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芮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孫中山的憲政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張寧芮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孫中山在其將近40年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面對被列強瓜分和面臨著民族滅亡的舊中國,如何才能建立一種既符合當時時代發展潮流,又能適應中國本土特色的政治體制做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他在總結了西方資產階級國家民主政治制度方面的成敗歷史經驗后,結合當時中國的社會、歷史文化實情,在領導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過程中,形成了富有創造性的資產階級憲政思想。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方針,研究孫中山憲政思想對于進一步完善政治體制機制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價值,有助于幫助我們深刻解讀中國近代以來立憲政治發展的內在規律,有助于構建法治社會,更好履行依法治國和依憲治國發展戰略。
20世紀中國政治發展的主題是創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現代民族國家所體現的現代性就是民權、憲政。[1]孫中山在認真研究中西方各國文化、歷史、政治、法律的基礎上,以理性的態度對清末以來中國的憲政進程進行分析,批判性地指出清末以來簡單化的模仿、移植西方憲政不符合中國國情,因此,他結合中國現狀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民主憲政方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他的憲政思想是在亂世中做出的一種積極反應。
歐美近代法律思想尤其是三權分立思想是孫中山憲政思想產生的主要源泉。“取歐美之民主以為模范,同時仍取數千年舊有文化而融貫之”[2]。由于他本人的經歷,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多于中國古代政治思想。“自由、平等、博愛”思想,是他最初接受的西方法律思想,并極力在中國推行。中國古代考試制度和監察制度是其五權憲法思想的另一重要來源。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的政治理想,也是集大成的理論體系。孫中山的憲政思想是以三民主義為理論基礎的。
2.1 權能分立思想
從權能分開說的內涵看,是把國家的大權一分為二。一是“政權”,一是“治權”。政權即為“權”,是“管理政府”的力量,這個“權”由人民來掌握,“治權”即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這個“能”應當是有能的人,組成的政府掌握。孫中山認為,只有這樣將“權與能”分開,就可以做到“人民有權,政府有能”。孫中山“權能分開”說是他憲政思想中的基礎部分,它體現了孫中山民主主義精神的精髓,“主權在民”的思想被提到了首要地位。“人民有直接管理政府之權”和“政府的工作隨時受人指揮”被奉為人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的基本準則。
2.2 五權憲法思想
孫中山“五權憲法”的表現形式是五權分立,即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考試權和監察權“五權分立”。三權分立,相互平衡制約。依此理論,美國于 1787 年建立了中央聯邦政府,包括國會、總統、最高法院三部分。立法權屬于參眾兩院組成的議會;行政權屬于總統以及由他任命的內閣;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中國的憲政建設歸根結底就是要借鑒中西,學習古今,結合民族,立民國大法。”將來中華民國的憲法,是要創一種新主義,叫做“五權分立”[3]。
2.3 “建國三時期”理論
這是孫中山憲政思想的實現方式。他意識到要想在國民素質普遍偏低的情況下,達到“憲法之治”,就必須有一個過渡的過程,因此,提出了“革命程序論”。軍政時期是準備階段,“軍政時期之宗旨,務掃除反革命之勢力,先傳革命之主義”,[4]旨在徹底消滅封建專制的基礎上擺脫舊風陋俗,思想上能夠開始有民主意識的萌發,建立新的社會秩序,通過發展教育和興辦實業為民主共和奠定物質基礎。訓政時期,被認為這一過渡是從專制走向共和的關鍵,主要任務是完成地方自治,達到國家組織完密,人民在受到訓練后在地方上可以實行國政之后,就可以進入憲政階段。憲政時期是憲法真正施行之日,是建國大功告成之時。
2.4 直接民權思想
孫中山憲法思想的核心就在于維護“直接民權”。選舉權是直接民權所包括的第一個權力, 其次是罷免權。同時,人民還要擁有創制權,以此來保障國家實行的法律能夠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保護共和國民的合法權利,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正。最后,是針對法律的廢除和修訂而言的復決權。他十分強調四大直接民權對實施憲政的重要性,他曾將五權憲法比作是“一部大機器”,四大直接民權是這部大機器的“制扣”。也就是說四大直接民權是實施孫中山憲政思想的關鍵和保障。直接民權思想是孫中山憲政思想的精華。
在中國百年憲政的歷史進程中,盡管孫中山的憲政探索并未達到其理想的目的;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他逝世后繼承其遺愿,同一切忠于他事業的人們共同努力奮斗,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我國近代寶貴的歷史遺產、精神財富,值得我們繼續研究。
他的民主憲政思想歸根到底就是民主與法治。而現今我國所正在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目的就是發展民主政治,目標就是要將我國建設成為具有高度民主的法治國家,這一點不但是孫中山先生的愿望,也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目標。當代中國的憲政建設必須結合中國的國情;孫中山憲政思想中的地方自治理論有利于我國實現直接民權,完善選舉制度;我國憲政的發展與完善要循序漸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宣告了我們要進入到深化改革的攻堅區,政治體制改革也是重要的部分,借鑒孫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對于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有助于我國的政治體制更加合理和完善,更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部署的依法治國戰略,更是站在新的起點上,正視我國社會目前存在的各種法治問題,借鑒孫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在一言一行中都要落實到依憲治國,真正維護人民的權利不受侵犯,實現民主的大眾化和普及化。
[1] 王晶.孫中山憲政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濟南,山東大學研究生院.2013:34
[2]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 319
[3] 孫中山.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56 年.79
[4]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1卷,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年,103
張寧芮(1990-),女,漢族,河南濮陽人,碩士,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
D90
A
1672-5832(2016)08-0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