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展
(哈爾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當前我國剩女現象的倫理淺析
曹曉展
(哈爾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轉型,人們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多元,我國的傳統婚戀倫理觀念也受到了沖擊,一些高階層、高收入女性出現了擇偶難、結婚難的現象,主動或被動的選擇單身生活,從而形成了“剩女”群體?!笆E笔侵浮案邔W歷、高收入、高年齡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歸宿的大齡女青年”?!笆E爆F象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倫理問題,有關該現象的倫理反思也極其重要。
“剩女”現象;倫理反思;倫理關懷
“剩女”現象是近年來我國社會,尤其是大眾媒體廣泛關注的焦點之一,同時也是近些年來許多熱播電視劇的關鍵詞。這一現象的出現,映射出人們在經濟高速發展及生活條件改善的背景下對個人生活、戀愛婚姻的多元化思考和選擇,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剩女”對我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值得我們探討。
1.1 “剩女”的界定?!笆E保櫭剂x即剩下的女性,隱喻著她們是在婚姻的市場上被挑剩下的。被挑剩下的一般來說都是些不受歡迎或者條件不好的女性,但是“剩女”卻是有經濟基礎和受教育背景等自身綜合條件較好,卻由于各種原因在婚姻的市場上不受歡迎的女性。這些有經濟基礎、學識豐富等綜合條件優越的單身女性在當今社會中竟然成了“剩女”,雖然她們經過生活的磨礪越發聰明美麗,比她們漂亮的沒她們聰明,比她們聰明的沒她們漂亮,但往往卻只能被“剩下”,只能看著那些不如她們優秀的女人接二連三地嫁人。
一般來說,“剩女”是指那些由于性格獨立,追求個性自由,女權意識較強,長相出眾且身材不錯,擇偶標準高等各種原因沒有得到理想歸宿而被“剩下”的大齡女青年。何為“剩女”,網絡上的定義主要有三種:定義一,“剩女”,意思是指挺大年齡還沒把自己嫁出去的女人。這個詞語的出現源于傳統社會習俗的一種古老的恐慌。定義二,“剩女”指現代都市女性,高學歷、高收入、高年齡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歸宿的大齡女青年。定義三,“剩女”為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本科及以上學歷,都市未初婚白領女性。
本文認為,“剩女”應包含幾個主要特征:學歷為本科或本科以上,年齡多在 28 歲以上,收入較高,經濟條件較好,絕大部分生活在人口較為密集的大城市,綜合素質相對比較高且未曾結過婚的女性。這一群體是處于變動狀態的,有些女性現在屬于“剩女”范疇,一旦結婚就不再是“剩女”了,有些女性現在還不屬于“剩女”范疇,但也許將來會成為“剩女”。
作為近些年被廣泛提起的“剩女”現象,已經逐漸從個別現象擴大成了一個群體,“剩女”現象產生的原因也被重點關注。探尋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有利于社會大眾對這一群體和現象更客觀的認識和評價?!笆E爆F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自我的選擇,也是社會的造就。
2.1 社會轉型期出現的婚姻價值觀多元化狀況為“剩女”現象的出現提供了現實土壤。倫理學大辭典把“社會轉型”定義為“是發生于社會歷史轉折對當今中國“剩女”現象的倫理反思時期的社會存在范型的根本性轉變。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變遷,所標識的不是交往規則、資源系統的局部改變,而是在不同文明形態更替基礎之上的新的價值結構關系的形成?!惫び捎诋斍爸袊F實的社會轉型,價值觀念在日趨多元化,舊體制被打破,但新體制還在試行并有待完善,任何主體都不可能超越社會關系之外,都生活在現行的體制下,依靠自己的意志力抵制紛至沓來的誘惑和迷茫,各自尋覓自己最佳的生存模式。在這種婚姻倫理規范失范并面臨變遷甚至重塑的時期,年輕男女根據多元的價值觀發生不同的價值取向和自主的婚戀選擇,這中間必然有部分人群出現判斷失誤和選擇錯位的情況,那么,“乘女”現象的產生就變成了一種必然。
2.2 女性的社會主體意識增強。近現代以來,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展開和女性主體意識覺醒,女性逐漸取得了與男性同等的權利,大大提高了社會地位,在文化和經濟領域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使她們的眼界和認知水平也隨之開闊和提高,在思想上更加成熟。傳統的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思想已經發生轉變,她們不再把婚姻當做必然歸宿,將婚姻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她們已經意識到,女性作為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存在價值,應該擁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剩女”現象在社會生活中面臨的婚戀困境和倫理困境,極大地限制了女性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社會方面的引導和女性自身的積極配合有助于實現“剩女”更為理性的婚戀觀,因此,對“剩女”進行倫理關懷就顯得十分必要。
3.1 寬容原則。儒家倫理作為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寬容”。寬容精神作為一種美德是君子所必須做到的,儒家思想中的思想根源即“厚德載物”,我國古代的圣賢們認為人的德性應該是包攬萬物的,胸懷寬廣與人性的善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寬容精神在傳統倫理中享有極高的地位。
3.2 公正原則。公正原則作為對“剩女”現象的一種倫理關懷原則,應在社會中進行性別公正的價值引導,從社會大眾的深層觀念中剔除對女性的貶低和歧視的思想,改變傳統觀念中“男尊女卑”“男高女低”的思想,從制度上對社會問題進行矯正,從而使女性現到改善,在制度公正的基礎上建立起社會的性別公正價值體系。
3.3 幸福原則。幸福是人生中的心理欲望、目的需求得到滿足的一種狀態,人感覺到幸福就意味著在人生的某些方面獲得了圓滿。目前“剩女”現象的存在,是對傳統婚姻道德觀的極大挑戰,傳統的道德規范絕不容許女性大齡未婚這個被視為違反人倫的現象存在,盡管現代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持有傳統思想的人仍然不在少數。如今大齡未婚的女性明顯是在婚戀自主和社會進步的影響下出現的,但是思想中仍殘存傳統觀念的人們忽視了這一點,將她們視為社會的異類,認為她們在某些方面一定有問題,還在以老眼光對她們抱有歧視的態度。實際上,對于這些大齡未婚的女性來說,婚姻固然是人生的重要選擇,但是單身也不失為一種生活方式,婚姻和單身各有各的幸福。因此,對于“剩女”群體,社會應當遵循寬容、平等的原則對待她們的單身問題,以幸福原則為基礎,認同她們的價值選擇,使她們的人生獲得更多的幸福。
[1] 宋惠昌.應用倫理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2] 倪愫襄.制度倫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黃志蘭.女大未婚一一“剩女”擇偶心理狀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4] 鄧森.對當今中國“剩女”現象的倫理反思[D].湖南師范大學,2011.
[5] 曲文勇,劉平.淺析“剩女”現象的社會成因[J].社科縱橫,2009,(3).
C915
A
1672-5832(2016)08-01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