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北京 100000)
關于北京市民辦養老機構的問題研究
——基于北京市若干民辦養老機構的實證調查
王 玲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北京 100000)
自1999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養老一直面臨巨大的挑戰,民辦養老機構在解決我國養老問題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在調查了北京若干民辦養老機構之后,發現北京市民辦養老機構仍存在機構分布不合理、與公辦機構發展差距大、醫療服務資源和護理人員短缺以及自身存在一定風險等問題。
民辦養老機構;困境;影響因素
根據北京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2015年發布的《北京市2014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報告》顯示,截止2014年底,北京市65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為200萬,占總人口的15.0%。而北京市早在1990年就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比我國的平均水平要提前10年,是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趨勢最為明顯的地區之一。老齡化的加劇和家庭結構的縮小,意味著社會養老將承擔更為重要的作用,而民辦養老機構在解決社會養老壓力當中的地位也將日益重要。2015年8月1日實施的《北京市養老機構公建民營實施辦法》提出,所有政府擁有所有權但尚未投入運營的新建養老設施,將逐步交由企業、社會組織或個人進行運營。該實施辦法的提出意味著政府更加重視民間資本對于豐富養老服務市場的刺激作用,充分鼓勵社會辦養老。但在實際運行中,相較于之前公辦養老機構發展所享受的資金補貼和政策優惠,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普遍面臨投入大、收益慢、收費高、政府補貼難以到位等問題,加之公辦機構的市場擠壓,民辦養老機構的生存空間被壓縮,舉步維艱。本文基于北京市若干民辦養老機構的實證調研數據,分析民辦養老機構目前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旨在為促進我國民辦養老機構發展、推動養老保障體系統籌建設提供參考。北京市民辦養老機構的存在問題: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以及實地調研,我們發現,北京市的民辦養老機構目前存在數量和地區分布不合理的問題。從2013年北京市各區縣的養老機構數量來看,養老機構主要分布在遠郊區縣,遠郊區縣的養老機構數量為249家,占全部養老機構378家的65.78%。也就是說,市區和郊區縣的養老機構數量為129家,占全部養老機構的34.13%,具體各區縣養老機構數量見圖。與此同時,老年人居住地分布又相對集中在市區和近郊區。對于很多老年人來說,他們更愿意居住在熟悉的社區中,這就造成老年人分布與養老機構分布不匹配,導致民辦養老機構入住率偏低。
根據調查可知,老年人口內部差異顯著,養老服務個性化需求特征明顯。但現階段民辦養老機構的設施和服務等顯然不能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缺乏層次化的特色服務。對于老年人來說,身體狀況、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的差別導致服務需求存在很大的差異。可養老壓力的增大使很多人看到了養老市場存在巨大利益的同時,也使得很多人開辦養老機構存在盲目性和失范性。大多數的民辦養老機構僅在日常照料等基本生活方面提供服務,對于老人在營養建議、精神文化、心理慰藉等方面的多樣需求卻無法滿足。例如,目前對失獨老人的心理慰藉服務在民辦養老機構中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使得“機構”味過濃,老年人并不愿入住。可見。現階段民辦養老機構所能提供的養老服務遠遠不能滿足老人多元的養老服務要求,其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老人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機能在減退,失能半失能老人日趨增多,對醫療護理特別是具有醫療資質養老機構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而醫療服務問題一直是北京市乃至全國民辦養老機構的短板。根據調研可知,目前北京市410多家養老機構中只有97家和醫療機構建立聯系,50多家養老機構內設具備醫保定點資格的醫療機構,而其中民辦養老機構屈指可數。養老機構醫務室雖可以與醫療機構建立合作協議,但是,到底有多少家醫療機構具備醫保定點資格則尚未可知。多數民辦養老機構不具備醫療資質,專業醫療服務欠缺給老年人生活帶來不便,難以滿足老人對長期護理、醫療康復的需求。并且養老機構主要分布在五環以外,醫保定點醫院的分布與其分布并不一致,真正靠近醫保定點醫院的養老機構數量有限。即使養老機構與附近的醫療機構合作建立就醫綠色通道,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老年人就醫。對于一些老年癡呆患者,老年精神病患者等特殊群體的專業化服務嚴重不足,充分說明很多民辦養老機構醫養結合的供給還很不充分。
所謂的“護理員荒”問題是指養老護理人員嚴重短缺,這個現實全國的民辦養老機構都存在,北京市的民辦養老機構也不例外。根據調查數據可知,北京市的民辦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隊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年齡偏大、文化素質偏低、專業技能差且人員流失嚴重。主要原因是出于護理工作的特殊性,不能離開老人太久,加上護理員多來自于外地,在京無處可去,所以每天工作時間均超過8小時,甚至全天候工作。可由于目前養老機構受生存維持的限制,無法為其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再加上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人認為養老護理員是伺候人的,社會地位低。養老機構的負責人一致反映,護理員招聘渠道不暢通,主要靠朋友介紹和在職護理員介紹,社會招聘渠道缺失導致護理員招聘難。即使招聘后,護理員的工作周期一般不超過一年,短的甚至于3~6個月就會離開或者去另一家養老機構,流動性較大。根據調查走訪可知,目前養老院雇用的護理員多數不簽勞動合同,或者以勞務派遣形式輸入,對于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保障體系不健全。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隊伍的發展現狀嚴重制約了我國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影響到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的滿足。
[1] 原新:《我國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形勢與問題》[J],理論視野,2007,(09)。
[2] 吳吉惠. 養老機構老年人幸福感研究[M]. 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3] 董紅亞. 養老服務社會化“嵊州模式”研究[M]. 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4] 于新循. 論我國養老服務業之市場化運行模式及其規范——基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和以房養老等模式的法律分析與探討[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王玲(1991.08-),女,漢族,山西省晉中市人,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社會保障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保障。
C913
A
1672-5832(2016)08-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