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銀龍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康藏茶葉公司與近代邊茶貿易
吳銀龍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茶葉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自古以來茶葉從不同的渠道運往藏區,內地與藏區的邊茶貿易對于維系祖國內地與西藏的關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時至今日,這種作用都是非常明顯的。西康民族地區漢藏茶葉貿易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時局中未曾中斷,康藏茶葉公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立的,公司對促進西藏與內地的經濟貿易往來,加強漢藏文化交流,加深漢藏民族感情,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康藏茶葉公司;邊茶貿易;近代;西藏;西康
我國是最早采茶、飲茶的國家,是茶的故鄉。邊茶銷藏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和親后茶葉成為了藏族同胞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須品。藏族地區地居高原,藏族聚居地區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氣候寒冷,農業主要生產青稞、小麥,畜牧業主要有綿羊、牦牛等,因此,藏民的飲食主要以青稞、糌粑、牛羊肉及奶酪為主,這些都屬于難以消化的高蛋白,而茶葉則具有“消食、止渴、除痰、去膩、明目、消暑、益思”等特殊功能,茶葉向為藏民生活必需品,對藏民生活起著“不可一日無茶”的特殊作用,“藏族嗜茶,猶吾人每日必需之飯食”。[1]千百年來,西藏所需要的茶葉都依靠內地源源不斷的供給,這種供需關系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成為了連接內地與邊疆,漢族與藏族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在這種形勢下“從此以往,政府以茶作為對外控制少數民族的利器,對內則整飭馬政,充實軍備,并設置官員,廣征稅收,而富裕國家財源,四川茶葉就這樣成為中國與邊疆民族之間政治經濟的樞紐”。[2]在乾隆年間(1736—1795),清政府正式將輸藏川茶定名為“邊茶”。
西康省設置于1939年,省會為康定(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議撤銷西康省)。該地區原為四川的周邊地區,主要包括四川西部和西藏東部,是介于川、滇、青、藏之間的廣大地區。自古為西部邊防之重地,滇蜀兩省之屏藩,地理位置重要,歷史悠久。本文討論的邊茶多產自西康省。西康省大約在北緯26度至34度之間,山地縱裂錯雜,又雄踞高原,由于高度與緯度的不同,故西康氣候復雜,其中,西康省雅屬區域位于四川盆地西緣,是山地和丘陵的相間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少,云霧多,土壤和氣候均適宜茶葉生長,是歷史上出名的茶葉生產地。西康由康寧雅三屬組成,各屬情況不同,少數民族眾多,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不一。雅屬建制較早,經濟文化發展較早,漢人也是最多的,西康邊茶主要涉及雅屬和康屬兩地,邊茶的制作中心在雅安,銷售中心在康定。
抗戰時期,國內時局非常艱難,經濟貿易往來受到劇烈的沖擊,文化交流幾乎完全中斷。然而西康民族地區漢藏茶葉貿易未曾中斷,官商合辦的康藏茶葉股份有限公司,積極從事西藏與西康民族地區的茶葉貿易往來,對漢藏茶葉貿易進行了統一經營。從公司的成立、組織和人事,特別是西康地方當局的參與,都體現了康藏茶業公司為推動漢藏茶葉貿易所做的努力。
抗日戰爭時期,大片國土被日本占領,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西康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得到凸顯,特別是漢藏之間的茶葉貿易顯得尤其重要。一些西康茶商在西康省政府的支持下出面籌劃組織康藏茶葉股份有限公司。關于籌備組建康藏茶葉公司的原因當時是這樣描述的,1938年11月的《四川月報》曾報道稱:“現川茶為印、云南茶抵制,已經一蹶不振。西藏貨又因康地戰禍頻仍,多從大吉嶺出國;或經青海玉樹運往甘肅,以致該省商業,一蹶不振。”[3]銷往藏區的茶葉多為西康茶葉,但是由于戰爭原因西康邊茶在藏區的市場已經被印度茶和云南茶占領。報道還闡述了組織康藏茶業公司統制運銷西康邊茶的必要性:“因此,西康省建委會除普遍調查一般商業以圖整頓外,并擬由鍋莊及茶商、匹頭商、藥材商共同出資,統制運銷茶葉。”[3]康藏茶葉公司就是在這種復雜的社會背景下,應時代的需求而成立。
民國時期藏區主要包括西藏及西康省西部地區,但西藏因氣候寒冷,“向不產茶,純賴距離較近之雅安、滎經、名山、天全、邛崍五縣茶共同接濟”。 因而茶葉運銷西藏便成為漢藏貿易往來中一項十分重要的部分,“川康之交通賴茶葉以開辟,漢藏兩族交情咸賴茶以維系”。[4]上述說法說明邊茶貿易在漢藏兩族政治、經濟交往中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民國時期邊茶貿易中的茶葉主要來自四川、西康及云南地區,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川茶、康茶和滇茶,尤以康茶為最,因其“性質純涼,最適于康藏高原地帶人民體質”,[5]因而在邊茶貿易中占據了特別突出的位置。
康藏茶葉公司成立于1939年5月1日,由雅安、滎經、名山、天全、邛崍5個產茶區的茶商組建,資本2000萬元法幣,曾任西康康裕及西寧公司董事長的李光普任董事長,曾任永昌茶號經理及西康省參議員的夏仲遠任總經理。總公司設立于康定,雅安設立分公司,康定、雅安設有倉庫,并設有兩路口、宜東兩個轉運站及瀘定辦事處、樂山采購處等。據中國銀行調查,至1946年6月,康藏茶葉股份有限公司已有資本5億元,在西康省政府的支持下,“壓服其他舊茶商及康藏商人之聯合反對,獨家每年承造茶貨10萬引(每引5包共50萬包), 其他舊茶商皆須一律停業,如發現別家私茶,政府即可沒收”,[6]即獲得了西康省邊茶的統制權。這種統制權在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生產、制造和運輸能力有限,加上公司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壓低收購價格,使很多茶農無力培植茶樹,于1940、1941兩年內砍伐及失培植茶樹不下三百萬株,改種其他雜糧,以維持生計。由于康藏茶葉公司采取統制的措施,西康各地的舊有茶商不得不停業。康藏茶葉公司每年只能將制造的10余萬包茶葉運至康定,比常年輸康數額要減少三分之二,導致康定茶葉缺貨,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致使邊茶貿易一落千丈。
4.1 公司的制茶設備和技術未得到根本改善
康藏茶葉公司本想引進機械設備,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生產規模,公司成立之時我國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海外交通線幾乎全部被敵人封鎖,購買設備遭受了很大困難。在這種社會環境之下,公司只能繼續采用手工制茶的方法,即使采用一些改良方法,提高邊茶品質和縮短制成成品的時間,也難以滿足藏區對邊茶的需求。
4.2 運輸問題嚴重影響著公司的發展
川康公路在沒有建成之前,從雅安運往康定的邊茶基本靠人力背運,到了一定的地點再接運,需要好幾個月才能到達康定。川康公路建成以后,情況有所好轉,但因為汽車少,遠遠不能滿足實際的需要。而且川康地區多高山,到了夏季公路往往會被泥石流覆蓋或被洪水沖毀。
4.3 茶稅過重
抗日戰爭時期國家經濟困難,為了集中財力對付日本侵略者,在許多地方都實行了統制經濟,中央和地方都高度重視漢藏茶葉貿易帶來的大量利潤,希望通過此項收入緩解財政壓力。因此,公司從成立之初就承擔了高額的茶稅,在經營中又遇到了許多困難,使得公司收入遠未達到預期。
4.4 印茶侵藏
西康邊茶衰落的外部原因是印茶侵藏。印度本不產茶,1757年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在資本主義經濟的影響之下,印度于1834年開始種茶,從中國引入茶樹及茶葉制作技術,19世紀后期成為世界上茶葉的主要產地及出口國。1893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1890年藏印條約”的附屬章程,英國取得了在西藏亞東開埠通商、自由出入藏、哲(今錫金)邊界、免稅貿易和治外法權等政治經濟特權,英印商品大量傾銷西藏。印茶初入中國時并不受歡迎,由于不合藏民口味,始終打不開銷路,后來由于康茶價格昂貴且供給不足,藏民逐漸接受價格低廉的印茶。民國時期,印茶幾乎占據了大部分的西藏市場。
至1949年,康藏茶葉公司基本名存實亡,它是官商合辦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地方軍閥與中央官僚資本斗爭的產物,公司遭遇的困難,對西康邊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邊茶業的元氣大受損傷。
漢藏邊茶貿易,是歷代政府鞏固和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統治的重要措施,有利于西南邊防的鞏固與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推動了藏區僧俗內附,增強了藏族人民對內地的向心力。邊茶貿易還促進了川藏交通的發展,一條以茶葉貿易為主的交通線,在藏族和漢族商販、背夫、馬幫披荊斬棘的努力下,在歷代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被開辟出來。民國時期,內地與西藏地區的邊茶貿易盡管由于種種原因不盡順利,且數量呈下降之勢,但川康滇地區的茶葉,仍源源輸往西藏地區,為藏民提供了生活必需。同時,“茶葉一項,從來為內地與西藏經濟上主要之聯系,亦即中樞對藏政教運用之所資藉。”[7]正是由于包括邊茶貿易在內的內地與西藏經貿往來的持續開展,從而加強了內地與西藏間的交通建設、人員交往和漢藏交流。因此,邊茶貿易在維系祖國內地與西藏地方關系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1] 《西康茶商呈蒙藏委員會文》(1942年2月 25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蒙藏委員會檔案,一四一/2774。
[2] 宋之豪:《論四川之茶葉》,《四川經濟季刊》第3卷第3期,1946年。
[3] 四川月報[J]. 1939,(11)
[4] 《中國銀行康藏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調查表》(1946年6月15日),四聯總處檔案,五八五/3398。
[5] 《蒙藏委員會派駐金川調查組報告》(1946年11月4日),蒙藏委員會檔案,一四一/2783。
[6] 《西康調查組組長唐磊等呈報康藏經濟情形并附陳經濟方式籌藏意見》(1941年1月20日),蒙藏委員會檔案,一四一/993。
[7] 《格桑悅希調查印茶銷藏概況報告》( 1944年7月4日), 蒙藏委員會檔案,一四一/2758。
本項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的資助,項目名稱:康藏茶葉公司與近代邊茶貿易 項目編號:CX2016SP144
K29
A
1672-5832(2016)08-0137-02