,再以表格形式引導學生就三條方針的內容、含義和意義進行交流和表達,以此而促進學生對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理解。如此,學生不是在聽的過程中學習,而是在探究中學習,主動參與,更好地獲得了對知識的構建。
在課堂教學中,為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可采用問題方式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活動。以《兩極世界的形成》中“雅爾塔會議”為例,投影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的圖片,問“三位領導人齊肩并坐在一起要干嘛?”(召開雅爾塔會議)請學生介紹雅爾塔會議的時間、相關領導人等內容,追問“會議討論的主要問題有哪些?有何影響?”學生交流并發表意見,教師點撥。繼續追問“兩極世界具體指哪兩極?”學生回答后再追問“為什么會是這兩極,而不是其他國家?”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點,可呈現(材料二戰后英、法、日等國的一些經濟狀況材料)引導學生交流后回答。
三、結合知識點,引導學生自主歸納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課堂中對知識點的理解較為到位,也積極參與了探究活動,而一旦測驗或考試,分析或解決問題時,學生就顯得無所適從了,原因何在?在對學生進行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并不會自主歸納總結課堂中所學的知識,于是,遺忘也就快,知識的構建不具有系統性,應用中也就會遇到各種問題。因此,通過引導學生課堂探究后,還要注重及時引導學生對知識點自主歸納,形成系統。
在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和總結的過程中,方法可多種多樣,只要學生覺得利于自己掌握即可。如《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對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區別歸納,可選擇表格形式,從革命性質、推翻的政權、建立的政權三個方面進行。也可以樹狀形式對兩者的主要內容進行梳理后對比。自主歸納整理是歷史學習過程中較為重要的方法,一些學生習慣依賴教師,學習中的自主性不強,學習效果自然受影響。為此,教學中要多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整理,學會對核心知識點常識用自己的方法總結。
四、整合練習情況,幫助學生反思診斷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通過課前預習、課堂探究、課堂練習和課后練習,學生對知識有了較好地把握,但依然有些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遇到困難,甚至一些問題多次出現錯誤,究其原因,是學生在練習或測試中沒有學會反思。學習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即要針對自己的學習情況、練習情況,及時查缺補漏,這樣才能不斷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在引導學生反思過程中,一是要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反思。如《抗日戰爭》的學習中,對七七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抗戰等基本歷史事實是否已經掌握,若沒有,則需要再次復習鞏固。二是在練習中,哪些題是不會的,是出現錯誤的,要通過反思查找原因和解決辦法。三是要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反思。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毋庸置疑,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歷史教學中,還得轉變教學觀念,通過課前任務引導學生自學,課堂中引導學生探究,在探究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歸納知識點,課后針對學生的練習情況,引導學生反思診斷,再次鞏固。當然,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依然不能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要做好課前預設,還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指導和點撥,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邵伯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